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賜姓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23 04:24:00
導語:金朝賜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金一代,統治者每在用人之際,或在建國初期正處于上升之勢,或在國家危亡之時,多對女真族之外的其他民族之人,如漢、契丹、渤海、蕃族等賜予女真姓氏,以示寵渥,來換取他們為本朝盡忠效力。初期,賜姓并無制度可言,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到宣宗時,已定下詳細制度并廣泛賜姓。但這是的大金王朝早已日薄西山,賜姓也未能挽救金朝滅亡的厄運。對金朝賜姓制度的研究,以陳述先生卓有成效。他輯有《金賜姓表》二卷,[1]并在表的序言中進行了初步研究。本文就是在此基礎上,對金朝的賜姓作一粗略的考述,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金朝初期賜姓情況
公元1115年,完顏阿骨打正式建立了女真族的政權,國號大金,建元收國。隨后十幾年間,大金鐵騎踏遍半個中國,先后滅掉了遼、北宋兩個強大的政權,統一了中國北方。在對大金政權的建立和鞏固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將領中,不僅有女真人,而且有渤海人、契丹人、漢人。對于這些人,金政權不僅給以高官厚祿,并對某些人還予以賜姓之寵。有史可考,金朝最初賜姓是在太祖天輔年間。“完顏元宜,本姓阿列,一名移特輦,本姓耶律氏。父慎思,天輔七年,宗望追遼主至天德,慎思來降,且言夏人以兵迎遼主,將渡河去。宗望移書夏人諭以禍福,夏人乃止。賜慎思姓完顏氏,官至開府儀同三司。”[2]可知,耶律慎思是契丹人,在遼天祚帝逃亡,躲避金兵的追捕過程中,慎思降金并報告了天祚帝的行蹤,致使天祚帝很快被金俘虜,遼亡。慎思為金朝立下了大功,因此成為金朝賜姓第一人,而且被授以高官。據《金史·百官志》,儀同三司為從一品中階,可見金朝對其寵遇之隆。另外,金初被賜姓的人還有郭藥師、董才等人。“(天會)四年春正月丁卯朔,……降臣郭藥師、董才皆賜姓完顏氏。”[3]“自郭藥師降,益知宋之虛實。宗望請以為燕京留守。及董才降,益知宋之地理。宗望請任以軍事。太宗俱賜姓完顏氏,皆給以金牌。”[4]郭藥師和董才在金滅北宋的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而郭藥師更以一人之向背而關系遼、宋、金三朝之興亡。[5]故此二人被賜予國姓堪稱當之無愧。另外還有元人王道的遠祖王某金初也因軍功被賜予國姓。“公諱道,字之問,姓王氏,遠祖金初以武功賜完顏氏,世襲千戶,官至金吾衛上將軍。”[6]
總之,金初賜姓可能尚無制度可言,而是由皇帝決定對立下戰功的異族人賜以國姓“完顏”。被賜姓的有契丹人耶律慎思、渤海人郭藥師、漢人董才、王某等,尚未見賜予其他女真姓氏的記載。
二、金朝中期賜姓情況
