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實踐及反思4篇
時間:2022-12-02 09:21:52
導語: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實踐及反思4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一、探究性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初中歷史教學應從學生年齡特點出發,初中生具有較為豐富和活躍的思維與想象力,處于成長期的他們對于未知事物和探索行為極為好奇,所以,在探究性教學模式下,教師應合理設計教學內容與實施環節,充分顧及學生心理特點,為其創設和諧、自由、高效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探究心理。與此同時,教師應根據初中歷史教材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設計,結合學生認知狀況,對各類教學模式與方法加以靈活運用,從而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學習方法。除此之外還應對探究性教學固有的主體性、開放性、實踐性以及實驗性予以充分考慮,并將其融入教學設計于實踐中去。
二、探究性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1.基于探究性學習的特點設計初中歷史課程教學。如上所述,探究性教學表現出較強主體性、開放性、實踐性以及實驗性特征,其中主體性是指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所表現出的狀態;而實驗性與開放性則具體體現了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主體性,合作性是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外在機制。以七年級下冊第3課《開元盛世》章節教學為例,筆者在設計“盛世經濟的繁榮”這一部分時充分考慮了歷史探究性教學的特點,首先對其進行分組(農業、商業與手工業),然后引導學生搜集整理相關資料,進而確定表達方式,例如游長安、展覽農業技術于發展成果、唐代手工業品展銷等等。同時以假設、穿越的方式要求學生開動腦筋,例如“如果你穿越回唐朝,你會選擇何種生活方式?”等等,促使學生對盛世經濟的繁榮有更深的體驗。最后點明主題,引導學生思考經濟繁榮的根本原因。
2.在設計教學課程時應從學生心理特征出發。初中生心理特征較為獨特,其想象力較豐富,具有活躍的思維能力,同時也存在發展抽象思維的要求,然而對形象思維依然較為偏重。初中生在一定程度上養成了“以史鑒今”的能力和意識,并且也具備創造性與批判性思維,但容易偏激,缺乏必要的辯證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設計探究性教學模式時,應著眼于學生認知水平以及心理特征,以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性與探索欲望的內容為主,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思維沖突,深化認識。例如,在講述抗日戰爭相關內容時,筆者在課前布置課余任務,要求學生收集抗戰相關資料,包括圖片、紀錄片、文章或者照片等,然后在課堂上彼此分享歷史資料,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認識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其中不僅要重視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同時還應引導其深究抗日戰爭爆發的原因、明治維新對于日本的影響以及中國當時的政治經濟問題等等,從不同知識點入手引導學生思維能力,使之更積極地去探求不同知識點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從而能夠實現知識的高度系統化。
三、探究性學習應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反思
1.探究性學習不可過于模式化。一般來說,探究性學習模式包括問題情境導入、實踐體驗、師生交流以及評價反思四個基本環節。但教師應注意在探究性學習模式下切忌過于生硬和機械,以免流于形式。對于歷史教學而言,其應用探究性教學的目的在于強化學生探究意識,真正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并進一步強化學生實踐能力,激發其探究意識。總的來說,在探究性學習模式下,學生積極參與固然重要,但教師對于學生的引導也必不可少;教師甚至在探究性學習模式下面臨更為嚴格的要求,以確保其誘導、引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2.應對歷史接受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之間的關系予以適當處理。傳統歷史教學對于接受學習強調較多,而在諸多歷史學習方式中,探究性學習僅僅是其中一種。我們鼓勵探究性學習,并非對接受學習持反對態度。歷史反映了人類在以往的時間里所開展的各類實踐活動,對于無法再現的過去,我們只有通過史料來認識和了解,所以歷史學習中接受學習這一模式是注定存在的。學生對于無法理解或過于高深的歷史問題往往表現得束手無策,此種情況下教師的講解就顯得極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學習包括主動與被動兩種模式,前者同樣依賴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與主動性。由此點來看,我們在發揚探究性學習的同時也應重視接受學習,使二者能夠彼此促進,相輔相成。探究性學習對于原有歷史學習方式做出了較大改變,其重在培養學生探索創新與實踐的意識和能力,是加快歷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途徑。當前探究性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取得了較大成果,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因此針對其教學實踐展開反思是極為必要的。
作者:鄒依名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
第二篇
一、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
現如今教學方式不該再是簡單的聽說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懸念式教學法或者故事性教學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寓教于樂,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愿意獨立自主地學習,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初一的歷史課本中出現的“社會變革和國家產生”這一章節,老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帶動學生一起參與課本教學,比如向學生提問:“在你們的心里什么可以稱之為孝?”并讓學生講講自己身邊關于孝的故事,在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的時候,順便拓展課外知識將春秋時代鄭莊公黃泉見母的故事教授給學生,由此讓學生對鄭莊公產生深刻的印象,這時再進行書本知識教授,學生自然會牢牢記住關于春秋小霸王鄭莊公的各種相關歷史。
