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論文6篇
時間:2022-03-29 09:35:55
導語: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論文6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防治手段落后,新技術和現有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不夠,在防治時因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污染環境、殺傷天敵形成惡性循環,生物防治技術由于資金所限還未推廣。目前林業生產各個環節之間缺乏協調,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種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連造林規劃設計也不認真考慮有害生物防治,預防機制差,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長期處于被動局面。
2.防治原理災害管理原理
森林生態系統不同于農業生態系統,除了提供林產品外,還為社會提供生態服務,因此對于商品林和生態林,其生物災害管理策略會有很大區別。再加上林業有害生物危險等級不同,也會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3.防治方法
3.1加強林木檢疫隨著社會的發展,國際間或地區間的人員往來和產品交流日趨頻繁,增加了危險性有害生物傳播的機會。因此,要嚴格貫徹執行我國的檢疫法規,抓好國內種苗產地檢疫和林產品調運檢疫工作,防患于未然。根據檢疫工作政策性強、技術性強和涉及面廣的特點,結合實際情況,當前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3.1.1在干線公路路口增建檢疫檢查站,加強對過往運輸森林植物及其產品車輛的檢疫檢查,嚴防帶疫傳播。3.1.2加強《植物檢疫條例》等法規和森林植物檢疫工作重要性的宣傳,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促使人們對檢疫工作給予理解和支持。3.1.3加強源頭管理。重點是加強產地檢疫,特別是在高速公路難以設站檢查和其他公路又缺乏檢疫檢查站的情況下,產地檢疫必須加強。3.2提高認識3.2.1從減輕危害損失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認識。林業有害生物的嚴重發生,直接制約著森林資源的發展,抓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損失,保護森林資源,而且能夠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3.2.2從加速生態建設和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是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環節。3.2.3從實現新世紀林業跨越式發展的高度認識。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對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促進產業發展擔負著支撐保障任務,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4.加強預測預報工作
預測預報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礎。各地必須堅持把有害生物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對轄區內的全部森林資源進行有害生物調查監測,以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林業有害生物動態作為基本目標,確定專人、固定地塊、明確對象、指定方法、定時調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除治,堅決避免平時不調查,等到發現已是嚴重危害的局面。4.1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預測預報崗位培訓。通過對各級測報人員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崗位技術培訓,提高測報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提高林業有害生物預測預報的體系的整體管理和科技水平,應用先進的監測技術和儀器對林業有害生物進行快速、準確的病蟲情預報。4.2加強林業有害生物測報信息網絡的管理和測報制度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和儀器、設備的投入,改善測報、監測點的基礎條件,建立以先進的監測測報技術為依托,以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為基礎,以區縣監測點為輔助的測報網絡體系,對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進行監測和短、中、長期預報。
5.增加森林防治科技含量
5.1認真遵守國家有關安全合理使用農藥的規定,逐步禁止使用劇毒高殘留農藥,大力提倡使用環境友好型農藥,以減輕對環境和水源的污染。5.2堅持發展生態林業。在保護好現有林業的基礎上,堅持適地適樹,采用良種壯苗,營造混交林,實行工程造林和集約經營等林業措施,把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貫穿于林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加強早期預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增強林業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走出一條林業生產與有害生物防治協調發展的路子。5.3加大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力度,研究和探討新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并在生產上推廣,積極推廣利用林業有害生物監測技術。
