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生態旅游開發措施
時間:2022-11-16 10:47:54
導語:林業生態旅游開發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與此同時也促進了旅游業的大規模發展。在這種時展的背景下,生態旅游應運而生,它是一種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遵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林業生態旅游,其對于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林業生態旅游在我國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和空間,其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大作用。然而,林業生態旅游在開發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生態旅游并不生態,各種問題也不斷突顯,給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制約。為此,從事林業生態旅游開發的部門要轉變觀念,提高環保意識,科學規劃,以保證有效地促進林業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1生態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1.1生態資源保護意識淡薄。在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很多生態旅游并不生態,部分相關部門和其中的工作人員對生態資源保護的意識非常淡薄,僅僅是打著生態旅游的口號把生態旅游做為一種時髦的營銷策劃手段,過分追求經濟利益,過度開發和利用資源,給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這種淡薄的意識主要表現在輕保護、重開發;輕管護、重利用;輕長遠、重當前這三個方面。輕保護、重開發主要表現在為了不斷擴大旅游市場,吸引接納更多的游客,實現最大的經濟利益,過度增加新的旅游景點或者是對原本的生態旅游景點過度的開發,但與之相匹配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卻沒有跟上。輕管護、重利用主要表現在對生態旅游景區的各種資源(空氣、水、生物、土壤)過度的攫取和利用,但卻缺乏相應專門的監管隊伍以及對應措施。輕長遠、重當前主要表現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不遵守“循序漸進”的開發原則,急功近利,追求績效,只顧眼前而不顧后果,忽視環境本身的承受能力,任意放縱游客流量,以至于過多的游客在活動中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最終導致生態旅游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1.2缺乏完善的生態旅游法律法規、政策體系。西方發達國家來說,其在生態旅游的法律法規等方面都較為完善,使得生態旅游開發得到了很好的管制。然而,生態旅游在我國起步較晚,國家僅僅是針對全國生態旅游項目頒布了一些全國性的法律政策,例如《森林法》、《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環境保護法》等等。然而,這些現行法律法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生態旅游業發展形勢以及特點的需要[2]。尤其是在生態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生態旅游景點空氣質量標準、生態監管以及生態恢復等方面,都急需相應的法律法規政策出臺。1.3污染控制力度不足,防治措施不到位。當前,很多林業生態旅游景區的污染控制力度不足,防治措施不到位,導致環境資源遭受嚴重破壞。首先,基本保護設施不全,難以對各種環境資源(自然遺跡、地質地貌、動植物)起到完善保護作用。其次,大量分散、隱蔽的生活垃圾難以進行收集和處置,“三廢”沒有經過任何處理,亂丟亂放,導致污染加劇;再次,人類的各種行為活動(踩踏、摘采、射擊)給動植物、水體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無任何生活廢水處理設施,隨著自然地形溝壑任意亂流。1.4宣教力度、資金投資不足。當前,林業生態旅游的迅速發展給生態旅游相關的管理部門、單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首先,在教育宣傳方面,部分從業人員自身學歷和素質偏低,無法在提高游客認知方面起到監督、引導作用,當前的知識宣傳教育的活動、其力度根本無法滿足當前生態旅游發展勢頭需求。其次,對于生態旅游者而言,個人學歷、素質、職業身份等都會影響著其對生態旅游知識的了解度和保護程度。再次,相關實踐調查研究分析指出,很多生態旅游景區投入資金缺乏,長期處在“自養”的生存道路上,景區內各種有效資源、項目開發以及保護等也因缺少資金后盾而無法起到顯著的管理和保護效果。
2林業生態旅游開發中存在問題的應對措施
2.1加強教育宣傳,倡導文明旅游。雖然,當前全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把生態環境資源作為載體的生態旅游業依然給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環保意識較之前有所提高,但總體情況看,認識依然不到位、感知程度依然不足。為此,必須要利用一切途徑,借助新聞媒體傳播的力量,在全社會中大力開展生態旅游環境保護教育知識宣傳,進一步提高人們保護環境、愛護環境、保護資源的意識,提醒人們重視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精神、財富價值。