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材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02 10:03:00

導語:初中歷史教材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教材研究論文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對外來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編寫好抗日戰爭的歷史教材,把歷史真實地告訴我們的后代,對于幫助他們總結歷史經驗,記取歷史教訓和激勵他們在新的歷史時期弘揚愛國主義,振奮民族精神,立志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類的和平、進步事業而獻身有著重大的意義。基于這樣的認識,各個版本初中歷史教材的編者們,都在這段歷史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都突出了反映客觀真實歷史和弘揚愛國主義,振奮民族精神的主旨。為了敘述的方便,這里以筆者參與主編并執筆編寫的內地版初中歷史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抗日戰爭部分為例作一介紹和說明。

一、突出抗日戰爭時期愛國主義的時代特征,反映中華民

族團結御侮的歷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愛國主義又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在不同的時期,愛國主義有著不同的內涵。“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深重,亡國慘禍迫在眉睫。這樣,中國各民族、各階層人民共赴國難、團結御侮、救亡圖存,就構成了抗日戰爭時期愛國主義的重要內涵,也成為這一時期愛國主義的重要時代特征。新教材是從以下幾個方面突出這一時代特征的。

第一,新教材充分肯定了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及第二

次國共合作對于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意義。

新教材敘述了西安事變迫使停止“剿共”內戰,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局面開始出現。敘述了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兩黨的談判和發表實際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應當看到,國民黨當時處于執政地位,掌握全國政權,它擁有200萬軍隊,控制著全國的經濟命脈。國民黨由“攘外必先安內”到國共合作抗日這一政策的重大轉變,不能不說對抗日戰爭的全局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充分說明,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人們可以超越黨派政見的不同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基于這樣的認識,新教材這樣寫道:“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對于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實事求是地肯定了國民黨“順應歷史潮流”對于奪取抗戰勝利的作用。

第二,新教材實事求是地肯定了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的抗戰,

歌頌了廣大愛國將士不畏強暴、頑強斗爭、英勇獻身的精神。

“七七”盧溝橋事變后,國民政府確立了抵抗侵略的立場,國民黨軍隊承擔了正面戰場主要的作戰,積極進行了抗日戰爭。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先后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和武漢會戰,戰役規模巨大,戰斗極為慘烈。雖多遭失利,但卻粉碎了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迎來了中國抗戰從戰略防御轉入戰略相持的新階段。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總的方面是消極抗日,但廣大愛國官兵在桂南戰役、南昌會戰、棗宜會戰、三次長沙會戰中,抗擊了日軍的侵犯,消耗了日軍的兵力,對敵后戰場的堅持和發展客觀上起了配合作用。據統計,在抗戰中為國捐軀的國民黨將級軍官達60多人。他們為中華民族建立的功勛將為子孫后代所銘記。新教材如實地反映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正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大作用。

新教材翔實生動地敘述了盧溝橋保衛戰和幾次大會戰的情形。如敘述盧溝橋保衛戰時,教材寫道:“中國駐軍奮起抵抗,與日軍在橋頭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他們以手榴彈、大刀等劣勢武器,多次打退日軍大炮、坦克的進攻。一夜之間,盧溝橋三失三得。”又如對淞滬會戰,教材是這樣敘述的:“為保衛南京、上海,國民政府陸續調集了70萬軍隊參戰,由兼任戰區總司令,指揮淞滬會戰。中國軍隊在這里同侵略軍展開了一場空前激烈的大血戰,多次打退日軍的進攻。日本出動陸海空軍瘋狂反撲。敵我反復沖殺,陣地犬牙交錯,雙方近戰肉搏,傷亡都極為慘重。在保衛寶山縣城的戰斗中,500名中國官兵與日寇展開激烈巷戰,全部壯烈犧牲。10月下旬,日軍進攻上海市區。謝晉元副團長率八百官兵堅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他們孤軍同敵人激戰4晝夜,掩護了主力部隊的撤退。”教材還指出,這次會戰“粉碎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夢想,表現了中華民族敢于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從而對這次會戰的意義以實事求是的評價。

第三,新教材如實反映了中華各民族人民積極參與的全民族

共同進行的這一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反映了包括海外華僑在內

的各族人民對抗日戰爭的貢獻。

我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擁有50多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各民族共同的優良傳統,它深深地融合在我國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識、民族性格和民族氣概中。在日本大舉侵略中國,并企圖滅亡中國的情形下,各族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以自己血肉之軀共同筑起中華民族的偉大長城,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了源于愛國主義的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為此,新教材彌補了過去教材的不足,用專目寫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各族人民、內蒙地區蒙漢人民、海南黎族、苗族人民、冀中回族人民、南寧壯族人民的抗日斗爭。這樣寫,既突出了中華民族全民族共同御侮、共赴國難的愛國主義時代特征,又有利于增強民族團結。教材還專門敘述了海外各族華僑,為抗日戰爭作出的重大貢獻。