作者:宋殿平 單位:嫩江縣伊拉哈林業工作站
第二篇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自然環境的保護也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隨之而來的是森林產業的日益發展。目前,人們日益重視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在這一過程中,有害生物一直就是森林資源最大的威脅。當前林業有害生物的形式異常嚴峻,這給我國的森林產業以及生態環境造成了重大破壞。林業有害生物的檢測管理是防治林業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因此,對林業有害生物數據的統計與管理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林業有害生物綜合管理
隨著人口規模的快速擴大以及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生態系統遭到了大規模的破壞,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增多,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我國社會的發展。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公民認識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森林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視。
一、基本原則和方法
(一)林業有害生物檢測和預報流程的制定。這一流程可以歸納為以下程序:要對林區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制定詳細完整的工作方案;巡視和檢查病蟲害的狀況,并且記錄數據;對發生病蟲害的林區要進行詳細的實地調查,收集數據、確定病蟲害發生的程度,然后綜合沒有發生病蟲害的情況,匯總調查的情況;對發現病蟲害的林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總結進行防治的情況,然后匯總沒有發生病蟲害的林區,錄入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系統;分析結果、預測預報、上報報表、存檔。(二)林業有害生物檢測和預報的基本原則。要統計出林業有害生物的基本數據、相關內容以及所使用的相關方法,必須以國家的相關預測結果、防治工作以及其他有關數據為基礎。要以我國有關部門的要求為基礎,去對監測的覆蓋率、生物災害發生的準確性與概率、防治的概率等幾個方面進行計算。(三)基本方法。在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過程中,有一些數據是相對固定的,例如:目前的林地以及其中包括的樹種、林地的面積等等,在監測這些相對固定的數據時,可以用上一年的有關數據作為參照物,以此來調整本年度的監測工作,這些數據的內容可供全年使用。在監測的過程中要做好分類的工作,分類的依據主要有樹的年度、樹的種類以及世代等,根據不同分類進行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與防治工作,并將統計數據準確地向上級匯報。
二、林業有害生物基礎數據的確定
(一)主要林業有害生物與寄主名稱的關系。在我國,有害生物的種類過于繁雜,為了適應不同的工作需要,要準確地確定林業有害生物的種類,根據不同種類所具有的不同特征,以及不同種類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物特性,做出不同的防治方案。(二)確定監測范圍。要對需要監測的林區范圍進行準確的劃分,其范圍主要包括:全部的人造森林以及除人造林以外的經常發生或偶爾發生重大病蟲災害的森林。在林業管理部門的統計工作中,應建立有害生物相關的數據庫系統,使監測數據的錄入與提取更加便捷,這樣可以大幅度提高林業有害生物監測與防治工作的效率。(三)林業有害生物調查、調查數據上報時間的確定。不同地區的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災害的規律會有所差異,所以不同地區的林業部門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出適用于本地區的監測以及上報的時間表。
三、林業有害生物監測的建議
(一)要大力培養相關的技術人才。各級林業相關部門都需要技術力量過硬的相關人才,由于森林資源基礎小班數據的處理比較專業,而這些基礎性數據的改變,要求記錄系統要時刻對所記錄的基礎數據進行更新。(二)大力加強森林調查隊伍的建設。進行森林調查是一項任務極為繁重的工作,這項工作的完成需要一支極為專業并且十分吃苦耐勞的調查隊伍。通過對森林調查工作的調查,發現其工作量十分巨大,特別是林區內有害生物較多時,目前現有的森林調查隊伍很難保證調查任務的圓滿完成。四、結束語森林資源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沒有了森林,我們的生活中將缺少綠色、缺少美好。在當前的情況下,森林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人為的,但林業有害生物的破壞同樣不容忽視,我們應當大力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大力建設調查隊伍、完善相關管理辦法,為保護森林資源做出更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郭麗.淺析林業有害生物數據的統計與管理[J].科學與財富,2015,(4).
