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學歷史教學與新課程的戰略
時間:2022-03-08 03:37:00
導語:分析中學歷史教學與新課程的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問題愈加迫切地擺在老師面前,因此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嘗試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效率。本文提出了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的幾點策略,這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究真理的欲望。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加強學生對學習歷史的社會意義的認識,利用導言、時事講座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自覺地把學習同祖國的命運、國家的強盛緊密聯系起來,從內心產生一種學習的需要。其次,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課前預習。每上課之前,要求同學們預習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識及觀點,并且要求同學們能在每節課教材里能發現一兩個與現實聯系較緊或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使他們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重點、難點,為以后的學習作好了準備。
二、靈活運用教學藝術,提高學生積極性
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教學藝術的靈活運用,以真摯、飽滿的情感,把歷史長河中的千變萬化,把歷史本身的魅力,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吸引學生,引導學生將感性上的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同時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例如,教學中運用語言與情感藝術創設氛圍,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功夫在于教師的教學藝術,為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創造一個輕松、活躍、意境生情的課堂氣氛,從而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三、授之以“漁”,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掌握學法是當今社會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當今世界教學改革的新趨勢,也是現代教學論的新思想。在平時教學中,要注重學法指導。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應把示范價值的教法轉化為學法,教師只有讓學生學會讀書,才能授予打開信息之門的鑰匙;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學巔峰的階梯。”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要通過教師的“教”來啟動學生的“學”,從而達到“自得之”的目的。為此,教師應該教會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親自獲得知識,乃至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
四、張揚學生個性,尊重學生選擇
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民主、開放的,使學習能成為每一個學生的快樂的事情。只有在這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里,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學習參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這樣的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下,構建歷史有效學習模式才能具有可行性。教學時,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尤其是后進生。要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使學生人人參與,不應有被遺棄者,不應有歧視受訓斥者,也不應有無動于衷的旁觀者。要關注學生的情趣,鼓勵學生發言,尊重學生的意見,只有在民主、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得到發揮。
五、多種教育技術結合再現歷史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發展和豐富,我們對于歷史事件等,都可以通過實物、圖片、模型等最大限度地提供歷史場景,最生動、自然、客觀地反映歷史面貌。例如,運用圖片、實物、模型、投影等,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使他們更容易接受知識。如在教學“三國鼎立”之前,讓學生觀看從《三國演義》的歷史電視劇中截取的部分內容,讓他們品味不同人物的特點和魅力,再加上音樂的渲染,使其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視性,在觀賞中體驗歷史情感,又使學生自然進入自主探究的角色,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新課程標準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我們要大膽創新教學教法,改進教學方法,要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從而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不斷發展自己的能力。
- 上一篇:零售企業市場營銷管理探索
- 下一篇:逆向思維對經營活動的作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