史書未有關于熙宗時賜姓的記載。海陵王天德三年“十一月癸亥,詔罷世襲萬戶官,前后賜姓人各復本姓”[7]而《金史·兵志》對此事這樣記載,“國初時賜以國姓,若為子孫者皆令復舊。”可見,海陵王時,取消了賜姓之制,被賜姓者或其子孫還復原姓。這可以耶律元宜為證,元宜為慎思之子,因慎思被賜姓完顏也因而從姓之。“天德三年,詔凡賜姓者皆復本姓,元宜復姓耶律氏。”[8]而郭藥師之子郭安國也是如此,“海陵即位,詔賜諸姓者皆復本姓,故藥師子安國仍姓郭氏。”[9]
世宗時賜姓僅見一例,仍為耶律元宜,“大定二年,……拜平章政事,封冀國公,賜玉帶、甲第一區,復賜姓完顏氏。”[10]耶律元宜因謀弒海陵王而列入《金史·逆臣傳》。但終世宗一朝,他卻官至平章政事,又得賜姓之寵,而且安享天年,并未得到任何懲處。世宗如此做,實則是為了證明自己入承大統是合乎天理人心的,因之耶律元宜謀弒也就無罪可言,反而有功了。但到了世宗統治穩固之后,元宜后代就再無利用價值了。因此,“元宜子習涅阿補,大定二十五年為符寶祗侯,乞依女真人例遷官,上曰:‘賜姓一時之權宜。’令習涅阿補還本姓。”[11]此后,從世宗經章宗至衛紹王,就再無任何賜姓的記載了。
三、金朝后期賜姓情況
金朝后期,國勢衰微,內憂外患加劇。內有權臣不斷亂政,天災頻仍,紅襖軍等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外有蒙古入侵,直至攻破中都,金朝不得已遷都汴京。正是在這種形勢下,金宣宗又重新采用了賜姓這一廉價手段來籠絡人心。金朝后期賜姓的對象,大致有四種情況:即立有戰功者;邊疆少數民族豪強大族;后族;歸順的叛臣巨盜。下分述之。
(一)
對立有戰功者,貞佑三年九月明確規定了賞格,“諸色人以功賜國姓者,能以千人敗敵三千人,賜及緦麻以上親,二千人以上,賜及大功以上親,千人以上,賜止其家。”[12]要理解上述這段話,首先要明確緦麻、大功的含義。所謂緦麻、大功,都是五種喪服之一。五服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其中緦麻最輕,服喪三月,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外祖父母、中表兄弟、婿、外孫等所服。可見“能以千人敗敵三千人,賜及緦麻以上親”,就是賜及上述親戚、親屬并包括關系更近的親屬。大功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等所服,可見“(以千人敗敵)二千人以上,賜以大功以上親”,就是賜及上述親戚、親屬并包括關系更近的親屬。但是實際上并不一定嚴格執行,而是有所變通。如郭阿憐與郭仲元同時應募為兵,貞佑三年,都官至節度使并賜姓完顏,“阿憐既賜姓,以兄守楫及從父兄弟為請。宰臣奏阿憐功止賜一家,宣宗特詔許之。至是仲元上奏曰:‘臣頃在軍旅,才立微功,遽蒙天恩,賜之國姓,非臣殺身所能仰報。族兄徐州譏察副使僧喜、前汾州酒同監三喜、前解州鹽管勾添章、守興平縣監酒添福猶姓郭氏。念臣與僧喜等昔同為一家,今為兩族,完顏阿憐與臣同功,皇恩所加并及本族,僧喜等四人乞依此例。’不許。”[13]可見,郭阿憐、郭仲元雖然同立下“止賜一家”的戰功,但阿憐所請在先,兄及族兄也得以賜姓,仲元想引以為例,卻未成功,這可能是因為僧喜等四人的官職過于低微了吧。
