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與歷史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02 11:05:00
導語:社會教育與歷史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社會美教育,一是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四是挖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應充分運用現代化視聽手段,調動學生發現美、探索美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確立為人類理想社會奮斗終生的觀念,從而實現社會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
歷史是人類生活和斗爭的記錄。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教科書。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的原則,既是從學科特點出發,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也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客觀要求。
人的社會活動領域無限廣闊,社會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到處充滿著可供審美的對象。美,從形態上看,通常可以分為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三大類型。本文著重就歷史教學與社會美的教育問題,談點看法。
社會美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美,經常表現為各種積極肯定的生活現象。馬克思說過:“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美不僅根源于實踐,而且本身就是實踐的最直接的表現。歷史學科的社會美往往是以歷史人物為中心,并且通過歷史人物的言行舉止所顯示出來的美。歷史教學中的社會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結合在一起,表現為美德教育。古往今來的風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璀燦思想和精神風貌,是我們進行社會美教育的極好教材。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歷史教科書中所包含的社會美教育的內容,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體美和心靈美,而起決定作用的則是心靈美。愛國,這是心靈美的最重要的表現,也是社會美教育最基本的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千百年來,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和國家的繁榮、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繼,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氣歌。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收復臺灣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的民族氣節是何等的忠貞;從與艦共存亡的鄧世昌、以身殉國的丁汝昌,到甘愿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為天下人謀永福”而獻身的林覺民,他們的愛國義舉是何等的豪壯;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拒絕為侵略者和漢奸演出,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在獄中懷著滿腔熱血寫下的《可愛的中國》,成為后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
這些愛國者和革命者,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和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但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種不畏強暴、不甘屈服、百折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才沒有在歷次面臨的嚴重危機中亡國;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前仆后繼、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才有了我們的今天;也正是這種愛國主義情感,成為我們今天實現騰飛,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的精神支柱。
同樣,在世界史上,無數英雄人物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而奮斗不息。從被法國人民譽為“奧爾良姑娘”的抗英英雄貞德,到出生入死,幫助黑人奴隸獲得自由的塔布曼,從美國的開國元勛華盛頓、杰佛遜及其所起草的《獨立宣言》,到印度國大黨領袖甘地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黨人制定的《國民公約》,無不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都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其表現可以是驚天動地的壯舉,也可以是默默無聞的奉獻。在今天和平建設環境中,作為一名中學生就是要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維護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四個現代化貢獻聰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會美的重要表現。人的美和理想是緊密相聯的。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或者說是對未來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鑄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會性、階級性的。……一個人的理想,是為多數人的利益,為社會的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也就是說,合乎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就是偉大的理想。”
青少年時期正是世界觀形成時期。對青少年進行革命人生觀教育,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起遠大的革命理想,特別重要。毋庸置疑,歷史教學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都擔負著這一任務。
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無數史實雄辯地說明,古往今來,一切有作為的人都是具有遠大理想的人。馬克思在中學畢業論文《青年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我們選擇職業時所應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在青年時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己任。在學生時代就決心“為中華的崛起”而學習。大發明家愛迪生說過:“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并以此為人類造福。”他們理想的共同點都是為民族、為人類謀幸福,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共產主義理想是人類最崇高最偉大的理想。為了實現這一理想,無數先烈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他們的光輝業績,永遠載入史冊,激勵后人。
利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理想教育的內容,對青少年進行理想教育,要幫助他們克服兩種傾向,一種是片面強調自我,另一種是胸無大志,缺乏遠大的理想。要教育他們處理好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貢獻與索取的關系。歷史教學要通過大量的史實,引導學生從優秀歷史人物身上吸取營養,從小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人總是受社會制約的。因此,個人的理想、抱負是以國家、社會的需要為基礎的,個人只有為社會、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才能得到社會和國家的承認,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自我價值才能得以實現。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調整人們之間行為的規范和準則。康德說:“美是道德的象征。”俄國著名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說:“美和道德是親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關。
