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素質教育分析

時間:2022-08-14 11:31:20

導語:高中歷史教學素質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教學素質教育分析

【摘要】素質教育是新時代下教育的潮流,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和現實意義。在對素質教育進行詳細解釋的基礎上,分析了高中歷史學科的特點和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素質教育;高中歷史教學;問題;對策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和新課標課程標準的實施,提升課程有效性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及教師的引導性作用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我國目前高中的教育形式面臨著巨大變革,素質教育已經開始逐漸代替傳統教學,成為高中教育教學中的非常重要的形式。素質教育從學生的自身的發展和需要出發,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進行因材施教,同時弘揚學生的個體精神,主要指的是通過提高學生的國民素質和勞動素質,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開發潛能的國民教育。素質教育主要具有三方面的意義:第一是面向全體學生,凸顯出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第二是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等的全面發展;第三是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主動發展。素質教育是對教育教學結構的優化和創新,是對傳統應試教育的沖擊和巨大突破。新課標明確指出,高中歷史教育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真正地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面向全體學生重新整合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高中歷史學科是教學中比較難的學科之一,同時又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學科,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該順應時代潮流,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促進素質教育的目標和意義得以實現。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具有很高的分析價值。

二、高中歷史學科的特點

高中歷史學科是高中教學中的難度較大的學科之一。因為與以前的初中歷史學科相比,高中歷史學科涉及的歷史知識范圍巨大、內容廣泛,不僅包含中國的歷史知識,也包含世界歷史上的許多知識,更是對地理、經濟、科學、文化等各個方面均有提及。高中歷史課程要求高中階段學生學習歷史時,既要繼承初中階段系統記憶基本歷史事實的方法,又要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基本事實進行歸納、抽象和評價等,對歷史的認識要從表面的感知接受到較高層次的理解判斷。這樣的歷史學科,內容豐富,涉及廣泛,學習起來和教學難度均較大,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具有一定的困難,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也不容易而且學生很容易對歷史學科失去興趣產生厭惡情緒和反感心理,素質教育也不能夠較順利地進行實施,需要克服一系列困難。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足,積極性不高。在高中歷史教育的過程中,基于學科的本身的特點和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對于學習歷史的興趣嚴重不足,缺乏積極性,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在部分學生印象中,歷史是一門單調枯燥的學科且把歷史、政治等學科當作邊緣學科,在學習精力和學習時間上均未充分投入。因此,主動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很差。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歷史教師都是采用的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教師依照教材教學,學生按照內容學習,教師講學生聽,很多問題不能夠及時地得到解決,導致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夠高。2.沒有較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高中歷史的教學課堂中和教育過程中,教師仍然遵循舊的教學觀念,不能夠較好地應用素質教育,將教師本身作為知識的教授者和傳遞者、能力的培養者、思想認識教育者的角色,教師普遍以自己為中心,而并未較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獲取知識,教學質量難以提高。3.教師模式化備課,忽視教學方法的創新。在傳統的教學理念的影響下,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著教師模式化備課,忽視教學方法的創新等問題。當前,大多數學校采用的歷史教學的傳統的“五段教學法”:“組織教學→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五個連續的教學步驟已經嚴重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在這一模式下,教師預設教學目標、規劃反饋問題、左右教學流程、控制課堂講壇,在備課的時候對學生的自主性活動缺乏設計,學生完全處在“你講我聽”“你問我答”“你教我學”的被動狀態。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走進歷史課堂,很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部分教師過分地依賴技術和多媒體教學,導致高中歷史教學進入了一個更大的誤區,忽視了教學方法的創新。

四、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對策

1.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想要在高中歷史教育的過程中將素質教育落實到實處,就必須強調素質教育中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教育和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認識的主體,更是發展的主體,學生的主動學習和主體地位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探究、創造性發揮的機會和空間,注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激發和調動學生在課堂和課外對歷史知識的主動思考和思維的產生,促進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而教師自己則作為歷史教學的參與者和引導者。例如,教師可以采取使學生進行課堂講故事、課堂分組討論等形式。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歷史有關的實踐活動中去,體會生活中的歷史體現。比如采取調查實踐、采訪、實地觀察體驗等,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2.提升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興趣是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基礎,也是素質教育在歷史學科實施的基礎。因為素質教育的原則是以人為本,素質教育尊重個體化差異,強調每個個體的健康全面發展。為此,在高中歷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設法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改善課堂環境,盡最大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積極性。例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建良好的歷史教學情境,有效地對課堂氣氛進行活躍。還可以根據實際經驗和知識,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創作相互合作交流的機會。還可以在課堂中注重歷史故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的結合,精選教學內容,通過歷史故事等形式聯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此外,良好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設備,通過視頻、媒體、音樂等形式的綜合應用都是不錯的教學手段。3.結合歷史學科特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中階段對于學生形成人生觀、歷史觀、世界觀等具有重要作用,是關鍵時期。教師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教學結構的優化,更要注意教育的全面性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問題。除了使學生對教材內容和歷史基礎知識進行熟練掌握之外,還應該盡可能采用多種方法使學生的知識和視野得到擴展,提高綜合的信息素質。教師還應該將道德品質和愛國主義培養滲透于自己的教學之中,使學生在了解我國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人類文化的同時,能夠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樹立一種民族自豪感和為國奮斗的較強的行動力,從根本上進行愛國主義和思想教育,使學生更加全面進行發展。對我國的屈辱史要讓學生銘記,汲取歷史的教訓,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強感,努力去掌握建設祖國的本領和知識。

五、總結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當今時代我國的主旋律和大潮流,素質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是必然的。盡管這是一個漫長而浩大的工程,需要全體教師和學生以及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是我們堅信素質教育的目標一定能夠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程紹軍.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J].文理導航,2014,(02):59.

[2]羅芬.談高中歷史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6,(9):133.

[3]周文強.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探究[J].讀書文摘,2017,(04):313.

作者:蘇曉峰 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