作者:田曉莉 李萍 張闊程 單位:陜西省寧東林業局
第三篇
1發生情況及防治對策
1.1蛀干害蟲。1.1.1災害名稱臭椿溝眶象(EucryptorrhynchusBrandti),主要為害臭椿和千頭椿,其幼蟲蛀食樹皮和木質部,嚴重時造成樹勢衰弱以致死亡。為害癥狀是樹干和樹枝上出現灰白色的流膠和排出蟲糞、木屑。1.1.2受災面積預計受災面積達133.3hm2,其中重度66.7hm2、中度40hm2、輕度26.7hm2。1.1.3原因分析。臭椿溝眶象除成蟲外,卵、幼蟲、蛹都生活在樹干內部,具有繁殖力強、種群存活率高、生活隱蔽、自然死亡率低、蟲口增長快、難以防治等特點。1.1.4防治對策。1.1.4.1營林措施。加強林木修枝撫育管護,破壞溝眶象產卵環境,降低溝眶象的產卵和孵化率。清理病死樹,并對土壤作封閉和消毒處理,減少蟲源。1.1.4.2物理防治。①人工抓捕。利用成蟲多在樹干上活動、不喜飛及假死性的習性,在5月中旬至8月中旬采取人工捕捉方式殺滅成蟲。②綁扎防蟲網。4月初在臭椿樹干上綁扎防蟲網,能有效防治溝眶象。1.1.4.3化學防治。①每年5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樹干基部撒辛硫磷顆粒劑毒殺,也可向樹上噴1000倍液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苦煙乳油進行防治。②成蟲盛發期,在距樹干基部30cm處綁扎塑料裙,使其下邊呈傘形下垂,樹干基部涂黃油,阻止成蟲上樹取食和產卵。③打孔注藥。對發生嚴重、噴藥困難的高大樹體,可打孔注藥防治。在樹干基部不同方向打2個孔,注入吡蟲啉乳油,注藥后注意封好注藥口,確保用藥效果。1.1.4.4檢疫措施。嚴格按照自治區森防總站要求,杜絕縣級之間調運臭椿苗木,同時防止臭椿苗木進入市區造林綠化工地。1.2食葉害蟲。1.2.1災害名稱。在吳忠市區常見的食葉害蟲主要有春尺蠖(Apoc-heimacinerariusErschoff)、木虱(Psyllidae)、蚜蟲(AphisrobiniaeMacchiati)等,主要為害楊、柳、刺槐、國槐等樹種,這類害蟲一旦發生,則蟲口密度大而集中。又因其成蟲能做遠距離遷徙,故也是這類害蟲經常猖獗為害的主因之一。1.2.2受災面積。預計受災面積2133.3hm2,其中重度666.7hm2、中度666.7hm2、輕度800hm2。1.2.3原因分析。①由于以葉片為食多裸露生活,其數量的消長常受氣候與天敵等因素直接制約。近幾年,由于夏季氣候干旱高溫,這些因素使得食葉性害蟲尤其是蚜蟲經常大面積發生。②一些食葉害蟲的成蟲能做遠距離遷徙,幼蟲也有短距離主動遷移為害的能力,故也是這類害蟲經常猖獗為害的主因之一。某些種類常呈周期性大發生。1.2.4防治對策。1.2.4.1營林措施。在春、秋兩季加強病枝的修剪工作,同時清除衰弱枝、枯死枝,并及時焚燒地上的枯枝、敗葉,以減少幼蟲的繁殖場所。1.2.4.2生物防治。在5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期間,噴施青蟲菌乳劑、參堿乳油等仿生藥物等,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1.2.4.3化學防治。①在春季噴3~5波美度石硫合劑,幼蟲孵化期噴施高效、低毒無公害農藥、仿生藥劑等進行防治。②利用春尺蠖雌成蟲無翅須爬行上樹產卵的特性,在成蟲羽化前在樹干綁扎塑料布、設置毒環,阻殺雌成蟲上樹產卵。
2保障措施
2.1加強組織保障。2.1.1加強領導,健全機構。成立吳忠市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領導小組,由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市園林管理局分管副局長為副組長。2.1.2精心組織,強化服務。為及時有效地開展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由吳忠市園林管理局統一組織,抽調市森防檢疫站、城市綠化隊、濕地管理中心、清寧河管理所、公園管理所、廣場服務中心及孫家灘林業站等單位技術骨干力量,組建市區林業有害生物專業統防統治隊伍。2.2加強物資保障。為保障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并在災情發生時能及時有效地開展防治工作,控制災情,建立防控物資儲備庫,并及時更新、補充必要的應急防控物資,健全物資儲備保管使用制度。2.3加強法律保障。