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投資成效考評

時間:2022-09-06 09:26:10

導語:林業投資成效考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投資成效考評

投資效益是激發投資欲望的催化劑,更是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灼核心內容。因此,如何科學地合理地評價林業投資效益,便是總結林業建設經驗、解決整個林業投資問題的突破口環節。隨著經濟體制的全面進行,銀行的信貸職能將得到充分發揮,從而使信貸投資取代行政指令投資,這就更突出了研究林業投資效益問題為緊迫性和必要性。本文將以效益評價灼社會要求和林業生產的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為問題討論為中軸,以從投資上解決問題、促進林業良性循環為目的,談一下膚淺看法。

(一)當前,如何評價林業投資效益大體上有三種觀點:一是從橫向比較,用投資效果的若干項指標與國民經濟其它部門進行投入與產出方一面的比較,認為林業投資效益是好的;二是擴大投資效果內含外延的含義,從縱向方面進行若干項投資效果的比較,認為我國林業投資效果有逐年降低的趨勢;三是用社會需求和林業生產規律特點進行系統效益的綜合評價,認為林業投資效益很差。問題十分明顯,這三種觀點均分歧,實質上來源于林業投資效益概念的不同理解,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評價方法和不同的評價結論。這就有必要先探討一下林業投資效益的概念。首先從投資效益概念來討論,投資刃\一止是從宏觀范圍和社會效益角度表示新增投入所表現出來的新增生產能力或新增工程效益,其原則不僅講求個別項目的投資效果,而且特別強調全面的、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個社會主義客觀經濟規律的投資原則。因此,構成投資效益的要素不僅僅是微觀投資項目的各種技術經濟要素,更包括宏觀范圍內諸如決策、布局等非投資產生的效果在內。據此觀點,我認為社會主義林業投資效益的概念是以一定的投入形成最優化的森林生態經濟系統獲取盡可能高而多的“系統”的多種效益,以滿足社會對林業的多方面需求。這一概念不僅包括了講求個別投資項目的效果在內,而且體現了“全面的、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個社會主義客觀經濟規律的投資原則,既考慮了投資效益的投資性要素作用,更反映了材業生產的自然、經濟活動規律特點對效益的制約作用,即林業生產必須最合理地有效地利用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勞動資源和生產資料以及林業內部各部門的協調組合,才能實現一定的投入獲得系統最高的產出;與此同時,這一概念還反映了森林的自然屬性、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特點和自然生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整體性規律及系統論原則的客觀要求,從而比較科學地把共性和個性結合在一起。

(二)基于上述概念,我認為我國林業投資效益為基本沽價是投資效益均虛假性和林業下滑“谷底”的危險性。不過,為了有充分說服力,這里,還是按照對投資效益概念為三種認識逐一對照評價:

其一,單個指標反映的投資效益較好。國家對造林自扶持投資共有三項,即營沐基本建設投資、林業事業費撥款.淚育林堪金提取,其中前二項役資屬國家撥款,后一項資金屬自籌資金。很居有關部門統計資料,從1052年到1979年全國累計灼營林蒼本建設投資總領為48.24億元,占全國同明生本建設總沒資;冷6.2%;從1952年到198。年林業事業費累計52.07億元,占全因農業部門事業費總領力8.2%;從1953年至193。年全國育林基金提取泳領48.31億元,三項合計148.62億元。這期間我國平均年造林面積500萬公頃,年保存叮積約170萬公頃,年造林所增加的森林蓄積600萬立米,這就是說,我國單位森林經營面積的投資量是微乎其微的。從這一點說,造林投資為效益還是比較好的。森工投資為效益更好。森工基建國家投資從1952{年到1979年間共94.62億元,僅占全國基建國家投資的1.76%,每年平均生產商品材4700萬立米;從1951年到1979年國家森工基建投資總額為117。17億元,在此期間,形成的新固定資產為89.97億元,即28年平均交付使用率為了6.78%,遠高于同期全國工業部門平均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68.6%;林業部門投資效果系數也高于全國平均數,從1952年到1978年26年間森工部門投資效果系數為1.17,同期,全國投資效果系數為。.427,即森工部門投資效果為全國平均效果的2.7倍,同期全國森工部門投資的回收年限1.4年,諸如新建住宅造價、新建林區道路造價也低于全國平均數。