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
文章分析中常常會出現“融情于景”這四個字,而對于歷史教學,我們也主張融情于書,將學生的情感與初中歷史學習緊緊相融。例如,學習中華民族抗日戰爭這段歷史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本,并查找自己感興趣的那段歷史內容的相關資料,然后在下次課上,讓學生分享自己查閱到的歷史資料。通過這種學習方式,既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又能使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更深刻直觀的感受,促使學生思考抗日戰爭的發生原因以及當時中國所面臨的殘酷局面,從而培養學生的橫向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方式才是真正的培養了學生的認知能力,而不是簡單地將教師的思想傳遞給學生。
三、搭建對話平臺
教學是雙向的,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為學生構建一個對話的平臺,有交流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學到知識。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則要創造一個平等自由發言的交流平臺,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將歷史變成一個“活著”的說故事的老朋友。例如,在北洋水師同日本的海戰這一章節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還原當時的戰況以及旅順軍港覆滅的場景。這種用史料說話的教學方式,就像是一個參與這場戰爭的老兵在娓娓道來,而學生在聽課的時候,情緒就容易被帶動,就會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感,從而產生努力學習、保家衛國的熱血情懷。初中歷史的探究性學習從根本而言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探究能力,讓學生在探索、發現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產生濃烈的興趣和情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開拓性思維,結合理論與實踐,寓教于樂,使學生既能學到基本的歷史知識,又能培養他們的人文素質,從而對初中歷史教學的改革作出貢獻。
作者:姚尊香 單位:吉林省敦化市黑石鄉學校
第三篇
一、密切關注學生的實際特點和認知水平
初中生的情感世界相當豐富,理性思維也正處于人生中的塑造階段,在這一階段,如果不能夠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探究性學習方法,就很有可能會導致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甚至產生對于歷史知識學習的抵觸情緒,也就難以掌握住歷史課程中的精髓了。初中生對于一些歷史知識有著較多的了解,但是,對于其中蘊含的背景內涵和歷史發展規律往往難以形成深刻的認知。所以,要注重對于學生的心理特點的總結,制定出有效的探究性學習方法。例如,在進行隋朝大運河的開通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對隋煬帝的認知大部分集中在隋煬帝的暴行上,對隋煬帝的種種行為很容易產生“沒有好事”的認知,就導致學生難以綜合全面的看待大運河的開鑿意義和北京。針對這樣的情況,為了達到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要對隋煬帝時期進行的大運河開鑿過程所消耗人力物力,以及對于隋朝時期的經濟發展變化規律的總結,總結出大運河開發對于當時的影響以及對后世的影響,進而得出對于大運河開發的概括性描述。
二、結合歷史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全體學生充分參與,與實踐知識密切結合,有著開放性特點的學習過程。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要充分的意識到對于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方法的總結,結合初中歷史學科的實際特點,進行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方法的總結。例如,初中歷史“開元盛世”的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從開元年間盛唐的繁華入手,對盛唐時期的經濟、文化發展情況進行總結探究,充分了解盛唐時期唐朝在農業生產、經濟等作出的創新性貢獻。并在課堂上充分的增強學生的代入感,讓學生充分的想象如果自己到了盛唐時期,將會過什么樣生活。然后,再將“安史之亂”的歷史帶入,讓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盛唐會轉變成為亂世?”“唐朝在繁華的表面下隱藏著什么樣的危機?”等問題。
三、掌控歷史教學結構
為了保證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順利進行,要深刻的掌握好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過程的教學結果。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過程主要包含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形成初中歷史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在進行歷史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后續的研究工作;第二,根據初中歷史探究性問題進行相關資料的查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借助互聯網手段和查閱圖書的手段,豐富學生的相關知識,篩選出有用的資料;第三,讓學生根據自己搜集到的知識,結合自己的思考,初步的提出關于相應的歷史問題的結論;第四,讓學生將自己的觀點拿到課堂上來進行討論,在交流中不斷完善學生的觀念,提升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例如,在進行初中歷史“鋼鐵長城”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說目前的和平來之不易?”然后,提升學生從國防的發展入手,讓學生自主的進行資料的收集,學生就會充分的意識到當今和平年代的來之不易。