同時,需要在各個企事業單位、中小學、各種社會團體中廣泛開展生態倫理教育以及培養,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文明旅游、遵守生態道德,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義務,促進全民積極參與到環保大軍中,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此外,各個旅游景區內管理者在進行各種項目的設計、規劃的時候,可廣邀游客參與,并把各種生態環境保護內容融入到項目活動中,讓游客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斷培養法制觀念、環保觀念,獲取更多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3]。2.2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對于林業生態旅游來說,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發展過程中涉及到多個層面的利益,這些關系除了通過依賴市場、文化機制來進行調節之外,還必須要依賴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來支持、規范以及制約。建議國家在各種現行的法律法規基礎之上,還需要制定如《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生態資源環境保護法》等各種關于生態旅游開發、生態旅游資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各省(市、區)應結合當地的發展需要,依據國家現行法律基礎之上,制定具有可操作性、明確性的適合當地發展需要的法規、政策。在這些法規以及政策當中也應包含對生態環境保護、恢復者支持和獎勵條例,并努力結合實際發展觀需求,在可允許的范圍內給予生態旅游經營單位或者個人提供各種優惠扶持政策,以此達到鼓勵、倡導更多綠色環保、文明旅游行為的興起。2.3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旅游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生態旅游、保護資源的基礎。為此,相關管理部門必須要遵守可持續發展原則,在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之下,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不斷加強創新、改革意識,大力推行多元化投資體系,采取“誰投資、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誰保護”的開發原則。國家和有關政府部門應該充分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履行政府職能,盡快的把生態旅游納入到國民經濟發展項目規劃當中,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增加生態旅游管理年度資金投入。同時,可通過實行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由生態旅游景區管理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嚴格依照“誰破壞、誰賠償、誰損害、誰負擔”的原則,依法實施,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合理收取環境資源保護費用。此外,政府還應該為生態旅游環境創建出良好的投資環境、提供優惠政策,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借助社會的力量,采取多種方式(合作、獨資、補償貿易)吸納利用各種資金。最后,還可依靠國際社會的力量,爭取獲取世界銀行、基金等支持和幫助,以此不斷促進生態旅游業的健康發展。通過加大資金的投入,對景區內各種基礎設施不斷的進行完善,提高景區的整體保護力度。2.4依靠科技力量,采用生態技術。為了改善當前生態旅游粗放的管理模式,需要依靠科技力量,采用生態技術,實施發展生態旅游軟科學。除了要繼續積極推行各種生態旅游設施建設例如生態廁所、停車場,各種生態旅游服務等例如綠色飲食、綠色酒店等之外,還需要重視科技的投入、開發以及應用。例如:通過利用自然界生態系統、太陽能引進各種先進技術(污染土壤就地淋洗技術、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來達到防治生態旅游污染的目的。在生態旅游資源保護方面還可引進遙感技術,以此來監測、掌握生態旅游景區內旅游資源破壞、退化等情況,及時為制定對應保護措施提供有效的參考、指導依據。此外,應大力引進TIS(地理信息系統),借助TIS多重功能(存儲、查詢、顯示),為管理者決策提供更多的生態旅游資源數據和信息。
3結束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改變,使更多的人們不在局限于戶內,而是走出戶外,走進大自然,去感受自然界的魅力。基于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之下,生態旅游業將會得到大力發展和開發。與此同時,所帶來的各種環境破壞問題也不斷突顯,給人類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為此,在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當中,遵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提高對環境資源保護的意識,加強監管防治的力度,采取各種有效的保護措施,在促進生態旅游穩步發展的同時,確保人類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作者:陳海燕 單位: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程江鎮政府農業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張曉玲.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問題初探[J].山西林業科技.2015,23(03):990-993.
[2]龐少靜.我國生態旅游開發中的若干環境問題及對策[J].環境保護.2016,19(09):888-890.
[3]馬志林,趙國育.生態旅游必須以生態保護為前提[J].中國林業.2016,11(14):777-779.
- 上一篇:安州區林業現狀與發展策略
- 下一篇:林業技術項目式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