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表法”在高中歷史非選擇題的應用
時間:2022-02-16 09:45:12
導語:“制表法”在高中歷史非選擇題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推進,全國卷的歷史題目也正朝著縱深方向發展。不管是立意、形式還是內容,每年的題目都在推陳出新,表現尤為明顯的是41題(2017年后題號變為42題)。面對這些新穎的題目,學生往往措手不及,在高考考場上表現得尤為明顯。究其原因,固然有此類題型靈活多變的一面,但更為重要的原因還在于學生解題的重大缺陷。在答題中,很多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題目主旨,解題方法失當,導致大量失分,從而影響了學科成績。因此,找到科學可行的解題方法,優化高中歷史解題模式成為當前高中歷史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在高中歷史教學的不斷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制表法”解題模式在高中歷史非選擇題解題中具有顯著的優化作用,如何有效應用這種解題模式,充分發揮其對高中歷史教學的作用,是值得我們探討的。以下就結合2013年全國新課標2卷41題來談談“制表法”解題模式的基本應用。
一、“制表法”解題模式的基本流程
“制表法”解題模式主要包含三個基本步驟,其中第一步就是根據題目要求,用表格的形式對題目的設問進行分解,達到直觀化設問的目標。具體做法為:表格的縱向列出求答項和限定語,橫向列出中心語,化繁為簡,讓學生直觀地看清題目的作答要求,避免在作答過程中遺漏題目所要求的條件。第二步是在已制成表格的基礎上,對照表格中的各個項目,從題中文字、表格、圖片等各種形式的材料中提取相關的信息,用簡短的詞語進行概括,使信息要點化。第三步是把通過表格方式和材料分解整理出的要點,經過適當的加工轉化成科學、準確的文字表述,形成題目要求的答案。
二、“制表法”解題模式的具體操作
(一)分解設問,作答要求直觀化。在高中歷史非選擇題的解題過程中,弄清題目的作答要求是解好題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但現實的情況是學生在答題過程中,最容易忽視對設問的認真解讀,往往用極少的時間看設問的要求,而把大量的時間放在材料的閱讀上,導致在作答的過程中答非所問。“制表法”要求學生科學地安排解題的時間,用足夠的時間充分地審清題目的要求(通常是答題總用時的三分之一)并制成表格,分解題目的設問,讓題目的作答要求更加直觀化,以利于接下來解題的順利進行。如2013年全國新課標2卷41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略(圖1為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國理政的場所;圖2白金漢宮(左)和唐寧街10號(右),自18世紀中期至今分別為英國王宮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建筑和政治關系的角度進行中英比較。學生首先要做的是分解題目設問。按題目要求,第一步先找出求答項和相關限定語。從題中可以看出,一是提取信息,從材料中提取,建筑和政治方面都可以;二是綜合比較,結合所學,從建筑和政治關系的角度。第二步是找出中心語,題目要求得出中英兩國的建筑和政治信息及比較,從中可以看出要從中英兩方面入手,具體應從太和殿、白金漢宮、唐寧街10號三方面進行信息的獲取和比較。這樣,經過分解,大致形成如下表格:在設問的分解過程中,特別是像全國卷41題類型的題目,可以發散思維,從更多元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如解本題的過程中,學生在考慮建筑因素時,又可以從建筑的樣式、變遷、歸宿等更多具體的角度去解題。因此,表格可具體化為以下幾種樣式:經過分解,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看到設問的要求,對即將要獲取的信息方向明確,無疑為接下來的答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在避免答題過程中容易遺漏要點的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學生答好題的信心。成功的設問分解能為題目的得高分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制表法”的核心環節,這一步驟要求學生有充分的思考時間和足夠的耐心。(二)提取信息,題目信息要點化。在解題過程中,學生常常不能時刻清晰地把握題目的要求,導致大量時間的浪費和信息的遺漏。“制表法”分解完設問之后,解題的方向變得非常明確,提取信息變得有的放矢。學生根據已制成的表格,對照表中的各個項目,能更好地從題中所給的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在信息的提取過程中,要注意把握關鍵詞,用簡短的詞或字填入表中,這樣不僅能節約時間,也為后面的簡練表述提供了方便。同時在這種訓練中,也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如在解2013年全國新課標2卷41題這道題時,按照已制成的表格(以建筑樣式為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不難得出類似以下的信息:經過這一環節,題中的信息已經按題目的要求進行了提取、分解并歸類,題目信息要點化,讓答題者一目了然,只要適當地加工整合,就能形成完整的答案。(三)加工要點,答案表述條理化。在高中歷史非選擇題的解題過程中,學生還存在的一個較大問題是,在提取了有效信息之后,不能對這些信息進行合理加工,導致要點的遺漏,答案零散、無條理、邏輯性差,這大大影響了答案的層次,從而影響得分。在“制表法”的應用過程中,學生根據表格中所提取的信息能較容易地形成有條理和邏輯性的文字表述。如2013年全國新課標2卷41題解題中,根據已提取的信息,學生按題目要求進行整合,不難得出類似以下的表述:太和殿高大雄偉,象征皇權至上;白金漢宮工整威嚴,顯示君主立憲制下的國王享有尊貴地位;唐寧街10號平實素樸,卻是英國行政中樞,體現民主政治風格。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特定的建筑反映一定的政治理念,歷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視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觀的權力結構和有形的政治文化。這樣的表述較好地符合了全國卷高考歷史非選擇題特別是41題的答案要求,大大地提高了答案的層次,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得分。
總之,“制表法”這一解題模式在高中歷史非選擇題解題中的應用,追求的是良好審題習慣、有效信息提取和合理文字表述的統一,將其有效應用于高中歷史非選擇題解題中,對高中歷史教學具有顯著的優化作用。教師應提高對“制表法”解題模式的重視,充分發揮其有效性,從而提升高中歷史非選擇題解題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彭太軍.利用表格法巧解歷史材料評述題[J].中學文科,1999(10):34.
[2]黃衛.審題精準表述規范——略談歷史非選擇題的解題方法[J].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11(Z2):71-74.
作者:林春江 單位: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學
- 上一篇:信息技術高中歷史課堂新樣態研究
- 下一篇:表現性評價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