其二,林業投資效果逐年下降,林業企業經濟陷于惡性循環。據資料報導,1980年全國森工企業平均每一職工占有固定資產5081.6元。1952年森工企業每百元固定資產提供的產值為2654.8元,而1962年為186.8元,197。年為85.8元,1980年回升到135.2元。據我省森工部門資料分析,單位木材成本80年代高出60年代的一倍。目前,全國森工采運企業大部分面臨資源枯竭,靠貸款維持簡單再生產。我省森工企業生產每立方米木材的利潤只有7一一1。元,而每立方米木材還本付息額為31.08元,形成了生產木材越多越虧本。全國造林成效更差。平均保存率32%,我省保存率只有14%。在已保存的造林面積中,成林不成材的“小老頭”樹占三分之一以上。其三,林業投資的系統綜合效益差,林業已面臨滑向谷底的危險。系統的綜合效益和社會效益是衡量投資效益好壞的重要標志。我國林業總的趨勢是森林赤字越來越嚴重,林地生態環境惡化,森林分布的上限下降,下限上升,干谷發展,森林草場退化,林地生產力衰退,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均低于國際水平,林業與社會需求及國外差距日益擴大。現將有關資料列表說明。

(三)投資效益是投資環境各要素、各因子的相互影響和綜合運動見之于投入與產出關系上的表現,其中投資系列要素中的投資規模、投資結構、投資項目的決策更直接制約著投資效益的發揮。我國林業投資體系是整個國家基本建設管理體制乃至更高層次的經濟管理體制中的一個部分,這就不可避免地使林業投資體系受到國家經濟管理體制“單、統、大、左、舊、死”一套的嵌制和影響,表現出許多與這種體制相適應的功能和特征:諸如單渠道行玫指令投資,缺乏可行性論證;缺少社會的動力和壓力,只有爭投資、爭項日的積極性,缺乏共月為搞好基本建設,提高投資效益的負責精神;缺乏整體規劃和綜合平衡,重復布點、損失浪費;不考慮國情、國力,形成了基建規模失控、原材料供需緊張;不按基本建設順序辦事,只求數量、不講質量;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考核辦法,資金中間占用大等等弊端和同題。在這里,我們暫且撇開這些體制上的共性jfiJ題,而僅就林業生產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津對林業投資要素的選擇進行討論。從這一思維途徑探討,我認為我國林業投資體系的莊結間題在于投資理論上的主觀隨意性和落后性,即整個林業投資理論是以天然林采伐為出發點、以原木生產為中心、以粗放經營為目的這樣一種自然經濟思想和落后生產方式為依據的,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林業生產的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以及現代林業發展的趨勢要求,形成了我們對林業投資要素選擇的片面,最終使林業投資反映不了林業在國民經濟中應有的地位以及自身經濟活動對投資的需要,從而限制了整體林業生產力的發揮和森林資源經濟優勢的實現。具體表現為:

