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的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

時間:2022-08-14 11:28:39

導語:微課的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微課的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

無邊界教學是開放式教學的特殊表現形式,擁有廣闊的外延和多元的實施手段,如走班制教學、跨學科學習、混合式學習等,被認為是不可遏制的社會化教學潮流,教育公平將不再是難以實現的夢想。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無邊界課堂系統”憑借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更進一步突破傳統“邊界”的束縛,為教學對象提供更豐富、有效、便捷的學習資源與學習途徑。它突出了無邊界教學的網絡化、智能化特色,師生可以突破時空、知識模塊、學科限制,通過查看授課視頻,不論是完整實錄還是教學切片或微課,以交叉學習方式進行交流、學習和提高,并可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和在線教學課程系統的生成,是一種新型的智慧型學習和教研模式。微課是無邊界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與課堂實錄、教學切片、電子圖文、互動檢測與反饋等要素整合,共同構成了無邊界教學的知識內核。不與無邊界教學相結合,微課就如飄零的知識碎片,有“找不到家”的感覺。同樣,無邊界教學也需要微課的信息化資源和課程系統的支撐,缺失了微課,無邊界教學將失去更多精彩。微課與無邊界教學的結合,恰好適應了各自發展的共同需求。

一、運用微課,實現教學時空無邊界

高三文科班歷史復習沖刺階段,很多重難點知識需要串聯精講,但由于教師講解速度快、連貫度高、知識容量和思維跨度大,即使學生手頭有學案,也不能保證每位學生能全面理解、消化這些重難點知識。因此,總有學生課后愁眉苦臉地央求教師就某些環節單獨講解一遍,有時教師剛給一個學生講完,沒多久又來一個、再來一個……還有些學生則可能因為教師身邊人滿為患,無法刨根問底;也有一些學生則可能因病缺課或“不敢當面問教師”而錯過了及時“彌補”的良機……如何避免教學環節的簡單重復勞動,又能因材施教,從學生個體實際需求出發,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效率是很多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無邊界課堂系統提供自動錄制和預約錄制兩種錄課功能,能在不干擾教學,不給教師增加任何負擔,并且充分尊重教師個人意見和隱私的情況下,輕而易舉地錄制所有預期和未預期的課堂視頻,錄制后會自動存放在教師的個人空間。授課教師不僅可以實時在線查看自己的所有課程視頻,還能對課堂實錄進行在線編輯,使得圍繞重點問題進行細化切片變得簡單易行。只要利用在線截取、視頻合并及二次加工功能,教師就能將完整的課堂教學編輯成由若干個“短小精悍”的微課視頻組成的課程體系。教師將編輯的微課視頻或圍繞學生常見的主要問題重新錄制的微課及相應課件、教學案、參考素材等一并保存并自動。學生則能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利用教室一體機、電腦、移動終端,就某個或若干個疑難問題,對微課視頻進行有選擇地學習。微課視頻既保持了教師課堂教學的“原汁原味”,更具針對性地細分資源,又能提高學生的復習效率,而網絡化傳播手段則為學生無邊界學習提供了方便,學習不再受時空的束縛,給學生“學習無所不在,教師就在身邊”的感覺,充分滿足學生的個體發展需求。

二、運用微課,促進知識融合無邊界

現行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按照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三大模塊以專題形式編寫,淡化了歷史常識的積累和梳理,而事實上很多學生在初中階段沒有打下牢固的通史常識基礎,造成高中階段歷史學習的嚴重困難。如學生在高一第一學期學習政治史《辛亥革命》一課的背景時,其經濟條件“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要到第二學期經濟史部分才涉及,其指導思想“三民主義”更要到高二文化史部分才學習。類似的很多歷史問題的分析都要調用兩個以上模塊的知識。如何在學生預習階段或綜合復習階段有效輔助學生進行模塊知識的遷移整合是一大難題。另一方面,歷史知識包羅古今中外上下幾千年,再博學的歷史教師也不可能貫通古今,特別是一些涉及跨學科專業領域的知識,而學校卻有大量在相應學科領域有研究專長的教師,如何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學科資源實現跨學科知識的融合也是高中歷史教學的現實需求。利用微課,打破模塊知識和學科知識的局限,實現知識融合無邊界。微課具有精簡化、碎片化特征,通過精心設計的簡短視頻,能將跨模塊知識“化繁為簡”,針對性地解決知識遷移難題;也可通過對模塊知識的精簡整合,構建起宏觀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思維的聚合與發散能力。不論是周末在家還是課前幾分鐘,有針對性的微課學習都能對學生課文預習或綜合復習及能力培養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對歷史教師而言,再迫切的教學需求也不太可能直接把跨學科專業領域的教師請進歷史課堂,而利用預先錄制的微課視頻,則能通過視頻形式向學生傳達專業教師講解的知識精華。如請物理教師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核心主張和對物理學的貢獻,請生物教師介紹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核心主張,請美術教師介紹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美術流派等,打破學科間的教學隔閡。無論從學生學的角度,還是從教師教的角度,“無邊界課堂系統”環境下的微課運用都能將原本知識模塊與學科間的隔閡一一打破,推動了知識融合無邊界教學的發展。

三、運用微課,助力教研成長無邊界

這堂課上得好不好?同行教師是如何上這堂課的?怎樣才能上得更好?這三個問題是很多歷史教師教學成長的主要困惑。特別是隨著高中教師隊伍的日益年輕化,對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反思、總結經驗和教學研討成了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但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撐,如何更好地助力教師專業成長,特別是通過及時的教研互助促進教師成長一直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利用微課,打破教師自我學習和教研互助的局限,助力教師教研成長無邊界。以“如何進行《抗日戰爭》一課的優化教學”這一話題為例,如果設計者僅是閉門造車,“優化”始終無法達到效果最佳化,而將這一話題拋給學科組成員集體出謀劃策甚至拋給全國各地教學同行共同商討,必將獲得重大突破。但如何在節假日的教學準備中召集學科組成員?如何讓教學同行對你教學思考有一目了然的印象并給予及時幫助?這些都是制約問題高效解決的因素。對此,可以將教學設計思路與遇到的困惑及思考制作成微視頻,通過“無邊界課堂系統”定向,小組成員或受邀的全國各地教學同行及專家即可通過訪問網絡流媒體視頻參與研討,并以圖文、音頻或微視頻形式進行及時的在線媒體交互與教研互助。無論是指正不足,還是優化建議,都能通過這種全方位、無障礙的交互形式為設計最優質的教學過程添磚加瓦。這樣的幫助,讓教師既全面地認清自身的不足,又全面習得先進教學理論和優化技巧及專業知識,有力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在無邊界教學實踐中,微課是常見的教學資源和支撐力量,它撐起了教學轉型的一片藍天。微課的廣泛、合理應用,也將推動無邊界教學實踐向縱深發展,不僅僅是時空無邊界、知識融合無邊界、教研成長無邊界,更將逐步突破現有的和可能出現的種種局限,推動教育教學向縱深化、信息化和多樣化發展,為教育教學營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韓燕 單位:江蘇省無錫市輔仁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