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論文

時間:2022-11-16 09:03:00

導語:地方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論文

[摘要]2004年,河北省的農業開始走出連續五年徘徊不前的陰影,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耕地減少、生態環境質量下降、機械化水平低、經營粗放、技術開發和推廣與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民素質低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不僅使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難以提高,而且還嚴重威脅到了全省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因此,我們應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保護耕地,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加強人力資源開放等措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關鍵詞]河北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

Abstract:In2004,withtheemergingtendencyofbrightfuture,sectorofagricultureinHebeiProvincehasshakenoutthecontinuousshadowofwaverwhichlasts5years.Butduetosomeofveryprojectingproblems,suchasweakoffundamentalinstallation,reducingcultivatedland,worseningoftheecologicalenvironment,lowlevelofthemechanize,increasinguseoflandtoexpendproduction,imperfectservicesystemfordevelopmentandpopularizationoftechnology,lesseducatedpeasantandsoon,theobstructionsofabove,theydonotonlyhindertheimprovementofcomprehensivecapacityofagriculturalproduction,butalsoendangerthecontinuousandsteadydevelopmentofthesectorinwholeprovince.ThisarticleputsforwardcountermeasuresagainsttheexistingproblemsforimprovingtheabilityofcomprehensivecapacityofagriculturalproductioninHebeiProvince.

Keywords:HebeiProvince;comprehensivecapacityofagriculturalproduction;continuousdevelopment;effectingfactors

2004年,河北省各級黨委和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將促進農民增收作為重要任務來抓,促使全省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糧食產量走出連續五年減產的低谷,出現了3.9%的增幅;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71元,結束了連續六年增長低速徘徊的局面,增幅高達11%。但是,應該看到的是,這種良好局面的呈現,除了政策好、領導重視之外,還有價格和天氣的因素,而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和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并沒有根本改觀,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矛盾并沒有消除,農業增長、農民增收的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因此,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促進農業的持續、穩定增長和農村經濟的繁榮,是全省各級政府今后若干年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也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保證。

一、影響河北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因素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水資源缺乏是制約河北省農業發展的最大瓶頸。近年來,全省年平均水資源量僅為303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311立方米,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7,地表水占全國的比例不足1%,而全省的耕地面積中98%為旱地。因此,完善的水利設施是全省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本保證。但是,目前河北省的農田水利設施還很落后,農田旱澇保收面積所占比例甚少,尤其是壩上地區和平原山區絕大多數農田還是靠天收的“無保田”。例如,旱情較嚴重的2002年,全省旱災受災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27%,占全省受災總面積的72%。其中,成災面積占74%,占全省成災總面積的75%。由此可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是制約河北省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林果業、海洋漁業基本上也都處在受制于自然的狀態,風險大,收益不穩定。

