林木種苗產業鉆石模型分析
時間:2022-08-16 10:09:47
導語:林木種苗產業鉆石模型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于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對內蒙古自治區林木種苗產業的生產要素、需求狀況、企業戰略結構及其競爭優勢和政府對林木種苗產業做出的決策以及新形勢下產業所面臨的機遇進行綜合性分析,提出了內蒙古地區林木種苗產業通過發揮政府對產業的宏觀領導作用,加快種苗創新研發進程;改變生產方式,加強林木種苗產業化建設;強化種苗監管和統籌兼顧發展等對策合理調整產業布局的對策。
關鍵詞:鉆石模型;林木種苗;內蒙古
1內蒙古自治區林木種苗產業概況
根據2018年自治區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區林地面積0.45億hm2,其中森林面積0.2413億hm2,森林覆蓋率22.10%,苗圃地面積3.3萬hm2,占林地面積的0.07%。2018年,內蒙古林木種子采集量921t,當年苗木產量288851萬株,總育苗面積46837hm2,其中國有育苗面積占6930hm2。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培育種苗有油松、楊樹、柳樹、云杉、樟子松、樺樹、側柏、錦雞兒,還有蘋果、海棠、海紅果等耐性較強的經濟樹種。內蒙古自上個世紀末期開始探索容器育苗等新興苗木培育技術,到如今已有大多市區全面推行容器育苗技術,大幅度提升了苗木質量,平衡了苗圃高成本與低產出的巨大差距。近年內蒙古林木種苗產業產值在全國中所占比重相對靠前,根據《中國林業統計年鑒》,2018年內蒙古林木種苗產值為356732萬元,約占全國該產業的1.49%,歷年產業產值比重維持相對穩定。
2研究方法
美國哈佛商學院邁克爾•波特于1990年在其著作《國家競爭優勢》中提出了“鉆石模型”,主要用于分析一個國家的某項產業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優勢力的原因。他認為產業競爭力取決于四個關鍵因素,即該產業的“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1],這四個因素的作用充分發揮對于產業發揮其競爭優勢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機遇”和“政府”兩個因素的影響對于該產業的發展也尤為重要。對內蒙古林木種苗產業進行相關因素研究過程中發現對一個產業的研究不是由其內在和外在因素直接對其作用。“鉆石”體系是通過各項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一個雙向強化的動態系統[2],因此運用波特的鉆石模型對內蒙古林木種苗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并對該產業的發展提出針對性的發展對策。
3內蒙古林木種苗業鉆石模型分析
3.1生產要素分析。3.1.1初級生產要素。天然資源。內蒙古位于我國北部邊疆,地域遼闊,擁有眾多林業資源,其中大部分地區屬于高原地勢,全區海拔平均為1000m左右,擁有多個沙漠區,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年降水量較少。內蒙古東西跨度大,自然條件差別也較大,氣候、地形等因素導致內蒙古種苗產業在不同區域的發展存在制約性,但同時環境條件的不同也給培育馴化不同良種提供了條件。3.1.2高級生產要素。①人力資源。林木種苗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內蒙古林木種苗業生產還不能完全做到集約化經營,仍有多數個體戶經營苗圃,產業化程度低。根據《中國林業統計年鑒》數據統計,內蒙古林業系統林木育種單位從業人員每年波動范圍在400人上下,對該產業來說浮動較大,一方面是由于每年林木育種育苗單位數量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動,另一方面是由于自治區經濟分布與人均分布不均勻[3],導致有些地區注重工業的發展而忽視林業的發展,人口向經濟發達市區轉移成為趨勢,這種人口遷移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對種苗產業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②資本資源。林木種苗產業前期耗費成本較大,回報周期也相對較長。根據統計數據,內蒙古對林木種苗投資(2011-2017)相鄰年份波動較大,但總體來說呈上升趨勢。2017年內蒙古林木種苗投資在全國排名第十,綜合來說投資力度相對較強。通過對比,2013年至2017年內蒙古林業系統林木育種育苗從業人員人數與該產業投資存在較強的相關關系,進一步研究發現2011-2017年內蒙古林木育種和育苗產業產值逐年上升,表明產業投資情況也與人力資源變動相適應,政府及時調整投資額,使林木種苗產業投入與產出相對均衡,并使其有較高回報率。③知識資源。內蒙古在林業建設過程中開辦了一些林業類院校和科研機構,如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林業科學研究院等。