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主題教學實踐探析

時間:2022-06-07 04:20:46

導語:高中歷史主題教學實踐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主題教學實踐探析

一、主題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一些誤區

成功的主題教學可以直擊人心,可以說“它決定了一節課的品位與價值”。筆者曾經上過一節《二戰的擴大》公開課,為了追求新穎,把主題設計為“戰地記者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試圖從戰地記者的日記來講述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過程,沒有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整節課下來,教師教得很累,學生聽得糊里糊涂,聽課老師也不知所以然。究其原因,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主題的確立不準確

教學“主題”的確定,是一個從歷史材料到歷史認識的歸納、提煉過程,也是在舊認識基礎上的再認識過程,它包含對教師教育思想、歷史認識、史料積累、思維論證等多方面能力的嚴峻考驗。筆者設計的主題為“戰地記者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準確地講不是主題而是標題、線索。本課講述的是二戰爆發后,面對法西斯的瘋狂侵略,反法西斯國家在各戰場英勇奮戰,最終建立反法西斯聯盟,因此設計為“同仇敵愾恨頑兇,齊心協力終聯盟”更為合理。

2.主題的展開中脫離了學科指導意見和教材

主題教學需要一種載體,但載體也僅僅只是一種載體。《學科指導意見》中對這一課的要求是“了解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及其影響;理解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及意義”,教材中也重點講述了這三個問題,但是戰地記者的日記等文獻材料卻沒有突出這些重、難點。在教學的最后環節,也沒有對這些重點知識進行補充和整合,失去了最后的補救機會。所以,離開了教材的主題教學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不切實際,對學生不負責。

3.脫離了學生的實際

學生對二戰的歷史知識儲備非常少,教師以主題式教學來設計課文,既打亂了書本的框架,也在教學之初就凌駕于學生的基本知識之上,超越了學生的接受能力,使學生在課堂上失去了產生思維火花的興趣。所以,教學設計與學生的知識儲備應相吻合,真正的主題教學課堂不能是教師唱獨角戲,也不能只是看似熱鬧。

二、高中歷史課堂“主題教學”策略的實施

教學“主題”是歷史感悟的“內涵”,是歷史體驗的“根基”。在教學實踐中,應從教學“主題”的設計與確定、呈現與引導、延伸與拓展三方面實施歷史課堂的“主題教學”。

1.課堂教學主題的設計和確定———構建主題教學的基礎和前提

教學主題是一節課的靈魂,是構建主題教學的基礎和前提。要做到先有“教學主題”而后再選擇材料設計提問。那么怎樣才能合理確立教學主題呢?那怎樣的教學主題才能符合新課程、新高考的要求呢?一般來說,教學主題的確立要體現依托教材內容、要符合學科特點、要符合學生的需求。例如,在一次比賽上要求對《“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一課進行同課異構,有位老師利用主題教學法獲得了評委的高分,關鍵是主題的設計和確立非常合理。一般的老師上課都會把余光中的《鄉愁》作為導入進行引用,她確別出心裁地以余老的一生為載體,以《鄉愁》為線索,設計了“想家—回家—望家”這一主題,以“想家:港澳臺問題由來;回家:一國兩制構想;望家:臺灣問題展望”串聯起教材,將基礎知識和情感升華融入歷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學設計新穎,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焉能不喜歡?

2“.主題”的呈現與引導———構建主題教學的主干和關鍵

“構建主題教學的主干和關鍵是尋找合適的的載體來呈現和引導教學主題,如果說主題的確立是搭建骨干,那么尋找串聯全文的載體則是打通經脈?!敝黝}教學的載體有很多“,問題“”情境“”材料”都可以作為元素來豐富課堂,達成主題。

(1)精心設境———創設歷史情境深入教學主題

在主題式教學的課堂中,立足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來構建學習情境,打通了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讓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進行自主的探討和學習,也可以更深入教學主題。印象最深刻的主題教學是一位年輕老師上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期探索》。在那次比賽中他的這節課深深打動了每一位師生的心靈,他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在主題教學中精心設境。上課伊始,歌曲《白樺林》優美的旋律配以一片冬天肅靜的白樺林圖片營造了沉重的氛圍,在情感上打動師生,自然把師生帶入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期探索時期。整節課以保爾和安娜的四封書信為主線,突出“探索”這個主題,在書信中,教師巧妙地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和新經濟政策實施的背景、特征、意義這些重點設置成保爾和安娜的生活環境,以安娜的親身經歷來講述新經濟政策實施帶來的變化:“親愛的保爾:……今年上面說不再收我們的余糧了,而是像以前一樣征收糧食稅,剩下的統統歸我們自己所有?!蠹矣珠_始沒日沒夜的干活?,F在又能做買賣了,爺爺剛剛去市場上賣了點糧食,換了點肥皂。托爾斯泰那個工廠又可以重新開工了,……大家現在能吃飽飯了,對蘇維埃政府不滿情緒開始漸漸消除。你的安娜1921年8月16日”一封封書信就是一個個鮮活的歷史現場,聽課的師生也仿佛置身于此,在情境中思考政策變化的背景、內容等,迫切地想知道國家政策的變化對保爾和安娜生活的影響,兩個人最終的命運如何,這節課的重、難點也迎刃而解,實現了基礎知識和情感升華的完美融和。主題教學中的精心設境,情境教學能使師生產生情感共鳴,情感的共鳴又能引發情感的體驗,有效地實現了歷史教學三維目標。

(2)精心設問———設計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凸顯教學主題

目前的歷史課堂中一問一答式的問題多,具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少。主題式教學為學生創設了有挑戰性的、有思維含量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斗志,讓學生以自有的文化去解讀主題,理解主題。在《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中,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本課的重點是“城邦、雅典民主政治及其特點,認識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影響”,因此確定的主題為“探民主之因—走民主之路—尋民主之果”,圍繞著“民主”這個概念展開教學。教學中向學生設計了以下一系列的問題:①在古希臘城邦中,什么是公民呢?②在雅典,是否自城邦建立起“政權”就“是在全體公民的手中”的呢?③……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圍繞“民主”這個核心有指向性地逐層設計,層層推進,并適時進行學法指導,將書本基礎知識融入問題設計中,引導學生獨自地解決問題,凸顯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實質。

3.教學“主題”的延伸與拓展———構建主題教學的補充與整合

高中歷史“主題教學”還需對教學內容進行延伸和拓展,把生活之水和課外知識引入課堂,以豐富歷史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擴大學生的思維領域,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延伸和拓展的主要目的是服務課堂教學主題或強化課堂教學主題,進而達到“以外養內”的目的。例如,在前面提到的《“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中,當教師完成主題的呈現和引導后,教師沒有忘記對主題進行延伸和拓展,從“想家—回家—望家”這一主題中延伸出余光中“有夢—圓夢—夢未圓、夢待圓”,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最后還布置拓展作業:臺灣是祖國永遠的痛,請你圍繞這個主題找材料,你會采用哪些方法呢?并進一步展開我們該怎樣梳理史料呢?課堂中引用的影片、詩歌、故事、照片等哪些屬于直接史料,哪些屬于間接史料呢?所以教學“主題”的延伸與拓展不僅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而且情感得以升華,真正實現了教學的三維目標。

作者:蔣俊英工作單位:浙江省溫嶺市之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