根據《森林法》《植物檢疫條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及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要求,在防治實施過程中充分應用相關法律、法規,為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法律保障。2.4加強科技支撐。①按照邊工作總結邊研究應用提高的原則,加快有害生物防治科技成果轉化步伐。②加快無公害防治藥劑的引進推廣,篩選出簡單實用的技術和產品,應用于監測防控工作實踐。③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普及和科技培訓活動,使森防從業人員更多地掌握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新技術、新方法。2.5加強宣傳工作。利用市政府開展的“科技三下鄉”、“世界動植物保護宣傳日”等活動,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形式多樣的咨詢宣傳活動,發放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宣傳資料,廣泛宣傳林業有害生物的為害情況和開展綜合治理的重要意義,提高各級領導和社會群眾對防治工作的認識,增強緊迫感和防治意識,為防治工作的順利實施打好基礎。
作者:程婷 單位:吳忠市園林管理局
第四篇
1塞罕壩林場病蟲害測報、防治體系建設
塞罕壩林場自20世紀80年代起就設有森林病蟲害監測防治部門,80年代成立森防站以來,森防機構得到了進一步充實和加強,特別是自2000、2001年被國家林業局確認為“國家級標準站”和“國家級中心測報點”以來,塞罕壩機械林場森防站由原來的3人增加到6人,專門從事以監測預報為主的森防工作。塞罕壩機械林場下屬的分場設有森防股,營林區設有林業有害生物監測小組,全場目前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隊伍人數達110名,近年來按照“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的建設標準,林場加強了監測預報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擁有蟲情測報和辦公房舍8間,且藥械庫、標本室、檔案室齊全,同時購置了大量的森防測報儀器設備,全場的監測預警能力明顯增強。每年秋季林場以越冬態蟲口基數作為翌年蟲情發生的依據進行詳細的全面調查,依據調查結果預測出翌年的蟲情發生趨勢,據此制定防治方案,同時在目標管理中分解和建立監測預報工作系列考核內容,建立了預防工作作為防治效績考核的一票否決制度。為認真做好監測預報工作,多年來林場認真執行國家林業局頒布的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辦法,并補充制定了實施細則,及時制定本地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報辦法及中心測報點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指導和規范主要監測預報技術,與此同時林場還制定了監測預報工作管理流程、監測管理體系圖、護林員監測范圍責任區圖等各項規章制度,塞罕壩機械林場、分場的各級森防測報機構都將這些制度、圖表以展板的形式上墻明示,這些工作流程、制度,系統管理等措施科學的指導了轄區內的監測預報工作。林場每年及時中、短期2次蟲情預報,以蟲情信息的形式網上直接傳輸到省站。多年來,林場的預測準確率達到85%以上,為國家宏觀掌握各地林業有害生物發生趨勢提供了科學依據。預測預報是森防的關鍵性基礎工作。為做好此項工作,林場先后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并狠抓落實。同時加強了測報網絡體系建設,建立了塞罕壩機械林場、分場、營林區3級森林病蟲害調查、監測網絡,對全場的有林面積形成了全面監測。在監測中,主要采取的手段是以春秋2次大規模的定期蟲情調查為主,平時調查為輔。通過調查各林場都能夠清楚的掌握本轄區的主要病蟲種類、發生地點、面積和危害程度,并且全場匯總后能夠科學實際的形成全場主要害蟲分布圖、主要害蟲危害程度匯總表、測報網點圖、發生趨勢圖等系統的圖表資料,從而達到科學準確的預測預報。在測報系統研究方面,全場設有3個固定測報點,其中國家級中心測報點1個,一般測報點2個。