林業院校為自治區林業建設輸送了大量人才,保證了自治區對林業類人才的需求,解決了林業行業從業人員老齡化的問題。且林業類院校和科研機構有專門針對內蒙古林業發展的研究項目,提升了林木種苗的應用價值。資料來源:2011—2017年《中國林業統計年鑒》④基礎設施。內蒙古擁有公路、鐵路和航線等多種基礎設施保障與其他省市進行經濟流通。據信息統計,內蒙古規劃“十三五”期間大興安嶺林區的道路建設任務,總投資約381.5億元,用于林區國道、省道及林業第三產業的投資建設。且內蒙古擁有眾多口岸,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必然會帶動內蒙古林產品加工貿易等多產業的經濟增長,以此推動種苗事業的發展。3.2需求狀況分析。我國是人工林面積最大國家,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2.96%,森林面積2.2億hm2,根據近幾次全國森林普查數據,森林覆蓋率逐漸增加,但增長率逐年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目前大多數立地條件優良的地區已完成種植目標,面臨的新形勢是對困難立地條件的造林,而內蒙古有土地資源大但立地條件差的特點,導致普通樹木無法在沙化地區種植,所以馴化良種在不良立地條件生長是急切需要解決的。3.3相關支持產業分析。3.3.1林沙產業前景光明。內蒙古沙化地區廣泛,全區沙化土地面積41.4667億hm2,占自治區總土地面積的35.05%。利用高新技術發展林沙產業可以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下帶動地區經濟發展[4]。作為一種新型產業,林沙產業的發展可以極大促進內蒙古林木種苗的發展,如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等抗旱性強的樹種種植在立地條件差的地區不僅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還對當地產生一系列經濟價值。3.3.2中蒙藥材發展潛力巨大。據統計,全球天然藥物市場份額達到8000億美元,而中國天然藥物市場僅占全球市場份額的3%。中蒙藥作為中國天然藥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中提升潛力巨大,目前內蒙古已建立起多個中蒙藥種植基地,在當地也形成了一些深入人心的蒙藥品牌。3.3.3林業第三產業的發展。近年來,以森林旅游業和其他涉林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在內蒙古總林業產值中的比例逐年增加。2017年內蒙古第三產業涉林產業產值為912119萬元,產值在全國省份中排名靠前,且這一產值比重還在逐年增加,林業第三產業的發展為內蒙古林木種苗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3.4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特點。。3.4.1企業戰略結構。內蒙古積極鼓勵支持林業相關企業,使其發揮林業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現今內蒙古形成了一批以蒙草集團為代表的林業龍頭企業,企業運用生態“大數據”[5]等平臺精準治理內蒙古荒漠化嚴重地區,修復生態環境,在林業企業的輻射帶動下眾多地區實現了由荒漠變綠洲的景象。3.4.2競爭優勢較弱內蒙古林木種苗基地分布不均勻,生產方面,種苗基地集約化程度不高,種苗品種單一,存在數量供應不足和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6-7];創新方面,對抗性強等廣適性種苗改良研究不足,尤其不能滿足困難立地條件的種苗種植;種苗監管方面相對薄弱,根據國家林草局2019年全國林木種苗質量抽查結果,內蒙古對規定抽檢單位的自檢規范存在問題,反映出部分種苗基地對種苗質量的重視程度不足。3.5政府分析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中均提及到對關于林木種苗的發展策略,并修訂《中國林木種苗發展規劃(2011-202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等法規文件,并于2019年成立了國家林草局第一屆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對培育創新種苗及其在林業產業的發展中給予肯定,各項法規的頒布也使各級林業部門對林木種苗業更加重視。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深入貫徹中央文件精神,相繼頒布《內蒙古自治區林木種苗條例》及《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林木種苗業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加強對林木種苗產業的規范管理,促進產業發展。3.6機遇分析。3.6.1集體林權改革制度激發產業潛力。隨著內蒙古集體林權改革,逐步實現了由林業部門辦林業到全社會辦林業的目標,通過明晰林權調動林權主體的積極性,林業生產力也得到逐漸釋放,成為林業產出恢復增長的重要因素[8],改革制度也使社會更多的資本投入到林木種苗產業的建設當中,為林木種苗產業提供動力。3.6.2林業生物質能初露頭角為種苗成產業創造條件。近年來,生物質能在林業產業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運用現代科技技術將林業產業與生物質能結合,兼顧生態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9]。對于內蒙古來說,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在實現生態和經濟提升方面都有極大的潛力。