第四,新教材敘述了日益高漲的全國抗日救亡運動,表現了

各階層人民高度的愛國熱情,反映了各階層人民在抗日御侮的愛

國主義旗幟下的大團結。

新教材還從各界、各階層人民掀起的抗日救亡運動去反映中國人民團結御侮的全局。北京學生為反對華北自治,掀起了“一二·九”愛國運動;沈鈞儒等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領導人為實現全國團結一致、共同御侮的局面聯名發展呼吁文章,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為實現聯共抗日的主張而置個人生死榮辱于不顧,發動了西安事變。新教材對這些愛國運動(活動)的敘述,其目的在于表現各界、各階層人民的愛國熱情,表現各界、各階層人民為實現共同御侮所進行的種種努力。

新教材還介紹了“九·一八”及“一·二八”事變以后各界人民紛紛建立救亡團體,開展抗日募捐,努力生產抗戰物資,男女老幼奮力支前的感人事跡。盧溝橋保衛戰中,連七八歲的小孩也端著水盆讓前線士兵磨刀;全國抗戰爆發后,愛國實業家盧作孚經營的民生輪船公司職工冒著日機的狂轟濫炸搶運入川物資,有116名職工獻出了生命。

抗日文化活動是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許多文藝工作者和新聞工作者深入前線,以飽滿的愛國熱情寫出了許多歌頌抗日、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的優秀作品。對此,新教材也有敘述。

第五,新教材敘述了世界人民對中國抗戰的同情和支援,反

映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性貢獻,突出了

抗日戰爭時期的愛國主義是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相結合,與國際主義

相結合的時代特征。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抗日斗爭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援。教材在“世界人民對中國抗戰的支援”一目中,著重介紹了蘇聯不僅從道義上聲援中國人民抗戰,還從軍事上、經濟上幫助中國的具體史實以及白求恩、柯棣華、史沫特萊、斯特朗、斯諾等國際友人對中國抗戰的貢獻。新教材修改時還準備反映不少日本反戰人士同情和支持中國抗戰,甚至英勇獻身的史實。

中國人民從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既反對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也反對日本和其他法西斯國家對其他國家的侵略,并積極支援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新教材反映了抗戰時期中國派出遠征軍入緬作戰,為支援整個緬甸盟軍戰場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史實。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而言,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東方主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的2/3以上。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51個師團的陸軍中的35個師團都在中國。中國的抗日戰爭既牽制了日本從中國戰場抽出兵力對付太平洋、印度洋戰場的美軍,也牽制了日本北進蘇聯,使蘇聯避免了兩線作戰。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有2100萬同胞犧牲,占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死亡人數的42%,財產損失和物資消耗1000億美元以上。據此,新教材指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樣,新教材便突出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愛國主義是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相結合,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時代特征。

二、充分反映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揭示兵民是勝

利之本的真理

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的覺醒與奮起,各界各階層人民團結御侮局面的形成,是同中國共產黨的作用分不開的。中國共產黨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組織者和鼓舞者,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新教材根據客觀歷史,從以下兩方面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國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結束了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的根本原因。

首先,新教材說明,中國共產黨最早提出了抗戰主張,并為

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國共兩黨合作,推動全民族抗戰進

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新教材指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不久,中國共產黨便首先提出了“武裝群眾,進行革命的民族戰爭,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主張,中共中央派楊靖宇等去東北建立抗日武裝,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這同的“不抵抗”政策形成鮮明對比。紅軍長征途中,中共中央在發表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中,明確提出各黨派、各界同胞和各軍隊之間,不論過去和現在有何利害沖突和政見分歧,都應當停止內戰,集中一切國力,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而奮斗。同時表達了只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革命根據地,實行對日作戰,中國共產黨愿意與國民黨“親密攜手,共同救國”的愿望。在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共同要求的形勢下,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不失時機地制定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給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指明了方向。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確立后,中共為改變國共兩黨對立的關系,改變的對外妥協政策,促進國共合作的實現,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新教材介紹了中共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所作的努力,指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成為由國內革命戰爭走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轉折點,標志著“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局面開始出現”。接著新教材敘述了國共兩黨合作初步形成后,中共又多次同國民黨談判。盧溝橋事變后,中共又發出通電,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筑起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號召“為保衛祖國領土流最后一滴血”。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表現出了極大的誠意。由于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和推動,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實現。新教材用鐵的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者,是凝聚人民抗日力量的組織者,是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政治力量。