主要從事主要害蟲的生物學特性、發生危害規律和治理措施的研究。多年來,通過系統觀察研究已掌握了本場主要害蟲的繁殖系數,并能夠科學準確的對本轄區的主要害蟲進行中、短期測報。近年來,林場的測報工作始終堅持點與面相結合、系統與常規相結合的手段,即:測報點的系統研究為全場的大規模調查提供調查時間、害蟲種類識別、繁殖系數等資料,全面調查又為系統研究彌補了病蟲的發生規律、發生趨勢等信息。多年來,二者的有機結合確保了測報數據的時效性、準確性和可靠性。為有效的科學防治提供了依據。同時林場已按要求實現了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的微機聯網及測報信息的網上傳輸[1]。
2建場以來,林場蟲害發生、發展情況
建場初期,林木幼小,蟲害發生輕微,但隨著純林面積的不斷加大,林木的成長,食料的充足,病蟲危害也日趨嚴重。林場的食葉害蟲發生及防治可分為2個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林場以造林為主,落葉松林處于幼齡林期,適宜蟲害大發生的環境尚未形成,此期間以落葉松尺蛾、兩種線小卷蛾及早落病為主的食葉害蟲僅發生10000hm2。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為第二階段,即森林經營階段。此階段林場的經營方針已由造林期轉為經營管理期,林木多近中齡期,以落葉松為主的生態體系基本形成,林內通風透光條件好,夏季溫度適宜,厚厚的落葉松腐殖層為食葉害蟲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生存環境,另外森林分布集中連片,極少針闊混交,為蟲害的大面積發生埋下了伏筆,80年代至今,林場共發生以落葉松尺蛾為主的各類蟲害120000hm2,使用大型運-五飛機防治過6次,防治面積近73333hm2,人工防治53333hm2次。森林害蟲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這一階段的特點主要是發生面積大,害蟲種類多,蟲口密度高,危害迅猛、猖獗[2-4]。近幾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轉暖,食葉害蟲發生危害的勢頭十分迅猛,如不得到積極有效的控制,勢必會對林場的森林資源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加強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適應森保發展實際的需要,保護好森林資源的安全是一項緊迫、艱巨而又長期的任務。
3林場在森林病蟲害測報、防治上的幾個現存突出問題
3.1純林面積多,病蟲害發生嚴重林場以人工林為主,純林面積較多,生態系統相對脆弱,系統內自控能力差,適生成災害蟲種類增多,害蟲的發生面積也隨之增加,一些常發生害蟲居高不下,突發性害蟲隨時都有大發生成災的隱患,嚴重威脅林業資源的安全和生態環境建設的發展。建場初期由于客觀因素營造了近6.67萬hm2人工純林,進入中齡林以后易發生森林病蟲害的弊病越發明顯,從目前林場蟲害發展的趨勢看,已從食葉害蟲擴展到蛀干害蟲,總的情況是:老蟲種此起彼伏周期性發生成災,新蟲種不斷出現且易突發成災,隨著氣溫普遍升高,特別是北方地區夏季干旱少雨,冬季偏暖少雪的氣候變化日趨明顯,加之塞罕壩大面積集中連片的人工純林,注定今后的森林病蟲害發生將會越來越重,森防工作艱巨,任重而道遠。3.2基礎設施差林場森防基礎設施薄弱,基層林場、營林區技術力量薄弱。缺少必要的儀器設備,缺少應具備的化驗、微機、標本室及辦公場所,基層測報點缺少測報房舍,直接影響著林場森防事業的開展。此外,罕壩由于地處高寒壩上偏遠地區,防蟲物資、兌藥用的油料、雇工費、車工費等項開支要遠遠高于壩下平原地區,防治成本高。
參考文獻
[1]陳智卿,劉廣智,劉海燕.塞罕壩腮扁葉蜂的測報及防治方法[J].河北林業科技,2011(4):92-93.
[2]楊春.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及總體防控措施[J].河北林業科技,201l(6):68-70.
[3]朱曉青.塞罕壩地區兩種線小卷蛾簡便測報技術初步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7(1):85-86.
[4]劉廣智.塞罕壩主要食葉害蟲的預測預報與防治[J].河北林業科技,2010(2):5-7.