另外,也有破格賜姓事例,如王狗兒。“自兵興以來,亟用官爵為賞,程陳僧敗官軍于龕谷,遣偽統制官董九招西關堡都統王狗兒,狗兒立殺之。詔除通遠軍節度使,加榮祿大夫,賜姓完顏氏。(劉)英言:‘名器不可以假人,上恩以難得為貴。比來于用賞,實駭聞聽。帑藏不足,惟恃爵命,今又輕之,何以使人?伏見蘭州西關堡守將王狗兒向以微勞,既蒙甄錄,頃者堅守關城,誘殺賊使,論其忠節,誠有可嘉。若官之五品,命以一州,亦無負矣。急于獎勸,遂擢節鉞,加階二品,賜以國姓,若取蘭州,又將何以待之?陜西名將項背相望,曹記僧、包長壽、東永昌、徒單丑兒、郭祿大皆其著者。狗兒藐然賤卒,一朝處眾人之右,為統領之官,恐眾望不厭,難得其死力。’宣宗以英奏示宰臣。宰臣奏:‘狗兒奮發如此,賞以異恩,殆不為過。’上然其言。”[14]王狗兒雖然只立下了殺招降使者的微功,并且有人對濫予賜姓頗有微言,但宣宗在征求了宰臣的意見之后,仍予賜姓。與王狗兒情況近似的還有梁佐及李咬住,“完顏佐本姓梁氏,初為武清縣巡檢。完顏咬住本姓李氏,為柳口鎮巡檢。久之,以佐為都統,咬住副之,戍直沽寨。貞佑二年,軍遣張暉等三人來招佐,佐執之,麾眾執永昌,及暉等并斬之。宣宗嘉其功,遷佐奉國上將軍,遙授德州防御使,咬住鎮國上將軍,遙授同知河間府事,皆賜姓完顏氏。詔曰:‘自今有忠義如是者,并一體遷授。’”[15]《金史》的撰著者對濫予賜姓有一番議論:“古者天子胙土命氏,漢以來乃有賜姓。宣宗假以賞一時之功,……貞佑以后,賜姓有格。夫以名使人,用之貴則貴,用之賤則賤,使人計功而得國姓,則以其貴者反賤矣。”[16]
(二)
金朝后期第二種賜姓對象為邊疆少數民族大族豪強。如貞佑三年九月癸酉,“賜東永昌姓為溫敦氏,包世顯、包疙瘩為烏古論氏,睹令孤為和速嘉氏,何定為必蘭氏,馬福德、馬柏壽為夾谷氏,各遷一官。”[17]這其中確切可考的東永昌、包世顯即為蕃族。“通遠軍節度使烏古論長壽及通遠軍節度副使溫敦永昌,皆本蕃屬,且久鎮邊鄙,深得人心。”[18]同樣,烏古論長壽也為賜姓,“烏古論長壽,臨洮府第五將突門族人也。本姓包氏,襲父永本族都管。……(貞佑)三年,賜今姓。”[19]包世顯為長壽之弟,“夏人攻定西,是時,弟世顯已降夏人。”[20]又如,“楊沃衍一名斡烈,賜姓兀林答,朔州靜邊官莊人,本屬唐括迪剌部族。……興定元年春,上以沃衍累有戰功,賜今姓。”[21]當時對歸降的西夏蕃族將領也多予以賜姓,如“(貞佑四年四月)己亥,夏人葩俄族都管汪三郎率其蕃戶來歸,以千羊進,詔納之,優給其值。”[22]“遣納蘭伴僧招諭臨洮菰黎五族都管青覺兒、積石州章羅謁蘭冬及鐸精族都管阿令結、蘭州葩俄族都管汪三郎等,皆相繼內附。汪三郎賜姓完顏,后為西方名將。”[23]
(三)
金朝后期賜姓的第三種情況是后族。哀宗之母、宣宗明惠皇后一族都被賜姓,“母曰明惠皇后王氏,賜姓溫敦氏。”[24]明惠皇后之妹也同樣被賜姓,“后王氏,中都人,明惠皇后妹也。貞佑二年七月賜姓溫敦氏。”[25]她們的父親王彥昌在興定三年三月也被追賜姓為溫敦。[26]兄弟王七十五、七十五之子昌孫也被賜姓為溫敦。[27]
(四)