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教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自己去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有效開展,把握好探究的深度和寬度。學生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主人。綜上所述,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推行,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傳統的歷史學習過程過于注重死記硬背、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因素進行探索,并對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通過研究總結,為初中歷史教學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建議。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對于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有著較高要求的學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制定出相應的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策略,提升學生的思維辯證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
作者:馬琬晶 單位:四川省綿陽市第二中學
第四篇
一、初中歷史與社會探究性學習的現實意義
(一)培養創新人才
歷史科目屬于人文學范疇,歷史沒有標準的價值體系,在是非曲折上有一定的統籌觀念。在學習歷史時要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才能對人物的特性把握全面。所以,要求學生要具備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教師引領學生打破固定的思維框架,在不同視角上分析歷史事件,這樣學生的認識才更全面。一個歷史事物現象,它產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都是特別雜亂繁瑣的。歷史學習的探索性要求學生自身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從而培養出創新精神。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分數形式對學生影響根深蒂固,忽視了學生人格觀念的塑造,然而,歷史科目有充分的人格教育素材,學生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能受到熏陶和激勵。
(二)提倡趣味教學
現在學生升學包袱沉重,學習成績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目標。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老師在授課比較注重學生知識能否掌握牢固,而忽視了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初中歷史與社會探究性學習的現實意義就是豐富歷史教學內容,引進新的教學形式,在課堂上增進師生互動。從而,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比如,在看到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名言時,結合歷史環境,能更加的體會到這句話的愛國之情,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尋求正確的學習方法
初中歷史與社會探究性學習,要求老師在課堂上不僅能向學生傳遞知識,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只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才能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進步,從而受益終生。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實現了教學的“以人為本”性質,走出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理念。
二、初中歷史與社會探究性學習的策略
(一)營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探究
探究性學習營造的是一種學習氛圍,這種新穎的學習氛圍,能引導學生進入這種學習環境中來。比如,在講解“近代歷史”的時候,課前讓學生做一些歷史調查,條件準許的情況下,可以讓學生假期去參觀一下歷史博物館或者像是圓明園等此類建筑,讓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促使學生自強意識的覺醒,從而在青少年時期樹立積極的價值觀念,為我國強國夢的實現做奠基。
(二)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不能太過的絕對,因為其歷史成績是功過參半的,所以要準許和鼓勵學生質疑。比如在學習武則天時,可以結合其歷史功績,在評價一個帝王時,要看其在位推行的制度,和處理民族關系的手段,還有國家板塊和主權是否完整。武則天開創了殿試和武試,提倡科舉,選拔了了大量的平民官員,但是她為了維護皇權權威濫用酷刑也是一大過。還有秦始皇、漢武帝等,都不能單看其暴虐統治,就忽視其為社會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的歷史作用。所以,在評價這類歷史人物時,要用功大于過的角度對看待歷史人物。鼓勵學生發言,讓學生用不同角度去評價歷史人物,進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把握好尺度,不讓學生胡思亂想,認識事物要在客觀的基礎上。
(三)豐富教學內容
豐富教學內容的形式是多面的,比如,在課堂上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在時空上與歷史人物拉近距離。舉一個例子,在學習三國的時候,教師利用投影儀等還原群雄涿鹿,英才輩出的場面,讓學生了解英雄的生活精神。比如曹操,雖然日理萬機,但是一樣的耽于書卷。這表明人非生而知之者,人的知識素養都是后天學來的。初中歷史與社會探究性學習策略的應用,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歷史課程開展中,還要不斷的提升對探究性學習的認識,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歷史。
作者:應君飛 單位:浙江省溫嶺箬橫鎮中學
- 上一篇:街道辦事處艾滋病防治工作總結
- 下一篇:世界艾滋病預防宣傳工作計劃10篇
精品范文
6初中班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