作者:宋洪祥 張玉珍 單位: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
第五篇
隨著林業建設快速發展,特別是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分林到戶后,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主體呈現多元化,廣大林農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公共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重慶市森林病蟲防治檢疫站研發、創辦了重慶市網絡森林醫院。重慶市網絡森林醫院的主要功能作用有:1)通過網絡平臺,面向社會、面向林業生產實際,為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一線生產工作者提供內容豐富、詳實準確的信息咨詢、技術服務資料;2)通過組織專家和技術工作人員作為“坐診醫生”,為實際生產中苗圃種苗、移栽樹木、集體林、經濟林、園林綠化苗木診斷病情,提供防治措施和方案,達到“對癥下藥”的目的;3)搭建起一個林業科技工作者和生產第一線林業工作者溝通交流互動的平臺,以更快捷高效、方便直觀的形式為廣大林農和涉林單位服務。在重慶市網絡森林醫院系統研發構建和運行過程中,集全市森防系統專家力量完成了市內主要造林樹種和林業有害生物、藥劑、藥械數據庫;匯集了大量來自各區縣真實的基礎數據,可以了解掌握病蟲害種類、測報(輕、中、重)分布情況,成為網絡查詢共享資源,便于廣大林農、決策者快速響應。實際生產中,決策者常碰到諸多選擇項:如何決策林地有害生物發生程度,已經發生的病蟲害危險性如何,病蟲害的發生趨勢消長情況,是否確實該采取防治措施,等等??茖W決策和撓腦袋決策的區別就在于,科學的智能化的決策更加客觀,是信息處理技術基于各種數據的綜合研判。對于重慶市已達400多萬公頃的森林生態系統,人腦的識別與決策出現誤判的概率較大,故建立和完善智能化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決策系統是必需的。積極推進“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決策系統”構建技術與開發研究,對于加強林業有害生物智能化防控決策、信息網絡化管理和宏觀科學決策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本文就如何設置分析模塊系統,防治指數的標準、設計和開發與實現進行探討。
1設計原理
開發“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決策系統”的目的是為用戶是否需要開展防治提供參考意見。用戶按系統顯示出的對話框填寫相關信息,系統經過分析給出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指數,在此基礎上給出是否需要防治,并提供防治方法建議。該系統主要表現是在網絡森林醫院的技術支持里加一項“防治決策”內容,以及在林業有害生物出現的地方添加鏈接。主要設計原理:防治指數=f(地區、林業有害生物名稱、危險指數、發生程度指數、趨勢指數、林分健康指數、環境指數、經濟效益指數、林權屬性指數等)=a0+a1×危險等級指數+a2×發生程度指數+a3×發生趨勢指數+a4×森林健康水平指數+a5×環境狀態指數+a6×經濟效益指數函數返回值范圍從0到100,分為三個等級,分值越高建議越需要防治,分值處于中間段的可防可不防,分值較低的可以進一步觀察。包括以下危險等級分析模塊、發生程度分析模塊、發生趨勢分析模塊、森林健康水平分析模塊(林分質量)、環境狀態分析模塊(自然、地理)、經濟效益分析模塊,六個主要技術要求分述如下。1)危險等級分析模塊(等級1~4)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的方法及指標體系,主要包括發生分布、潛在危險性、危害情況、寄主重要性和防治難度等5個方面內容(見表1)。此指數在防治指數里優先級別最高,針對某些重點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具有一票決策權(必須防治),值的范圍為0到100。2)發生程度分析模塊根據林地的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程度(輕、中、重)分析出發生程度指數,此指數作為防治指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多數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參考依據,值的范圍從0到100(見表2)。3)發生趨勢分析模塊(歷史記錄1~5年)林地的歷年林業有害生物發生規律,是非重點林業有害生物的重要防治參考依據。根據1~5年的發生情況分析出發生趨勢指數,此指數值越高也會增加防治指數,值的范圍為-100到100(見表3)。