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高中歷史課堂新樣態研究
時間:2022-02-16 09:42:35
導語:信息技術高中歷史課堂新樣態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其本質就是用信息技術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借助信息技術的多重交互、手機同屏、數據分析、即時反饋等特點,師生能夠有效突破傳統課堂復習瓶頸,實現課堂理念、教學結構和教學行為的再造,催生課堂教學新樣態。二輪復習是高三備考的關鍵階段,承擔構建知識網絡、發展學科思維、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任務。學生歷史學科能力能否培養和提高,二輪復習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二輪復習也存在復習目標不明確、深度教學難以實施、教學效率低下等困境。近年來,交互式電子白板、移動學習終端等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即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能化”[1]。這不僅有效地解決了傳統課堂復習中的難點和痛點,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驅動了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為探索和建構智能化的課堂教學樣態創造了可能。本文以“雅典的民主政治及其人文精神”二輪復習為例,簡述筆者初步建構的“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新樣態”模型(如圖1),以期對構建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樣態提供有意義的參考,助力歷史課堂真正走向“智慧”階段。
一、課前準備階段,做好學情分析和資源創建
要想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教師要認真分析學情,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教學活動。分析學情時,教師可制作微課或鏈接網站選用微課,編制學生自主學習任務單,并推送至學生端,讓學生借助微課內容自學,落實自主學習任務單的要求,同時將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點問題上傳至教師端。教師根據學生微課學習和自主學習任務單的完成與反饋情況,精確掌握第一手的學情資料。這樣,借助信息技術,教師實現評價前移,依據數據分析和學情預判,形成基于學生預學情況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設計。此外,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享,即根據研究主題,以小組合作方式收集和整理史料,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辨析,嘗試運用史料論證觀點,提高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在此基礎上,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創建個人教學資源庫。備課時,教師將從網絡或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中收集到的與課題有關的教學素材,如微課、音頻、視頻和圖片資料提前上傳至“我的資源庫”備用,以便在課堂實施時,便捷地將所需文本、視頻等從資源庫中拖曳出來。
二、課堂實施階段,做好展示、提升和建構
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和相關授課助手操作平臺,筆者對近五年全國卷高考歷史關于這一知識的真題進行當堂檢測,獲取學生答題相關數據,實現教學決策的數據化和評價反饋的即時化。同時,精心遴選視角多元的沖突性史料,引領學生在解決矛盾沖突中實現歷史解釋的主動建構,對典型的學生作品拍照上傳、同屏講解,并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遮幕、聚焦和搶答等功能,提升學生學習的可視性和即時性,提高教學效率。(一)手機同屏:展示學生思維導圖作品。思維導圖可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鮮明地突出歷史事件的主題,加深對課文結構、重要知識及其內在聯系的記憶與理解。為此,筆者課前布置了讓學生手繪本課思維導圖的作業,以檢測學生一輪復習中在梳理知識脈絡、明晰階段特征、構建網絡體系方面的成效。教師檢查學生手繪作業情況,擇取典型作品拍照上傳、同屏講解。(二)數據采集與分析:研習高考真題,加強教學針對性。深度融合的歷史課堂教學樣態,是指融合大數據分析理念,通過采集、分析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的過程性數據,為教師實時調整教學策略提供科學決策,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基于此,筆者將近五年全國高考歷史部分有關“雅典的民主政治及其人文精神”這一知識,按考查知識點進行分組,并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推送。