2.農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低,物資消耗大,資源利用率低。河北省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基本上還屬于粗放型。例如,在2003年的農業產值中,中間消耗就占44%,增加值只占56%。尤其是在水資源利用和化肥施用方面浪費極為嚴重。如秦皇島市,2003年節水灌溉面積只占有效灌溉面積的20%左右,節水灌溉機械數量只占農用灌溉機械數量的7.8%,灌溉水的利用率在45%左右;化肥施用仍以單質肥為主,高效復合肥料僅占化肥施用量的29.5%,化肥的有效利用率不足50%。而在發達國家,節水灌溉面積均在60%以上,灌溉水的利用率超過了80%,各種復合肥料所占比例均在80%以上,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均在70%以上。粗放式的生產經營,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更為嚴重的是進一步加劇了稀缺資源的緊缺,進而又影響到了農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3.耕地減少,生態環境質量下降。2000—2003年間,全省耕地面積減少了712萬畝,平均每年減少237.4萬畝。截至2004年底,全省人均耕地只有1.3畝,略高于全國人均1.2畝的平均水平。另外,由于多年來對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夠,對濫砍、濫伐、濫墾、濫采禁止不嚴,農藥、化肥、農膜等人造化學物質的大量施用以及耕地的超負荷使用,城鄉工業生產的“三廢”物質和居民生活垃圾的肆意排放,導致耕地和水資源嚴重污染、土壤板結、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鹽漬化加重、病蟲害肆虐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影響到了全省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4.農業機械化水平低,勞動生產率和生產力水平不高。河北省的農業基本上還處于單門獨戶的分散型經營狀態,使新技術的推廣和機械化作業難以實施。如秦皇島市2003年擁有的機耕面積雖然已占到總耕地面積的51%,但實際機播面積和機收面積只有10%。尤其是山區和壩上地區基本上還屬于畜力自耕農狀態,這就必然會影響到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按目前河北省農業的生產條件,每個勞動者只能負擔10~15畝耕地,而發達國家一般都在100畝以上。2003年,全省的稻谷、玉米、大豆平均畝產分別是362公斤、287公斤、110公斤,而澳大利亞的稻谷畝產在1993年時就達到了537公斤,荷蘭的玉米畝產在1994年時就達到了613公斤,意大利的大豆畝產在1995年時就達到了236公斤。由此可見,河北省農業勞動率和生產力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5.農業科研、推廣和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科技進步貢獻率不高。隨著農業科技進步和市場化程度的提高,農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科學技術的推動和市場信息的引導。近年來,河北省各級政府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實施優種工程、建立科技進村服務站、農機電波入戶等措施,不斷加強農業科研、推廣體系和技術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但是,還遠遠不能適應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要求,不能滿足農民對技術和信息服務的渴求。此外,基層科技服務組織機構渙散、人員結構老化的問題還普遍存在,尤其是還有一些鄉村的農業技術推廣處于“線斷、網破、人散”的狀況。從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的投入來看,2003年,全省支持農業科技進步的投入不足5000萬元,僅占農業產值的0.05%。由于科研投入力度不夠,影響了科技人員的培養與技術創新,阻礙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導致農業的科技含量較低,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不強。目前,河北省科技進步對農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只有50%,而世界發達國家均在60%以上,美國則超過了80%。

6.農民素質不高。農業雖然是最依賴于土地和自然條件得以發展的產業,但近年來,世界農業特別是發達國家農業發展的實踐表明,農業生產量迅速增加和農業生產力迅速提高的決定因素不再是土地、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是勞動者的知識、能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長期以來,由于重工輕農、重城市輕鄉村的政策傾向,使得人力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源配置向城市傾斜,造成了城鄉子女享受教育條件的不平等,最終導致農村義務教育普及率低和農村居民素質普遍不高。例如,秦皇島市2003年農村從業人員中,文盲、半文盲占1.3%,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4.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7.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4%,中專文化程度的占1.2%,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3%。由于農業勞動者素質不高,直接影響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和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最終必然導致農業整體效益難以提高。

二、提高河北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對策建議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根據目前河北省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應該放在能保障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上。具體來講,一是要大力平整土地,擴大水澆地的面積。二是要加強灌區輸水渠道的節水改造,大力推廣管道輸水系統,加強地上水渠防滲加固,最大限度地減少輸水過程中的滲漏損失。三是要加強集雨儲水工程建設,以緩解干旱少雨季節的旱情,保障人畜飲水供給。四是要大力推廣滴灌、噴灌、微灌、滲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水的利用率。實踐證明,與明渠輸水的地面灌溉相比,低壓噴灌可節水30%~70%,滴灌可節水70%~80%,微灌可節水50%~80%。畜禽飼養、水產養殖、林果栽培也應加強設施建設,以提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在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應該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嚴厲制止濫砍、濫伐和毀林開荒,有計劃地退耕還林,加強防護林體系和農田林網建設,為農、林、牧、漁各業的穩定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屏障;二是以大流域重點治理為骨干,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防治水土流失;三是合理開發和保護草場資源,采取封山、封坡、封灘、劃區輪牧、圍欄養草、圍欄放牧、種植優良牧草并舉,遏制草場退化,促進草牧平衡發展;四是加強對污染源的控制管理,推廣使用環保農用物資,推廣廢棄物資利用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有效防治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為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2.保護耕地,優化種植結構,提高土地產出率。土地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沒有肥沃的土地,提高農業的生產能力就無從談起。因此,要把保護耕地作為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性工作來抓。一是要嚴格控制非農占地,搞好荒廢土地的開發與復墾,保證耕地面積尤其是基本農田面積的基本穩定;二是要采取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和高效復合肥、糧草間混套作、翻壓綠肥等措施,培植地力,遏制土壤板結、沙化和肥力下降的趨勢;三是要加強中、低產田的改造,逐步建成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四是要改變傳統的糧—經二元種植結構為糧—經—飼的三元種植結構,加大種植諸如高賴氨酸玉米、青儲飼料玉米、高產苜蓿等優質飼料的比重,形成一個以糧食生產為基礎、飼料生產為重點、經濟作物生產為動力的農牧有機結合并協調發展的高效農業生產系統,在維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提高耕地的復種指數和產出率。