4)森林健康水平分析模塊(林分質量)林地的樹種分布及健康情況嚴重影響森林的自我調節能力,根據這些信息分析出森林健康水平指數,此指數值越高(森林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相應的防治指數就會下降,值的范圍為-100到100。5)環境狀態分析模塊(自然、地理)林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增強森林自我調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林地的有益生物、氣候、土壤、坡向、坡度等自然、地理因素分析出環境狀態指數,此指數值越高(森林的自我調節能力越強)相應的防治指數就會下降,值的范圍為-100到100。6)經濟效益分析模塊通過對林地現有的經濟價值、受害后的經濟價值及防治所需的費用進行綜合分析,得到經濟效益指數(見表4)。此指數是影響防治指數的重要因素之一,某些林業有害生物此指數越高(防治后帶來的經濟效益越好)防治指數越高。
2防治指數流程設計及相關標準
在數據庫的有害生物中增加一個“危險指數”字段,以省為單位進行管理。根據林業有害生物風險分析的方法及指標體系,主要包括發生分布、潛在危險性、危害情況、寄主重要性和防治難度等5個方面內容。對上述各項內容設定評判標準和賦分標準(見表1),并據此標準對林業有害生物進行科學評判和賦分,根據賦分結果確定有害生物等級。采用上述評價方法,對近年來發生危害較嚴重的71種(類)林業有害生物進行評判和賦分(見表5),將林業有害生物劃分為極度危險、高度危險、中度危險和低度危險等四個危險等級。a.賦分≥90為一級,屬極度危險的林業有害生物;b.70≤賦分<90為二級,屬高度危險的林業有害生物;c.55≤賦分<70為三級,屬中度危險的林業有害生物;d.賦分<55為四級,屬低度危險的林業有害生物。
3結論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決策系統的通用分析模塊和系統的設計和實現,是網絡森林醫院系統對綜合決策功能的探索,是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決策系統標準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跨越式推進。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分析模塊可以實現對各種林業有害生物信息的分析及參數的測試,將林業有害生物的危險程度相關標準進行防治指數流程設計,可以直觀地用數字看出不同種類林業有害生物的危險程度,提出防控指導,在實際中應用潛力巨大。重慶市網絡森林醫院是有害生物防治行業一種新的信息化服務載體,網絡森林醫院建立起寄主植物數據庫、病蟲害數據庫、專家數據庫、藥劑藥械數據庫四大基礎數據庫,尤其是寄主植物數據庫、病蟲害數據庫的不斷完善,是實現標準化、智能化決策的基礎。通過上述功能和數據處理,提供智能化的自動模糊判斷、宏觀決策等專業支持,提出防控意見,達到科學防災減災效果,為林農果農提供了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作者:蒲永蘭 何興文 楊佳翰 胡毅 單位: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
第六篇
近年來,全國林業病蟲害頻發,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危害。據統計,我國每年發生病蟲害的林區面積超過870萬公頃,每年會導致木材生長量損失1700多萬米,經濟損失高達800~1000億元。據初步調查,我國目前共有8000余種林業病蟲害,其中200多種病蟲害是在全國范圍內出現,2924種為樹木病害。本文就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進行分析。
1林業頻發病蟲害的主要原因
1.1林業病蟲害問題具有不確定性。林業病蟲害存在著嚴重的不確定問題,很難及時有效地予以預測、預防,但若出現病蟲害問題,那么就會導致惡劣的影響和嚴重的后果。再加上我國林業資源極為豐富,林業種類眾多,較難實現逐一檢查。與此同時,林業病蟲害的種類較多,若樹種不同,那么引發的病蟲害種類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可見,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往往很難達到根治的效果,只能起到暫時性的效果。1.2林業病蟲害的地域分布廣泛。林業病蟲害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域分布廣泛,無論是病蟲害發生地點,還是病蟲害發生時間均不同,同時各地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只能采用局部處理方式,而不能采用大面積治理方法。與此同時,影響林業樹木栽種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環境,從目前來看,我國有相當部分地區存在著樹木品種單一的問題,若遇到適宜的環境,較易出現害蟲快速繁殖的現象,最終導致出現大范圍的災害。1.3物種進化速度快。雖然我國已經研制出了多種消滅病蟲害的藥物,并且在短期之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長時間以來就會使病蟲害出現免疫力,藥物效果大打折扣??蒲袡C構則需要采用藥性更強、劑量更多的藥物來進行防治,這樣必然會影響到樹木的生長發育。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通常會存在著滯后的情況,較易錯過最佳的用藥時間。為了能夠達到病蟲害防治的效果,不得不將用藥量加大,或者選用劇毒化學農藥。