中學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養的傳統,歷來強調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優秀的思想成果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的。儒家歷來重視修身養性,孔子主張“溫、良、恭、儉、讓”,“克己”;孟子強調“善養浩然之氣”;諸葛亮重視“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劉備則主張“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等。他們莫不認為注重道德修養是做人之本。中國古代有許多清官,廉潔奉公、憂國憂民,受到歷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書于謙兩袖清風,為官清廉;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岳飛強調“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現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平凡小事,如贍養父母、尊師敬友、樂于助人、大公無私等等,一旦表現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來,就極為感人。正是雷鋒、朱伯儒、孔繁森等這樣平凡而偉大的人物,他們的行為所表現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匯成了時代的新風尚。
從歷史的角度審視,我們可知,社會主義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進步、最高尚、最美好的道德。社會主義道德提倡的集體主義,它與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三綱五常”、“忠孝節義”,與資本主義的道德規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我國,集體主義的原則要求是: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集體利益。歷史教科書中道德教育內容的深入挖掘,必定有利于青少年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以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做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
四、挖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
神
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一般認為,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要尊重規律,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實際上,社會科學領域也同樣如此。
古今中外,無數思想家、科學家追求真理,獻身科學,促進了人類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歷來受到人們的尊敬,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歷史教學中努力挖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從而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熱愛科學、刻苦求知的敬業精神。馬克思將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人類的解放事業,他從研究商品入手,解剖資本主義社會,寫下了《資本論》這部巨著,為無產階級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司馬遷踏遍祖國各地,歷盡艱辛,雖受腐刑之辱卻矢志不渝,寫成了史學巨著《史記》;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嘔心瀝血27年,三易其稿,寫成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古羅馬科學家普林尼為了實地考察維蘇威火山而獻出了生命;近代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考察,創立了科學進化論;居里及其夫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依靠簡陋的實驗設備,經過長期的辛勤勞動,終于發現了鐳,開辟了科學世界的新領域。許許多多的史實告訴我們,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只有像他們那樣一絲不茍、孜孜以求,乃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才能有所建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今世界,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科學,需要人才,青少年一代,從小就應該立志獻身科學,獻身祖國的四個現代化。
第二,敢于堅持真理、捍衛真理的無畏精神。堅持真理、捍衛真理,需要勇氣,有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歷史上許多思想家、科學家為了堅持真理而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對劊子手的屠刀英勇就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思想家和科學家布魯諾堅守“日心說”,雖被宗教裁判所監禁7年而毫不動搖,最后被教會處以火刑,臨刑前他在火堆上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來的世紀會知道我的價值。”這是何等剛烈!在探求科學奧秘、尋找真理的道路上,需要這種大無畏的精神。
社會生活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社會美的表現形式也是多方面的。歷史教科書中所包含的社會美教育的內容也不限于以上幾方面。深入挖掘內容,進行社會美教育,是歷史教學的長期任務。
實施歷史教學中的社會美教育,在方法上除了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程序、優化教學過程外,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應著重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圖片、幻燈、音響等現代化視聽手段。歷史的特點是它的過去性、具體性和多樣性。這些特點決定了現代化視聽手段的運用在歷史教學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充分挖掘、利用教科書中社會美的因素,并借助于歷史圖片、幻燈、錄音等形象化的載體,再現歷史場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如講述紅軍長征時,播放一曲《過雪山草地》,激發學生對紅軍長征艱難歷程的聯想和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也可編制簡易幻燈片,再現某一歷史畫面,“化虛為實”、“化遠為近”,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是引導學生從具體史實中認識歷史規律,以實施社會美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社會歷史的發展也是如此。古人強調“以史為鏡”、“讀史明智”,就是指認識和駕馭歷史規律,指導社會實踐。歷史教學,不僅要傳授具體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歷史知識中去認識規律,深層次地理解歷史現象的本質,預測未來,指導現實。如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其基本動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決定的。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以及美國兩次資產階級革命,究其終極原因,是這些國家當時的經濟生活內部的矛盾沖突。其共同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學生懂得這一規律,對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歷史必然性,對資本主義制度最終代替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樣,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日益成為新的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必然被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社會美教育歸根到底是為了提高人本身的素質。歷史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對諸多史實的歸納,認識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并在今后的實踐中自覺地遵循和利用歷史規律改造世界,創造未來,從而實現社會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 上一篇:學生歷史課堂閱讀能力論文
- 下一篇:思想史復習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