4建議
4.1加強林木種苗產業化建設。①完善產業運行機制。林木種苗的培育及其研發生產并不只是依靠生產機構,通過科研機構的創新研發、生產基地的生產以及種苗市場的信息化配置等一系列產業化運作,才能將種苗生產轉化為具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重要資源。同時,加強種苗市場的信息交流,方便生產單位及時了解供求信息,為林木種苗的生產調度方向提供依據,實現供應單位與需求單位的精準對接。②發揮政府對產業的宏觀領導作用。政府應加大對林木種苗產業的重視程度,提高其在產業鏈中的比重,重點支持林業企業,吸引“人力資源”形成品牌優勢。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提高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認識[10],讓社會更加關注林業建設,給予林木種苗在生態和經濟建設中更多的發展機會。③加快林木種苗研究進程。在林業六大工程的帶動下,經濟林、能源林和用材林等多種林業建設的造林基礎都要求有質量優質的林木種苗,結合林木遺傳學和生物技術等方式加快對林木種苗的培育研究,以獲得數量足、質量高和品種多的種苗。要利用好自身“知識資源”,形成“產-學-研”模式,加快對當地主要栽培樹種的多方面應用研究以提升地區林業發展的綜合效益,發展特色林木種苗產業。④改變林木種苗生產方式。我國林木種苗業發展迅速,無論是作為國家儲備林還是綠化工業林,首先都要有足夠的林木種苗供應。傳統的人工培育生產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的供給需求,要建立起有地區特色的林木種苗生產供應體系提高良種生產力,同時對林木種苗產業進行結構優化調整,使之朝著集約化、良種化、標準化、特色化的方向發展[11]。形成以國有苗圃為核心,地方集體苗圃為主體的生產體系。⑤推廣林業種苗科研技術。林木種苗創新方面主要依托各級林業推廣資金從而加大對種苗的創新生產培育研究,我國林木種苗科研成果的轉化利用較低,不能有效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只有相關企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才能促進產業經濟流動。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規范引導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12]積極推廣種苗創新研發項目,為林木種苗產業注入新的活力。4.2強化林木種苗管理。4.2.1地方性政策法規標準有待落實完善。目前仍有部分地區林業主管部門對林木種苗質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種子法》有關規定及配套措施落實不到位,對當地造林作業只滿足于對數量上的要求,較少甚至不考慮栽培樹種的質量和遺傳增益,導致林木種苗質量下降,所以通過完善地方政策法規加強林木種苗工作者的法律意識和監督管理意識是至關重要的。4.2.2“兩證一簽”制度亟待加強。造林苗木的“兩證一簽”能有效保障建成林分的質量,但目前存在有些苗圃在無證生產經營或生產經營許可證書寫不規范等問題,各林業主管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對林木種苗的“簽”“證”制度進行嚴格管理,強化行政職能,建立責任體系制度,堅決打擊違規生產。4.3統籌兼顧發展。新時代下,中央和政府對林木種苗的高標準使其對生產基地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根據生產現狀,內蒙古需要建立一批高質量的林木種苗培育基地,并與之前的生產基地相互配合[13]提升種苗質量。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完善生產總綱,在由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宏觀調控下積極探索不同的發展方式,提高社會發展種苗事業的積極性。對林木種苗生產培育進行科學管理,逐步形成生產基地化、育苗良種化、質量標準化和管理規范化的林木良種苗木生產供應體系[14]。
作者:劉濮源 陳益民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 上一篇:文廣局持證上崗工作總結
- 下一篇:林業全產業鏈模式財務績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