2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2.1重視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由于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對于我國林業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極為重要,所以要高度重視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和預防工作。與此同時,務必要做好日常的造林、育苗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將林業病蟲害進行消除,提高林業產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此外,定期開展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培訓,培訓針對森林主要病蟲害防治和林業有害生物調查方法等,重點學習松材線蟲病的外部癥狀、識別特征及其檢驗檢疫方法和黃脊竹蝗、馬尾松毛蟲的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及其調查和防治方法,并結合林業有害生物調查技術標準,系統學習林業有害生物調查方法。各林業保護基層單位必須明確職責,加強森林病蟲害檢測及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病蟲害檢疫等方面的工作,同時正確認識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堅決避免流于形式。2.2合理選擇化學防治技術?;瘜W防治技術具有防治效果較佳、使用便利、基本不會受到氣候變化制約、收效快等特點,可用于快速控制大面積林業病蟲害或者突發性林業病蟲害。但其弊端在于,易于將生態平衡破壞,在殺傷林業病蟲害的同時,還容易出現人畜中毒、環境污染的情況,而且若長時間對林木噴灑同一品種的農藥,可能使林業病蟲害出現抗藥性,林業病蟲害較易復發。目前,在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化學防治技術仍然會發揮出極大的作用。基于森林的病蟲害特點來對化學防治技術進行科學利用,一是所使用的化學防治技術不可對林區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二是所使用的化學防治技術不可對林木生長造成較大影響;三是所使用的化學防治技術盡量做到安全、高效、經濟、低污染、低毒。可采用涂抹樹干、根部施藥、澆灌、注射樹干等多種方式來噴藥,但是切記不要對樹冠進行噴灑,此外,還要注意適量施藥、正確選藥、輪換用藥,最大限度地提高藥物的有效率。2.3使用植物源制劑。植物源制劑隸屬于生物性農藥,且具有較多的優點:一是無公害,基本無殘留物質或者殘留物質較低;二是不容易出現藥害效應,能夠較好地與周圍環境相容;三是安全性好,基本不會危害到人、畜;四是不容易讓病蟲出現抗藥性。從目前來看,茶餅水、煙堿制劑、苦參堿、印楝素、菜籽餅水等均為常用的植物源制劑。應用到林業病蟲害防治的植物源制劑主要包括:煙•百•素油。煙•百•素油既可刺激花卉生長,又易降解,而且無污染、無公害、無殘毒,屬于典型的中草藥植物乳油殺蟲劑;百草一號。百草一號主要對隱藏于花卉內的食葉害蟲和蚜蟲進行防治,能夠達到有效觸殺作用;蔬果凈。主要用于對食葉害蟲(如尺蠖類害蟲、毒蛾類害蟲、刺蛾類害蟲)進行防治;百蟲殺。百蟲殺主要用于對刺吸式害蟲、食葉害蟲進行防治,能夠發揮出熏蒸、觸殺、胃毒作用;菜籽餅水。菜籽餅水主要用于防治草地蚯蚓。
參考文獻
[1]陳敏華,趙維嵩.林業病蟲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北京農業,2013,21(15):141-146.
[2]劉世英,趙瑞玲,李振海.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原因與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1,15(17):176-182.
[3]黃延安.林業病蟲害原因及防御措施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19(24):102-105.
作者:韓立華 單位:建昌縣八家子鎮林業站
- 上一篇:事業單位檔案管理信息化探討
- 下一篇:新林業生態建設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