第一,否認營林生產的商品屬性和價值規律作用,為無償占有、使用和掠奪森林資源奠定了理論基礎。營林生產是以林木和林地環境為勞動對象,運用自然力和社會生產力造就成以活立木為主體的森林生態系統的再生產事業。它的最終產品是森林生態系統,其中,系統中的活立木及其付產品可以作為被讓渡的使用物而在市場交換,而系統的另一些物質雖不能交換,但具有使用價值,如防護效益、旅游價值、基因價值等。因此,營林生產具有商.鉆生產與非商品生產的二重性:就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的培育而言,這是商品生產過程;就防護林、特用林的培育而言,又是非商品生產過程。這種二重性特點,既要求強調價值規律作用和價值補償功能,業實行復利計算立木價值增值,更要求營林生產單位享有商品生產者的自主權利,使職責、權利、利益與營林生產勞動成果緊密配合;與此同時,在投資上要強調營林生產的特殊性要求,其中,因為用材林、薪炭林在形成生產能力后基本上是一次性砍伐,業不是在使用中保持它原來的實物形態,所以它們的投資不能作為基本建設投資;而背林生產的非商品性屬性,更要求加大投資規模,使其充分滿足價值補償需要。問題十分明顯,理論仁不承認營林生產的二重性特點對一投資的特殊要求,是實踐中無償使用森林資哥,、背林投資規模小、比重低、造林效果差的重要原因。建國以來,營林投資與水利部門投資為比例為1‘10.5,與森工投資相比大約是1:2.43;國營林場造林投資從考965年到1981年間增長了64.8%,平均每年遞增3.2%,而蘇聯從1960一一1980年間營林投資增長了9.3倍,平均每年遞增12.4%;美國豪澤公司單位森林面積的投資量為我國平均投資量的2倍;與此同時,國家所.給予的造林投資指標又遠遠低于造林成本,南方地區造林成本平均為30元,而補助僅17元,形成了林場造林規模越大越虧損局面。這里必須強調,提高造林投資比重和規模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林業政策的共同點,其原因就在于營林生產的二重性及營林是整個林業經濟活動的基礎。美國有人計算,美國森林的木材價值是整個森林價值的十分之一,國內學者計算,我國木材價值是森林價值的六分之一;《第九屆世界林業大會墨西哥宣言》中就特別強調了森林的社會公益功能,因而“有必要制定政策,業實施以全社會共同負責和共同參加為墓礎的戰略”。國際林業發展歷史證明,政府對營林的投資和經濟支持政策是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例如,巴西1967年以來規定,所有私人造林的投資由國家以免稅的形式全部負擔,十八年內投資35億美元;智利政府對造林實行直接補助政策,凡在無林地上造林,國家補助總投資的75%,業實行對經營林地和出口林產品免稅的政策,使智利一躍成為世界木材出口國之一。

第二,忽視林業生產經濟活動上的整體性、有序性、連續性規律和生產時間長、勞動時間短的特點對林業投資的特殊性要求,形成了投資結構上的“一頭沉”。整體性規律是普遍觀律。它資求必須遵循營林為獲礎、加工是重點這樣的生產經營方針。林業生產的另一個特點是營林生產時間特長、勞動時間短,因而形成了資金周轉速度慢、逐年投放、一次產出(用材林)特點。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強調均衡生產、“短字”、“多字”經肯方針,業在投資卜滿延貫徹上述方針和原則的資金條件,使各部分比例協調發展。現實的投資體系違背了卜述要求。首先,投資分配上的“一頭沉”現象突出。以森工為例,從195。年到1979年,森工內二部喪建投資分配比例:木材采運占65.6%,木材加工占7.4%,林產化工占3.3%,機械制造與修理占4.9%,電力基建占2.5%,直到六•五期間這一現象才稍有好轉,其次,堵塞了價林生產過程中其它環節對投資需要的門路。我國規定背林基建投資只投放三年,這就從根本卜違背了“三分造、七分管”的生產經營原則。業與袋本建設投資一直到項目形成生產能力為土的本義相矛盾。眾所共知,林分生產力的發揮和形戊是以幼林郁閉為界限,一般需要5一一7年時間。由于撫育管理得不到資金保證,造成了“頭年青、二年黃、三年見閻王”的結局。這里還必須十分強調,中幼林的撫育改造利用不僅僅是改善林分環境,提高森林生長量的主要措施,而且也是貫徹“短字”方針,提高林分經濟產出的主要途徑。當今世界卜很多發達豐樸生國家商品木材量的三分之一以土往往靠撫育改造,我國商品材95%以上靠主伐,其中很重要原因就是投資不合理,不僅加劇了森林赤字,而且極大降低了系統產出效益口

第三,反映不出林業生產“多功能、多目標、多效益”的自然經濟特點對投資效益評價的要求,使“系統”內耗大、嫡值高。資源的再生性、生產周期的長期性、效益的多樣性是奠定現代林業生產經營理論體系的基本依據。從這三性出發,林業投資效益的評價與考核無不圍繞著森林資源的質量、數量和環境狀態而展開。我國現行林業投資效益的評價與考核完全忽視了這一根本性原則,而是簡單地搬用實物指標、價值指標一套工業企業投資效益評價與考核的辦法。例如,育林基金是解決以林養林的主要投資渠道,但是我國育林基金不僅標準低、標準一個樣,而巨核算的起點和標準業不是林地中的活立木,更不是造林設計產量或森林經理產量,而是以貯木場商品到材銷售量為依據,這種不與面積排鉤,不與設計產量排鉤的辦法就從制度上為各個部門逃避責任打開了缺口。目前,林業投資實行了與上調產品排鉤辦法,這固然有利于刺激林區發展林業的積極性,但同時又脫離了“老、邊、少”一大批“小老窮”企業實際情況,不利于企業技術改造。