3.發展生態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所謂生態農業,就是以生態學原理為依據,在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科學規劃、組織和進行農業生產,促使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物質的多次利用和循環利用,限制或減少化肥、農藥、添加劑等人造化學物質的輸入,保持系統內部物質的良性循環和生態的平衡穩定,并盡可能多地輸出無污染、無公害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國內外生態農業建設的實踐表明,生態農業生產系統不需要大量的投資,只要求在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充分利用太陽能和水,促使系統內部物質的循環利用,就可以獲得穩定的、長期的經濟效益。這既適應于河北省農業的發展水平,也符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并與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目標要求相一致。因此,要充分利用全省的各種農業資源,因地制宜地發展各種類型的生態農業系統,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提高。

4.發展股份制農業聯合體,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規模效應。國內外農業生產的實踐經驗表明,要提高農業的生產力水平和整體效益就要走規模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的路子。根據目前農村土地經營的現實狀況,應該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和農民自愿的原則,將其承包的土地資本化為股本,組建股份制農業聯合體——農業企業或土地股份合作社,通過建立產權明晰、責權分明、利益分配公平合理、監督和約束機制健全、組織管理科學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對入股的土地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經營或對外出租。這樣,一是可以實現規模化經營,形成巨大的規模效應,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二是有利于農業基礎設施的統一規劃建設和資源的統籌利用,有效避免資源的浪費,實現集約化經營;三是有利于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和機械化作業,從而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

5.加強農業科研、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一是努力構建完善的農業科研、技術推廣體系。各級政府要在財政預算中不斷增加對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經費的投入,與農業大學、科研機構、農業技術試驗站及推廣站建立廣泛和密切的聯系與協作,加快農業實用技術和優良品種尤其是超級、專用和旱作品種的研究、開發與推廣,促進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二是加強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各級政府要設立專門的機構,配置專職人員從事信息的收集、分析、預測、和咨詢工作,及時準確地為農民提供農產品價格、供求狀況以及農業科技等方面的新信息,增強農業生產經營決策的理性化,避免盲目性,降低經營的風險性。三是營造良好的創業條件,吸引農口高等院校畢業生到基層單位創業或就業,為農業科研、教育、技術推廣以及技術、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注入新生力量。四是鼓勵和支持民營農業科技開發和技術、信息服務組織的發展,促進技術、信息服務市場化。

6.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勞動者素質。一方面,要加強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按照城鄉統籌的原則和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的政策規定,制定生均教育經費投入標準,確保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具體落實和有效使用;建立起以財政為主的教師工資發放體制、學校危房改造體制和公用經費發放體制,確保教師工資的按時發放,保證師生安全和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積極引導和動員民間資本介入農村教育事業尤其是高中段非義務教育,解決或部分解決農村高中段以上教育發展的資金需求問題,使更多的預算內財政經費用于改善農村義務教育條件,保證每一位適齡兒童都能享受義務教育,為使他們成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用人才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要積極構建農村終身教育體系,大力發展成人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使他們真正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服務于農業和農村的各類實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唐文琳.應對WTO—中國九大行業的危機與對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

[2]周茂榮等.挺進WTO[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3]林菲,楊天橋.綠色奏鳴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