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研究
時間:2022-07-07 02:54:27
導語: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
1.1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不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高中的歷史學習而言,需要學生能夠有很高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但是在實際的歷史學習中,高中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不是很濃。歷史教材具有抽象性,很容易影響學生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因為課程的枯燥出現厭學的現象。比如,教材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歷史事件或者戰爭、或者王朝的建立,往往通過幾個數字、幾段文字來進行描述,但是幾個歷史事件之間沒有很好的連貫和貫穿,學生聽起來很模糊,對其興味索然,使學生很快地出現厭學心理,老師的傳授解惑并沒有影響和滲透到學生的心里,教師只是單純的起到主導作用,而學生的主體作用完全沒有得到發揮,這就失去了新課標的目的和改革的意義了。
1.2教師對歷史教學講解不夠系統化
由于高中的歷史學科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這就決定了高中歷史教師在講課和教學設計時需要有較強的邏輯性和系統性;由于歷史事件安排比較分散,同時受歷史教師自身的職業素質和專業修養的局限和影響,這就使得教師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不能合理運用教材,不能清晰把握歷史事件的脈絡,分析歷史現象的共性與個性,也不能靈活運用教學技巧,教師往往照本宣科地講授歷史知識,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時,覺得沒有邏輯性,分不清具體事件和現象間的聯系和區別。學生無法認識到高中歷史課程的重要性和地位,也就沒法正確的掌握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
2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的設計
2.1堅持以學生為主體
新課標理念提出,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對于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設日來說,教師要善于挖掘學生學習的內在潛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提供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情境教學、討論教學來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比如在講秦始皇大一統時,根據大一統實現的條件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以往的教學設計通常是采用教師講學生記的模式,雖然形式上完成了整個教學過程,但是實際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上,并沒有達到充分吸收和熟練運用。利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講解秦一統天下的背景、時間,實現大一統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經濟上的措施,并結合秦國時期的商鞍變法,由學生挖掘出實現大一統的條件。這樣,不僅堅持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使得學生掌握一個國家建立的條件,對日后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2.2合理安排高中歷史的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合格的高中歷史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儲備,還要具備理解把握教材、分析教材,合理安排教學設計的能力。在新課標的理念引導下,高中的歷史教師更應當合理安排歷史的教學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脈絡的把握,更有利于提高學生歷史成績,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質量。比如,高三的老師在講科舉制時,可以聯系時下的高考,講述古代的科舉制。其教學設計沒必要采用一個朝代一個朝代那樣硬性模式的講解,而是可以采用“穿線”的模式,列出科舉制從隋朝建立一直到清朝滅亡這樣一個歷史脈絡,介紹科舉制建立、發展、成熟到取消的過程。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每個朝代在科舉制的實施上采取了怎樣的措施,作用和影響有哪些。這種“穿線”的方法,就是運用單元間的聯系與共性總結出來的方法。看得出來,總體的思路比較清晰,教學設計科學合理,學生能夠很快地掌握這一知識的要領。利用單元和事件間的聯系去學習,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科學的教學設計安排,可以突破了教學上出現的壁壘和障礙,對學生來說可以提高學習歷史興趣,對其進行有效性學習提供不少幫助。
2.3教學設計要符合教學目標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新課改的教學目標,也是歷史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最主要的依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了解該單元的特點后,才能進行課程設計。課程設計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重難點,之后才是整個課程的課時安排和課程具體設計。教師需要細致地研究新課標,掌握新課程的性質和理念,學習新的教學思路,進行三個維度的把握,分析出教學目標,從而進朽詳牛學有效的教學設計。
3總結
總之,高中新課程改革實施近十年來,確實出現了很多問題。但總體來講,可取之處還是大于其弊端的。作為高中的歷史教師,應當在當前時代和教學的背景下,切實踐行新課程改革理念,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設計。轉變教學中師生以往的角色,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作用,實現自身對知識的挖掘創新,獨立發現并解決問題,克服歷史學習中的障礙;教師要注重自身專業知識的積累,認真鉆研新課程教學,不斷調整教學模式,借鑒成功教學經驗,探索和創新教學設計,結合自身教學的情況尋找到適合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正確途徑。
作者:趙鵬舉工作單位: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第一中學
- 上一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度與效
- 下一篇:農村金融的發展狀況和策略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