金朝后期賜姓的第四種對象是歸順的叛臣巨盜。國用安是紅襖軍的余部,曾投降蒙古,后來占據了徐、宿、邳三州,又歸降金朝。“未幾,朝廷遣近侍局直長因世英、都事高天佑持手詔至邳,以安用為開府儀同三司、平章政事兼都元帥、京東山東等路行尚書省事,特封兗王,賜號‘英烈戡難保節功臣’。賜姓完顏,附屬籍,改名用安。”[28]又如“張甫,賜姓完顏氏,初歸順大元。涿州刺史李瘸驢招之,興定元年正月,甫與張進俱來降。……元光元年,……以功進金紫光祿大夫,始賜姓完顏。二年二月,張進亦遷元帥左監軍,賜姓完顏。”[29]金朝賜予這些人以國姓,并未得到好的效果,國用安后來又依違于南宋與蒙古之間,屢降屢叛,最后為蒙古所殺。正如《金史》所論,“又甚而叛臣劇盜之效順,無金帛以備賞激,動以王爵固結其心,重爵不,則以國姓賜之。名實混淆,倫法壞,皆不暇顧,國欲不亂,其可得乎。”[30]
四、對金朝所賜姓氏的簡單分析
根據陳述先生的《金賜姓表》分析,金朝所賜姓氏共11種,即完顏、夾谷、溫敦、和速嘉、兀林答、溫撒、必蘭、顏盞、女奚烈、烏古論、蒲察。其中前10種全為白號之姓,只有蒲察為黑號之姓,且只有一人,即蒲察官奴。陳述先生認為《汝南遺事》卷一所載的本姓移剌的蒲察官奴與《金史》卷116有傳的蒲察官奴當為一人。但《蒲察官奴傳》載官奴少為蒙古所擄,后“自拔歸,朝廷以其種人,特恩收充忠孝軍萬戶。”可見,蒲察官奴本來就是女真人,當無賜姓之理。而《汝南遺事》所載之蒲察官奴原姓移剌,應為契丹人,蒲察可能是他所冒稱之姓,并無賜姓的確切記載。因此蒲察一姓可從賜姓中排除。
金朝賜姓全為白號之姓,在白號83姓中占10姓,而黑號10姓無一賜姓。而且白號之姓所封的三個郡望都有分布,如完顏、夾谷封金源郡,溫敦、和速嘉、兀林答封廣平郡,溫撒、必蘭、顏盞、女奚烈、烏古論封隴西郡。那么金朝賜姓為何只有白號之姓,而無黑號之姓呢?以筆者粗淺學識認為,很可能所賜姓氏應為較尊貴之姓,而太祖登基時曾說:“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化,惟金不變不壞。金之色白,完顏部色尚白。”[31]可見,金以白為貴,因而賜姓也就都為白號之姓了。
注釋:
[1]陳述:《金史拾補五種》,科學出版社1960年。
[2][8][10][11]《金史》卷132《完顏元宜傳》。
[3]《金史》卷3《太宗紀》。
[4]《金史》卷74《完顏宗望傳》。
[5]詳見拙文:《身仕三朝郭藥師》,《文史知識》1996年第2期。
[6]王惲:《秋澗集》卷55《王公神道碑》。
[7]《金史》卷5《海陵王紀》。
[9]《金史》卷82《郭藥師傳》。
[12]《金史》卷14《宣宗紀上》,同書卷103《完顏阿憐傳》所載相同。
[13]《金史》卷103《完顏阿憐傳》。
[14]《金史》卷101《劉英傳》。
[15]《金史》卷103《完顏佐傳》。
[16]《金史》卷103《傳贊》。
[17][22]《金史》卷14《宣宗紀上》。
[18]《金史》卷103《完顏白撒傳》。
[19][20]《金史》卷103《烏古論長壽傳》。
[21]《金史》卷123《楊沃衍傳》。
[23]《金史》卷101《仆散端傳》。
[24]《金史》卷17《哀宗紀》。
[25]《金史》卷64《王皇后傳》。
[26]《金史》卷15《宣宗紀中》。
[27]《金史》卷124《溫敦昌孫傳》及王鄂:《汝南遺事》卷一。
[28]《金史》卷117《國用安傳》。
[29]《金史》卷118《張甫傳》。
[30]《金史》卷16《食貨志一》。
[31]《金史》卷2《太祖紀》。
- 上一篇:春秋時代君主專制主義研究論文
- 下一篇:市項目拉練觀摩會及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