學生完成后點擊提交按鈕上傳答案,教師則利用該系統生成的數據信息及時了解學情,并根據學生用時長短與正確率高低,調整教學重難點,對用時長且正確率低的部分予以特別重視,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即時性。(2014•全國Ⅰ卷)古代雅典法律規定:如果公民試圖自殺,必須事先提出申請并獲批準;未經允許的自殺被視為犯罪行為。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體系已達到完備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價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個人自由受到嚴格限制D.自殺有違崇尚自然法則的理性精神該題主要涉及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意在考查考生調動所學知識分析材料的能力。作答本題時,學生平均用時較長,且錯誤率較高,主要集中于錯選B。教師可以依據相關數據,對此題進行重點分析和講解,尤其要分析錯因。材料信息強調的是未經批準的自殺被視為犯罪,經過批準的自殺則視為合法,所以問題的核心不在于“能不能自殺”,而在于是否經過“批準”。理解了這一點,B選項的“尊重生命價值”就是不成立的,C選項則為題中應有之義。(三)授課助手的多重交互:以沖突性情境建構歷史解釋。歷史解釋是指,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2]。因為占有材料不同,尤其是分析評判的立場、角度差異,歷史解釋具有多元性、個性化的特點,教材只是歷史解釋的樣例。從筆者的觀課實證看,不少教師或囿于自身學科素養不足,或是惰性使然,簡單地將講清講透教材觀點理解為歷史解釋,甚至習慣于“先射箭后畫靶”,圍繞既定結論拼湊史料以做印證。久之,教師淪為教材的闡釋者,學生也視教材為“唯一標準”,似乎歷史就是如此。因此,扭轉學生對歷史解釋概念、內涵的認識誤區,提升教師歷史解釋的課堂設計和建構能力,是值得教師研究的重要課題。筆者選擇“雅典民主政治的多元解讀”和“雅典民主政治與人文精神的內在聯系”兩個話題,以沖突性問題情境引入矛盾沖突,引導并激發學生深度參與、主動探究、自主建構,在矛盾沖突的解決中,實現歷史解釋的主動建構和動態生成。1.雅典民主政治的多元解讀傳統教學環境中的史料實證教學,通常是提前收集幾段史料引導學生解讀,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亦步亦趨,教學問題以及所謂的探究均被導向歸納、印證預設結論,自主學習、質疑批判和探究生成全無蹤影,使得學生復習效率高耗低效,無法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此,筆者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的鏈接功能,將課前準備環節創建的“我的資源庫”相關史料、部分網絡資源與教材資源整合在一起,課前發給學生,讓他們依據學習任務單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首先,在學生紙質預學案中呈現專家視角。材料一 雅典的民主帶有相當強烈的不寬容性。……這種專政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度……它以絕對真理的面目向少數派和少數意見呼嘯著壓過去。——摘編自倪學勇《雅典民主的多元解讀》材料二我們只需把它們與其他古代政體比較一下,便會毫不躊躇地宣稱他們具有無可懷疑的優點。——摘編自19世紀上半期英國希臘史專家格羅特材料三 在當時雅典40多萬人口中,只有4.2萬人享有公民權,據此認定雅典民主僅僅是奴隸主階級的少數人民主,從而給予否定和批判。……民主本是一個逐步擴大的長期緩慢的過程,即使作為民主憲政現行的英國,晚至1831年時也只有土地貴族和商業貴族才擁有選舉權,人數僅占全國人口的4%。……雅典憲政是19世紀以前世界上最為民主的政治制度。——摘編自程漢大《雅典憲政的特點及其局限性》其次,設計學習任務單,讓學生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則材料中評價雅典民主制度的主要觀點及其依據,分析形成觀點分歧的原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相關素材從“我的資源庫”中拖曳出來,借助同屏展示學生典型成果,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即時互動和互批互改。然后,根據學生探究情況,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擦除、圈畫、聚光燈、放大鏡等功能,聚焦學生的注意力,突出史料研習的重難點,引導學生深度解讀史料,增強教學的交互性。這一方面讓課堂教學突破傳統課堂須預設教學流程的限制,大大提升課堂的實效性;另一方面,避免答案提前預設的單一性和固定化[3]。最后,進行歷史解釋的建構。基于前述探究的鋪墊,教師展示材料四、材料五。材料四 幾乎所有寫出幸而傳世作品的雅典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在原則上都是反民主的人。——英國學者保羅.卡特里奇材料五蘇格拉底:伯羅奔尼撒戰爭充分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他對此進行了深刻思索,提出“專家治國”論。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一書中,宣稱民主政治是一種無政府狀態的管理形式,認為統治者必須具有智慧,提出“哲學家王”的思想。亞里士多德:批判民主政治下的無政府狀態,主張由中產階級執政。