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時間:2022-09-26 10:11:17

導語:初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摘要:讀史可以使人明智,學習歷史能夠讓人的性格更加健全,對培養人的道德品質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歷史教學一直都是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通過歷史教學能夠讓學生的辯證能力得到提高,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有很好的導向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歷史教學的教育目標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新課標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時要轉變教育觀念,從以前的重知識教學轉向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讓學生得到更為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生;歷史教學核心素養

初中階段歷史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五個方面,分別是作為核心理論的唯物史觀、作為核心思維的時空觀念、作為核心能力的歷史解釋和理解能力以及作為核心價值觀念的家國情懷。通過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健康發展的人,為將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以及接班人奠定夯實的基礎。歷史事件雖然是過去式,但是歷史內核卻是現在進行時,將一直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基于此,本文將主要研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策略,致力于將學生培養成完整的人。

一、結合思維導圖進行基礎引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歷史教學中的核心思維,之所以將歷史稱為歷史是因為全部都是過去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有重大影響以及價值的事件,是過去的知識,而初中階段要學習的歷史內容除了國內上下五千年的重大歷史知識,還包括國外的重大歷史知識,學生除了要掌握國內歷史事件的發生時間、主要人物、產生的結果以及對世界的影響外,還要掌握在同一時間國外分別發生了什么樣的歷史事件,對國內造成的影響如何,從何時開始國內外的狀況開始發生轉變以及雙方的關系如何等知識,而要想學生充分掌握這部分內容就需要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時空觀念即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以及思維能力,呈現的形式通常是歷史紀年、歷史地圖以及歷史大事件年表等[1]。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在頭腦中構建一個清晰明確的時空線索,然而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以及空間思維能力都較弱,依靠學生自己很難在頭腦中形成系統性的時空觀念,因此就需要初中歷史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去深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及教學設備來制作思維導圖進行基礎歷史知識的教學,以此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要想讓這一教學策略發揮實效,初中歷史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保證思維導圖的清晰性,既然學生的思維不夠清晰,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弄清思維,思維導圖本身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清晰的梳理脈絡而引入課堂教學中的,因此,教師在制作思維導圖時也要以清晰性為主;其次是保證思維導圖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因此,教師在制作思維導圖時應該考慮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個重點,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思維導圖制作得更有趣味性,像是在其中插入一些圖片、視頻,以此來豐富思維導圖,讓學生想要主動記憶這些思維導圖。相信通過思維導圖來進行歷史教學能夠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歷史事件脈絡結構,從而真正達到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教學目標。

二、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思考以及探究能力

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如何學就成了關鍵,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課堂教學呈現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這就導致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始終不足,學生在聽到自己感興趣的點時可能會多聽一些,但是通常情況下學生對歷史教學的學習興趣都不高,缺乏參與感,學生的思考以及探究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這就導致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難以提高[2]。而且初中階段的學生獨立意識增強,若是教師在教學時無法給學生想要的自由,就會使學生對于學習產生一定的抵觸心理,歷史知識又十分瑣碎,需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認真背誦記憶,在抵觸心理的影響下,學生記憶的效果自然也不會好。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時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與思考的空間,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以及探究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針對一些重點歷史事件,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去思考事件產生的原因、背景以及最后的影響,然后讓小組派代表上臺講一講他們對于歷史事件的看法以及評價,這樣對提高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組織多樣的教學活動,全方面培養學生歷史解釋以及理解能力

教學活動是幫助教師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教學方法,學生在參與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時思維也是活躍的,此時滲透一些歷史知識,學生吸收理解起來的效果也比較好[3]。而且歷史核心素養包含的歷史解釋以及理解能力就是需要建立在學生充分思考上的,歷史解釋能力即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歷史事件會發生都是有一定因果關系的,這部分是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而這些因果關系、評價內容是需要學生深入理解才能真正記住的,若是依靠學生死記硬背去學習很容易出現記憶難題,影響學生后續發展,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組織一些活動,像是歷史事件分析比賽、歷史知識記憶競賽等方式進行教學,一來這些活動能夠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感,促使學生主動思考以提高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二來初中生的好勝心極強,通過競賽類的活動能夠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組織的活動,這樣活動的教學效果也最明顯。而且學生是教學活動參與的主體,學生自然會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及對歷史事件的看法,這樣教師也能夠在傾聽中迅速掌握學生知識層面的不足之處以及歷史思維存在的問題,便于教師對癥下藥,及時解決學生出現的問題,以達到全面培養學生歷史解釋以及理解能力的目的。

四、通過對歷史人物客觀評價,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歷史人物是歷史事件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決定歷史事件走向的關鍵性因素,自然也是歷史教學中學生需要重點學習的內容。人具備多樣性,歷史人物也是人,同樣吃五谷雜糧,體驗人生百態,其價值觀念也會隨著時間以及其經歷的事情而發生改變,這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行事作風產生變化。因此,一個歷史人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可能會做出不同舉動,而這些舉動產生的結果也是不一致的,不能僅憑與歷史人物有關的一個歷史事件產生的結果就直接評價這個歷史人物,那樣是不準確也不客觀的,不利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歷史上存在許多頗具爭議性的歷史人物,像李鴻章、太平天國運動的發起者洪秀全以及吳三桂等,這些歷史人物都曾經為國家的進步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同時也都出現了一些嚴重性的問題,難道僅憑這些問題就判定他們是壞人嗎?未必如此,若是從他們的人生經歷來分析,不難看出他們在做出那些不利于國家的事情時的無奈,而這些都是學生需要全面結合人物的背景以及性格才能有所了解的,初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進行客觀評價以此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教會學生全面看待問題,讓學生學習歷史人物的優點,同時也要根據歷史人物的缺點來反思自身,以此促進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五、利用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家國情懷是歷史核心素養的核心價值,也是歷史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應該重點滲透的內容。家國情懷是指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人文追求,體現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初中階段正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期,在此階段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也應該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同時歷史人物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愛國人士,他們性格不同、生存的時代也不同,但是他們能夠青史留名主要就是因為那一身凜然正氣以及飽含的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這是教師應該重點讓學生感受的,教師可以借助正反對比的方式進行教學,選擇一些青史留名的愛國者和一些遺臭萬年的叛國者,通過二者在后人眼中的對比,讓學生了解愛國的重要性。同時教師也要借助歷史事件,像是亡國后人民的遭遇,充分向學生解釋為何要愛國,國家強大能夠帶給我們什么,讓學生理解有國才有家,只有國家強大,在國家庇佑下人民才能幸福快樂地生活。也可以引導學生吸取經驗教訓,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價值觀念,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單獨拿出一個歷史事件讓學生分析造成這樣的歷史結果的原因,然后讓學生自己思考說明可以從這個歷史事件中學到哪些經驗,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記憶的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充分思考事件背后蘊含的哲理。家國情懷中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只有具備這樣的情感,學生才會作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才會更愿意積極努力學習,對未來充滿期待,才能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礎。為此,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從中華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文明入手,重點講述我國對世界做出的文化貢獻,讓學生了解古人的智慧,通過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有效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六、結語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有積極意義,初中歷史教師若想在歷史教學中真正達到理想的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就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通過思維導圖進行基礎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組織多樣的教學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以及理解能力。同時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客觀評價以及利用一些歷史事件,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和愛國情感,促使學生的精神層面得到極大提升,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翠華.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歷史教學提升策略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20(11):76.

[2]趙秀玲.初中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3):246.

[3]郭洪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C]//2019年中小學素質教育創新研究大會論文集.2019.

作者:馬金鶯 單位:甘肅省金塔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