第四,缺乏一套規范對投資決策進行壓縮,使投資項目缺乏可行性論證,體現不出擇優選擇原則。林業生產依賴于自然、受制于自然,再加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這就使林業投資的風險性和難以控制的特點比較明顯。更要求我們重視投資決策科學化和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強調多方案比較和充分利用林業生產的地域性規律,形成具有特色的優化林產工業體系。例如,云南省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所形成的森林資源特點和森林功能,本要求國家在加大林業投資規模的同時,還要體現投資內部分配的優化原則,使云南成為我國一流水平的樹酷類、淀粉類、南藥類、單寧類、芳香油類等木本資源開發利用的綜合性專業化商品林區,其中特別要重視林產化工一一食品輕工一一新型材料這樣一種交叉組合灼新產業開拓在投資聲的需要。筆者認為,云南的紙漿造紙,亞熱帶、熱帶經濟林木產品加工和森林旅游業應在投資上優先考慮。只有強調投資決策科學化和布局優化原則,才會提高投資的社會效益。

(四)上述投資上的種種問題,最終又歸結為評價與考核林業扳資效益的指標體系不盡科學和合理。指標是概念內涵的反映和量的規范。考核林業投資效益的指標,其實質就是社會主義經濟規律和林業客觀的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共同賦予代表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勞動者個人利益有關各方在安排、使用林業投資上的規范要求。正是這樣,就不能簡單地搬用考核一般工業和工程投資效益的指標體系。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一要確切體現國情、林情特點,其巾特別要重視我國山地面積占70%以上以及林少、人窮、與國外差距大的特點,使指標能有助于加速林業發展,二要能反映最合理地利用自然條件、經濟條件、資源特點和生產資料約要求,業體現當代林業科技進步的新需要,使指標體系能完美地把微觀效果與宏觀效益、眼前的任務與戰略的目標、技術上的先進與經濟上的合理結合起來,充分體現指標體系的指示劑作用;三要把國家、集體、勞動者的責、權、利與考核指標掛鉤,形成聯鎖制約的經濟責任制,四要充分反映林業生產的特殊性,其中特別要體現營林投資效益的社會性、長遠性、不可計量性特點和森工投資效益緊密與企業布點、資源狀態、市場環境相關的特點;五要強調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實踐上的可行性,便于計算和掌握。有鑒于此,我認為考核林業投資效益的指標體系可分設單個項目投資效果的指標體系和“系統”投資效益考核的指標體系兩種。

所謂單個項目的考核指標基本上同于現在考核投資效果的指標,然后再根據投資項目的不同相應增設一些指標。例如,造林投資效益考核中增設造林投資效果系數,林木生長率系數,營林成本系數;采運部門增設資源利用系數、采運成本系數;加工企業增設產品價值增量實現系數和木材綜合利用水平系數。這里的系數概念是指理論效果(設計)與實際效果的比值。這樣就把各方都與指標捆綁在一起。當然,系數的確是要充分體現上述原則,先進而又留有余地。如果我們能把繁多的實物形態考核指標和價值量考核指標過渡到系列化規范化的各種系數,不僅大大方便了考核,而且將從根本上刺激各方追求科技進步、提高系統產出的活力和壓力。所謂“系統”投資效益的指標體系,是對一個地區或一個新建的綜合森工企業進行投資效益評價與考核的標準。共設十大指標:1、反映林地利用程度的指標,7、反映成本狀態的指標,2、反映資源消長的指標;8、反映產品市場價值實現情況的指標;3、反映林木速生豐產的指標;9、反映資金效果的指標,4、反映森林生態功能的指標;10、反映國家特殊指令性計劃完成情況的指標。5、反映資源利用水平的指標,林業投資效益的評價與考核是一個系統工程,這里6、反映勞動生產率的指標,只能掛一漏萬。如有不妥,尚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