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區林業現狀與發展策略

時間:2022-11-16 10:45:40

導語:安州區林業現狀與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安州區林業現狀與發展策略

摘要:本文闡述了安州區林業建設所取得的成就,分析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安州區林業和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幾點策略與建議:更新觀念,向現代林業轉變;加大基礎設施的財政投入和補助力度;完善森林分類經營機制;在機制創新上應與時俱進。

關鍵詞:林業;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策略與建議

一、安州區林業概況

安州區地形地貌復雜,山地、丘陵和平壩兼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起伏變化十分明全縣最低海拔為492m,最高海拔為3047.3m。全區轄18個鄉鎮,233個村,2406個村民小組,19個社區,總人口43.72萬人。農業人口36.47萬人,農村勞動力21.3萬個,從事林業的勞動力1.76萬個。全區幅員面積1182.511平方公里,山地占全縣幅員45%,丘陵占37.7%,平壩占17.3%。林業用地面積89.35萬畝,森林蓄積量294.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39.77%;實施退耕還林9.27萬畝,完成配套荒山造林11.73萬畝;國家重點公益林面積18.07萬畝,一般公益林面積65.04萬畝。建設短周期工業原料林20萬畝和紙漿竹林基地10萬畝,木本藥材5.5萬畝、特色經果林3.5萬畝。利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等項目累計發展林下中藥材5萬畝、森林蔬菜5.8萬畝,林下養殖生態禽畜年出欄量達500萬只。2016年度林業產值達15.2億元,農民人均實現林業顯,收入1525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132%。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安州區是綿陽市唯一被國家林業局授予“綠色豐碑獎”的縣、被省政府首批命名為“四川省林業產業強縣”、“十佳生態旅游縣”、“四川省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先進集體”、“天保、退耕還林工程先進縣”、“四川省委2012年度表彰的創先爭優先進集體”等,安州區的林業和生態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創造了輝煌成就。

二、安州區發展林業存在的制約因子

1.傳統林業觀念落后。林農特別是大山區農民,存在傳統林業的思維方式,觀念落后,以分散式木材經營為主,集約化程度較低,科學種植技術水平落后,林種單一,投入產出率低,生產周期長,影響林農的投入積極性,制約林業的發展。林農們主要以種植柳杉純林為主,從清林、整地、栽植、撫育、病蟲防治、管護到采伐最少投入也要2000元/畝,而收益只有6000—7000元,生產周期在15年左右,年均收益只有260—335元/畝。且柳杉純林的生態效益也很低,在水土保持、水源含養方面也較差,生物多樣性豐富度和多度方面也表現為極寡,純林在抗病蟲和森林防火方面也較差,土地復種指數低,林地利用率低。生態建設在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突出。2.基礎設施條件十分薄弱。林業主要分布在山區,地形地勢和立地條件較差,交通、灌溉和抗旱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條件十分薄弱,國家投入非常少,除防火道路有少量中央資金投入外,地方財政投入幾乎為零。生產主要以人力為主,運輸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山洪、踏方、泥石流等自然和地質災害頻繁,造成林地損毀嚴重,生態植被修復難度大、時間長。3.國家投入少且補償標準低。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生態文明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重要的雙重任務,似農非農。在生態公益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國家只對重點公益林和退耕還林實施補償,對地方性公益林卻不補償,且補償標準十分低,重點公益林10元/畝,退耕還林地補償標準還是十四前的230元/畝,導致農民投入積極性不高,這也是制約林業經濟發展和林農增收的一個政策因素。4.機制創機新和人才培養不足。機制創機新方式還缺乏與時俱進,林業科技和人才需強化,林業科研基礎支撐平臺薄弱,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成果儲備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和高科技產業化水平低,行業培訓能力和培訓規模未能適應實際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新形式的需要,林業科技專家所發揮的作用還應加強,人才隊伍結構不夠合理,整體素質有待提高,林業科技和人才隊伍支撐力度有待進一步強化,特別是林農的科技知識培訓和普及有待加強。種苗管理和質量監督檢驗手段落后,林業行政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比較落后,資源管理壓力居高不下,森林經營粗放;危險性森林病蟲害任務艱巨;森林防火任務日趨繁重。