——摘編自“百度百科”依據以上材料,借助信息技術,學生通過史料研習和問題探究,建構起如下的歷史解釋:古代雅典的民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輪番而治的原始的直接民主,與強調人權、法制的近代西方代議制大相徑庭,缺乏現代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意涵;近代民主只是繼承其某些原則、精神,而非內容;雅典公民只有參與政治的自由而沒有充分的思想和言論自由;人文精神并非當時的主流。2.雅典民主政治與人文精神的內在聯系教師課前布置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組織學生依托網絡資源收集和整理史料,撰寫普羅塔哥拉和蘇格拉底的人物簡介,借助授課助手的交互功能分享成果。同時,點評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和作業質量,整理好“材料六”及課堂探究問題,上傳至“我的資源庫”中備用。材料六 普羅塔哥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古希臘受人尊敬的“智者”,人文主義的先驅。晚年因“不敬神靈”被控,著作《論神》被焚,本人審判前逃離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沉船失事。蘇格拉底:“希臘三賢”之一,崇尚理性,強調道德,被后人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敬雅典神之罪名判處死刑,盡管有逃亡的機會,但仍選擇飲下毒汁而死。結合兩人的思想主張,讓學生分析他們為何被訴相同罪名?他們面對判決時,為何采取不同的行動?據此探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與人文精神的內在聯系。教學這一內容時,教師將“材料六”及課堂探究問題從資源庫中拖曳出來,并把全班學生分為6個探究小組,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依據對相關話題的討論和理解,畫出思維導圖后拍照上傳。同時,邀請學生代表借助教學助手的交互功能分享探究成果,解釋思維導圖,供同伴互學互評和教師點評。分組探究充分考慮學生的參與面和參與度,教師現場點評,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以便課堂反饋更加及時。學生分組探究討論,將自己對“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與人文精神的內在聯系”這一問題的深度歷史解釋轉換為思維導圖呈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相互啟發、合作探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歷史解釋的課堂生成和建構問題。本話題既是本課的重點,亦是難點,不少學生雖然能夠基本準確地表述內在關系的歷史解釋,卻不能準確地將思維過程可視化呈現。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基于學情預設,事先準備的思維導圖,同屏展示學生的課堂思維導圖與點評,建構情境化的、基于問題解決的歷史解釋素養的課堂。
三、課后拓展階段,實現更深層次的學習
結合授課內容和課堂情況,教師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向學生推送鞏固性練習,學生完成后及時提交,得到客觀題的即時反饋。依據學生課堂學習及鞏固性練習的批改反饋,教師要錄制課后輔導性微課或解題微課,分層次、有針對性地推送給不同的學生進行異步學習和個性化輔導。學生在線觀看微課,可學習疑問或在線討論,進行反思評價。此外,為學生配“自助餐”,通過推送和提供相關課件資源、名家論述和閱讀素材等,引導有興趣的學生向更深層次的知識領域探索,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這樣,借助信息技術的有力支持,學生在教師引領、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中獲得知識、能力和素養的發展。欣喜的是,筆者進行的實踐探究帶來了課堂改變:學習資源不再局限于教材文本而呈現更鮮活、更豐富、更適切的特征;課堂的關注點由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教學流程再造基于學生預學及課堂學習狀態而更加注重個性化指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工具、資源和平臺,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交流分享,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總之,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課堂教學呈現出樂學、探究、分享、生成、建構的新結構和新樣態。只要廣大教師加強學習,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定能建構出更多的基于信息技術的課堂樣態,助力歷史課堂真正實現“智慧教學”。
作者:江子磐
- 上一篇:網絡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學探究
- 下一篇:“制表法”在高中歷史非選擇題的應用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