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探析

時間:2022-05-08 11:06:47

導語: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探析

一、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實行目標教學

中學歷史課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單一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在這種教學過程中,教師包辦一切,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導。而素質教育要求課堂教學內容既加強基礎知識又重視能力培養;既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又拓寬知識面;既重視科學,又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實行目標教學。實踐證明,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課程內容具有內在的興趣。針對歷史教材內容頭緒多、史實多、聯系廣泛的特點,就要精簡精選教學內容,突出重點,要適應知識不斷更新的需要,在保證歷史知識科學性的前提下,調動教材、變動內容、有選擇地講授。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還可以搜集一些材料,在教學中根據需要進行補充。像民謠、對聯、典故、詩詞、成語、傳說、鄉土史內容等。但補充的內容要符合科學性和思想性,要生動、具體,能激發學生興趣。補充一定要適度,不能影響教學的正常進度。

二、更新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傳統的教學手段更多地借助于粉筆、板書和教師的言傳身教,除非教師的語言生動、幽默、形象,否則是很難打動學生,也不能體現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長期下去,學生對歷史學科就會感到厭倦和缺乏興趣。新課改之下,因為對教材體系做了大量的調整,以專題史的模式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圖片和史料,顯得異常豐富,因而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充分地利用這些優勢向學生展示歷史學科的獨特魅力。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多層次地利用教學手段,來向學生展示歷史,如可以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推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歷史多媒體教學及電子課件的制作與使用上。在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教師在上課的時候,還可以充分利用歷史學的最新理論成果。結合教材給學生設問,并建議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史料加以分析得出答案,教師最后引導學生探究形成了最終結論。在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思考歷史、評價歷史、質問歷史的習慣,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本,結合學科教學特點,力爭全方位地落實科學素養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基于這種新型的教育、教學觀,我們要相應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創新的熱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主體地位,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干,才能建立一種平等、尊重、和諧、發展的師生關系,營造一個民主、活潑的課堂環境。針對不同意見的學生,教師應以一種尊重、寬容、鼓勵的態度去對待,尤其對那些獨特的新穎的見解和看法,及時給予熱情的鼓勵和贊揚。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使教學課堂變為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的素質教育的基地。(本文來自于《學周刊》雜志。《學周刊》雜志簡介詳見.)

四、教會學生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

高中歷史教材從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描述性的內容較少,沒有大量生動具體的史實,對學生理解、分析和綜合能力要求特別高,這無疑增大了學習高中歷史的難度。為了提高能力,對基礎歷史知識的記憶顯得尤為重要,“溫故而知新”“不記則思不起”,正如法國作家伏爾泰說的:“如果沒有記憶,就無法有創造和聯想。”良好的記憶可以使學習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每個人大腦都有巨大的記憶潛力,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充分挖掘記憶潛力,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教師在處理和講述教材內容時把握教材,化繁為簡,理清線索,有助于學生記憶。

2.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記憶的一般原則:先粗后細、先大后小、層層深入步步展開;理清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注意知識的前連后掛、同類知識的聯想擴散等等。

3.應向學生傳授科學的記憶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廣泛而靈活地運用,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事實上去尋找記憶的規律。對于動態性的歷史知識,一般采用的記憶方法有以時間為軸、以年代為序來記憶等等。對于靜態性質的歷史知識一般采用的記憶方法有諧音、聯想、歌訣、首字(例如我國首次對外開放的城市是深(深圳)、珠(珠海)、廈(廈門)、頭(汕頭)、海(上海))、圖表、信息化簡、方法圖示、嘗試回憶、比較異同等記憶方法。有時同一個知識點可以采用幾種方法記憶,看哪種方法效果更佳就采用哪種。

五、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學生是有差異的,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我們所采取的教育辦法,也應有所變化。面對平時學習態度差,不能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的學生,如果采用懲罰的辦法往往達不到目標。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應摸清學生學習不好的癥結所在,然后心平氣和地和學生談,“對癥下藥”,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從而轉為主動學習的源泉;對于學習成績不錯,心理素質不好的學生,教師又要起一個心理咨詢師的作用,加強心理疏導,增強其耐挫能力的訓練,提升學生學習必勝的信心。在教學過程中只有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收獲豐收。總之,歷史課堂教學依據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努力培養創新型的一代新人,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聯系學生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斷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完善學生知識體系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出復合型的創新人才,使我們的教學工作更好地適應新課程的需求。

作者:趙海云工作單位:懷安縣柴溝堡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