新教材說明,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放手發動人民群眾參加抗日

戰爭,實行全民族抗戰的全面抗戰路線是弱國打敗強國、奪取抗

戰勝利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戰場是抗日戰爭相持階

段的主要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是向日本侵略者全面進攻的主要力量。

新教材敘述了根據中共洛川會議制定的全面抗戰路線,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在華北、華中和華南的廣大地區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情況。在抗戰初期,敵后游擊戰爭抗擊著大量的日軍,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正面戰場作戰。八路軍平型關伏擊戰的勝利、襲擊陽明堡飛機場的勝利以及其它許多襲擊日寇戰斗的勝利,都是對國民黨正面戰場作戰的有力配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隨著日本對華策略的改變,日本把在國民黨戰場上的兵力迅速轉移到解放區戰場,集中主要兵力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僅1941年和1942年日軍對根據地的“掃蕩”就出動兵力800多萬,其中出動1000人以上的170次,1萬人以上的30次。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地軍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新教材著重介紹了使“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的黃土嶺戰斗,殲敵4萬多人、充分顯示了人民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重大作用的百團大戰,反“掃蕩”斗爭中涌現的“狼牙山五壯士”和犧牲的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以及東北抗日聯軍艱苦卓絕的斗爭。新教材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軍隊,抗擊了侵華日軍的64%和偽軍的95%,對敵作戰12萬多次,傷亡60多萬指戰員,殲滅日偽軍170多萬人,成為奪取抗戰勝利決定性力量,戰略相持階段到來后,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在對日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主力部隊發展到120多萬,民兵發展到260多萬。這種發展,是人民力量的發展,它既是抗日斗爭的需要,也是抗日斗爭的結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戰爭充分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抗日的積極性,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廣大群眾創造了許多獨特的戰斗方法,顯示了無窮無盡的威力,這正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三、強化國恥教育,認清國恥根源,喚起學生的民族自尊

自強意識

所謂“國恥”,是指國家蒙受的恥辱。在近代,多指國家遭受外國侵略而蒙受的恥辱,如割地、賠款、喪失主權、任人宰割;也指賣國賊不顧國格、人格,仰人鼻息,分裂祖國,出賣國家主權而使國家蒙受的恥辱。編者認為,國恥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既要講祖國悠久的歷史文明,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還要講近代中國遭受外國列強侵略、人民受欺凌被宰割的血淚斑斑的歷史,以增強憂患意識和知恥而后勇的自強意識。由于19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使中國蒙受了奇恥大辱,真實地反映這段歷史,既是對日本某些人否認侵華罪行,蓄意褻瀆歷史的言論的澄清,更是為了讓學生記取歷史教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教材編者是從這樣兩方面強化國恥教育的。

首先,新教材以較大篇幅充分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

略和犯下的滔天罪行。

一是揭露日本自“九·一八”事變以來,連續發動對中國的軍事進攻,制造了一事列事變,掠奪中國的領土和主權。二是揭露日本對淪陷區實行法西斯統治:政治上推行“以華治華”政策,經濟上對中國的資源和勞動力進行野蠻的大掠奪,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三是揭露日本對抗日根據地的大“掃蕩”。教材指出:“僅晉綏、晉察冀、蘇皖等8個抗日根據地,被日寇殺害的中國人就達300多萬人,被燒毀的房屋達1700多萬間。”四是揭露日本制造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和用中國活人作細菌試驗的罪行。南京大屠殺是舉世罕見的暴行,也是日本某些人一直妄圖抵賴否認的,對此,新教材用專目詳細地敘述了這場持續三個月、殺害中國軍民30多萬的大屠殺事件,還給學生補充了一段日本兵以殺人取樂、兩位日本軍人開展“殺人比賽”的閱讀材料,并在思考題中要學生思考:日本某些人說南京大屠殺是“捏造”的言論說明了什么?我們應抱什么態度?以便讓我們的后代永遠銘記這血淚的歷史,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新教材還敘述了日本制造的潘家峪慘案和其他屠殺事件,揭露了日本在東北建立細菌研制基地,用活著的中國成人、兒童進行細菌試驗,解剖活人作標本的法西斯暴行。

新教材還充分揭露等一小撮民族敗類的漢奸、賣國賊

嘴臉,有力地鞭撻他們背叛祖國、分裂祖國的罪行。

新教材以專目敘述了喪失國格、人格的投降言論和叛國行動,反映了全國人民對的憤怒聲討和譴責。新教材意在說明:任何分裂祖國、背叛祖國的言論和行動不得人心,已經融入我們民族的性格和氣概之中的愛國主義,是評判人們忠奸善惡的基本價值尺度。

新教材不僅重視要學生牢記國恥,而且還引導學生進一步思

考國恥的原因,總結出落后就要挨打,強國才能御敵的歷史經驗。

新教材在“九·一八”事變一課后“閱讀與思考”中,給學生留下這樣一段閱讀材料:“九·一八”事變前,日本本土相當于中國的1/3,人口相當中國的1/7,但卻擁有較為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那時,日本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了38.2%,年產鋼229.2萬噸;軍隊數量雖少于中國,但武器裝備卻占絕對優勢。而中國經濟十分落后,小農經濟占國民經濟的90%以上,工業經濟不到10%,鋼年產量僅1.5噸,軍隊裝備落后,缺乏訓練。加上推行反共內戰政策,政治腐敗,把國家搞得四分五裂。”接著給學生提出了這樣的思考題:“日本這樣的小國為什么敢于欺負中國這樣的大國?‘九·一八’事變留給我們的歷史教訓是什么?”以讓學生認識,那時中國國窮民弱,是日本敢于欺負中國、在中國橫行霸道的重要原因。“九·一八”事變證明:落后就會挨打,富國強民才能御敵。只有不斷發展國家的經濟,努力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才能使我們的國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從而喚起學生民族自尊、自強意識,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進而為祖國的統一、富強和民族的興旺發達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