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論文
時間:2022-09-23 03:30:00
導語:歷史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理論體系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主體參與性教育思想。所謂主體參與性,就是在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參與教育實踐,使學生成為教育的主人。現代教育教學論,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育和教學的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認識的主體是學生,沒有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認識是不可能有效進行的。那么,如何讓學生參與到歷史與社會課的課堂教學中來,發揮其主體性作用呢?
一、改變教師角色,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關系就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而新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師生交談、互動。如在講《文明中心──城市》一課時,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不同地域、不同類型以及不同文化特色的城市的圖片資料,并對典型的國際大都市進行了介紹,接下來引導學生分析或回答以下問題:上海為什么能成為國際大都市?它具備哪些特征?作為國際公認的大都市應具備哪些條件?你去過或了解哪些國際大都市?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探討,師生雙方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啟發,共同分享彼此的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與理念,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取得了新的發現,從而在師生之間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學生之間的自主討論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與以往相比發生了深刻的轉變,教師由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新型的師生關系也由此逐步確立。
二、創設情景,鼓勵質疑
古人云:“學則需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種子,是創造的動力。沒有疑問,就沒有思考,認識就不會發展,理解就不會深刻,掌握就不會牢固。因此,新課改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不僅要善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更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那么,在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如何有意“存疑”,引導學生時時生疑、質疑,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呢?
1、鼓勵學生敢疑。要創設一個民主、平等、愉悅、寬松的氛圍,讓學生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認識和情感,提出不同的觀點,發表不同的見解,展示自己的個性,勇敢地進行思考、質疑。
2、教給學生會疑。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有意識設置學習障礙干擾學生,讓學生回味思考,造成一種布白效應,從而激發學生的元認知體驗,形成困惑、聯想、注意的心理狀態,調動一種潛在能力去自主分析、校正思考中的失誤,養成對學習活動多角度、多層次反思的習慣。如在講“絲路明珠”時,在介紹了新疆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后,教師可以出示沙漠中的綠洲圖片引發學生質疑:新疆的氣候干旱,為什么會有這樣大面積的綠洲?綠洲所需的水是從哪里來的?人們是怎么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的?綠洲會不會被沙漠吞噬?綠洲怎樣避免被沙漠吞噬?這樣,可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并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創造意識。
3、引導學生善疑。要引導學生在更高層次上發現更多的新問題。如講“文明的反思:有感于環境的變遷”時,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質疑。如有的學生會問:荀子是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的?荀子“人定勝天”的思想反映了什么?在當時有何歷史進步意義?等等。待學生提出許多問題后,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質疑:為什么我們現在不再提倡“人定勝天”,而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變化說明了什么?人類怎樣與自然和諧相處?如此遞進質疑,使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這不僅使要傳授的知識水到渠成,而且有利于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在質疑、析疑、再質疑、在生疑的循環往復中向縱深發展,從而使學生面前始終存在著眾多的未知領域,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使他們逐步走上創造之路。
三、互教互學,學會協作求知
未來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否概括與吸收他人的意見等。因此,培養學生團結、協調的群體合作精神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團結協調的群體合作精神呢?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如:在講“不同地形的影響”時,如果讓學生獨自解決好這一問題顯然是比較困難的,因此需要小組共同討論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學生分成5個小組,分別代表生活在五類地形區的居民,結合課本中的介紹,并利用日常生活的積累,討論不同地形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農業生產、交通等方面的影響。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行動”起來,可在小組學習的要求上補充了一條:進行全班性的反饋時,可以分別答題,也可以同學之間互相補充回答,看哪一組回答最好、表現最積極。這樣學生在組長帶領下,更加主動地學習,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卻有條不紊,因為在互學時,每一個學生都行動起來了,為了小組獲得成功和鼓勵,他們互相補充,以求答案完整、具體,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也培養了他們的協作求知精神。公務員之家
四、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活動意識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種形式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有關的知識經驗。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因此,教師只有努力使教學活動聯系生活、貼近生活,才能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1、在課題的導入、新內容學習、知識鞏固、作業練習等教學環節結合教學內容,調動師生生活經歷和體驗。例如,在教學“感悟滄桑巨變”時,可以讓學生介紹自己生活區域附近,人們的活動給周圍的環境造成了哪些影響,給環境帶來了哪些變化,并說一說自己對環境變遷的感受,由此導入課題。這種聯系生活、貼進生活的教學方法,既縮短了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使之產生親近感,又能調動學生內在的心理活動,動手、動腦、想辦法、找資料、獨立自主地去研究探討,增強了學生的獨立自主性。
2、在具體教法上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猜謎語、游戲、語言描繪、圖畫表現、實物演示、生活展現等方法,為學生創設或模擬生活的情境。如在講《耕海牧魚》中大魚島村發生的變化時,可以設計用學生小品《今非昔比》模擬角色表演的方式來教學:由三位學生分別扮演《今非昔比》欄目的主持人、爺爺(老漁民)、孫子,通過主持人的提問,爺孫講述大魚島村的過去和現在,看出大魚島村的變化。表演完后,教師提問:根據剛才的小品,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大魚島村的現在與過去在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表演能力,又生動地把大魚島村的過去和現在講得一清二楚,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
3、拓寬渠道,把學生引向社會、引向生活,走出課堂、走出學校,使學生把所學所識與所見所聞、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結合起來,體驗生活的豐富性、多面性。如在教學“家住平原”后,要求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采訪一位老農。事先要確定采訪的主題,可以選擇一個側面,如水稻的生長過程,農活的艱辛,勞動的苦與樂和收割稻谷的場景等,然后整理成一篇采訪稿,同學間交流共享。這不僅拓展、加深了所學知識,獲得了社會實踐的經驗,培養了與人交往、與人合作的能力,而且使他們體會到農民的辛勤勞動,養成關心他人、愛惜糧食、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美德。
哲學家和社會學家韓震先生說過:“教育不應該成為制造失敗者的場所,而是激勵學生的加油站。教育的目的不是篩選,而是培養學生的成長。”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探索性,強調學生的體驗、探究、實踐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創造精神,提倡參與、合作、調查和討論等多種學習方式,使學習成為學生獲得積極、愉快、成功體驗的過程。
主要參考文獻:
1、《浙江省基礎教育新課程師資通識培訓》浙江省教育廳師范教育處組編2002、12
2、《歷史與社會新課標新教案》浙江文藝出版社2004、5
3、《歷史與社會》七、八年級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 上一篇:中學鄉土歷史教學資源的開發
- 下一篇: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