三、策略與建議

1.更新觀念,向現代林業轉變。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政府制定一些政策和配套措施,盡快建立林業產權交易中心,促進林地流轉、林地租賃,變分散經營為主的模式為集約化經營。借鑒和推廣成功運作的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成功的運作模式和經驗,讓林農以林地折資入股,保底分紅。發展和壯大專業合作組織,培育龍頭企業和業主大戶,提高抗風險能力。變純林為多種混交林,立地條件好土壤肥力高的林地適當提高特色經濟林和珍稀種樹種的造林比例。依靠科技大力發展立體林業,有條件的地方多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業,搞好多種經營,特別是退耕還林地的利用,充分發揮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發展后續產業項目的中央補助資金帶動作用。提高復種指數,高效利用寶貴的土地資源,以短養長,長短兼顧,多提供農林牧產品,特別是綠色和有機食品供給,使林農增收、林業增效,由傳統林業向現代農林業轉變,走可持續發展之路。2.加大基礎設施的財政投入和補助力度。各級政府應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改善交通、灌溉和抗旱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條件,降低和減少林農的生產及運輸成本。國家在政策、財政和稅收優惠方面對林業應加大扶持力度,財政、交通、水利、農業和畜牧等多部門可以采取項目補助、以獎代補等方式進行扶持,培育和做大做強林業經濟。結合林業產業強縣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發展后續產業、生態功能區建設等項目,對種苗、有害生物防控、疫苗、圈舍、技術培訓、森林防火及水電路等設施設備進行補助,不僅中央投入,地方財政也應納入適量預算投入林業經濟建設。3.完善森林分類經營機制。生態公益補償事業和退耕還林應盡快提高補償標準,建議重點公益林提高到50—80元/畝,退耕還林300斤原糧按現市場價,應提高到630元/畝以上才算合理,而且地方公益林也應該給予補償。加快健全完善從中央到地方分級的森林分類經營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逐步提高生態和產業發展補償標準。4.在機制創新上應與時俱進。出臺政策大力扶持有發展潛力,真正想在林業上求發展,能給林農謀利益的林業專業合作社。強化林業科技和人才培訓,加強與高校和林業科研單位的聯系,加強科技成果儲備,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和高科技產業化水平,運用現代先進科技設備進行種苗檢疫、檢驗和病蟲害防治,加大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提高良種補助范圍和標準;合理配備林業人才隊伍,充分發揮林業科技專家的作用,解決好專家們的后顧之憂,提供良好條件讓有真才實學、理論功底深厚且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們下到基層,實地解決生產中所遇到的問題,為生態文明和林業經濟建設多作貢獻。政府組織有關專家對因缺技術的林農提供無償培訓,以提高他們的種養技術和經營水平;政府職能部門做好相關信息的搜集和定期,做好市場預測預報和引導工作,化解市場風險,從而使其獲得較大收益,增強林農發展林業經濟的積極性。安州區可利用的林地資源豐富,發展潛力較大,政府及職能部門扶持力度一旦增強,林農發展林業經濟的積極性會迅速提高,林業經濟在安州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振興、社會安穩中將在很短時間內實現質的飛躍,為林農脫貧致富奔小康,為安州區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林業產業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較大貢獻。

作者:馬國友 鄧立宏 單位: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林業局

參考文獻:

[1]鄧立宏,鄧雯尹.安縣立體林業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林業實用技術,2013(9).

[2]鄧立宏.安縣立體林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3(1).

[3]鄧立宏.安縣林下產業經濟生機盎然[J].綠色天府,2011,4(35-37).

[4]鄧立宏.安縣林業生態建設創造新輝煌.中國林業,2011(5A).

[5]唐波,鄧立宏.淺談林業在安縣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策略與建議.新經濟,2016(9)(總第4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