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教學意識論文

時間:2022-08-02 11:31:00

導語:世界史教學意識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世界史教學意識論文

世界近代現代史(以下稱世界史)的整體觀,決定了教學要以世界為全局,將具體歷史納入世界范圍之中予以考察,論其演進,這就是本文所指的全局意識。新編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課本(人教版,以下稱新課本)有敘述簡明、分析加強、知識面寬的優點,而支撐這些優點的是該書的全局意識。

全局意識也應體現在教法的改進上。以往世界史教學存在的最大缺陷是缺少系統的歷史論證。常被使用的歷史知識結構教學法,也多落于對具體歷史知識“表解圖式”的俗套,難以發掘歷史的內在聯系。本文論述的歷史環境分析法和基本的歷史聯系分析法,既是針對上述弊端而言,也是讓教學體現世界整體觀的一種思路。以下分別就新課本內容結構和改進教學方法,以及中外歷史聯系,依次談四點見解。

新課本的開篇章是“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敘述的是歐洲中世紀后期的歷史變化,意在回答資本主義是怎樣以其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出現在“歷史的地平線上”。內容安排以經濟為“主線”,同時敘述了這一時期西歐社會各方面的變化,如介紹西歐宗教改革和尼德蘭革命,用這些沒有引用過的歷史材料,論證歷史的合力作用,揭示“導致現代社會形成的內在機制”,體現歷史的全局變化。

歷史全局意識不僅要說明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還要說明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舊課本在歷史材料選用上,存在“片斷性”,加上理論定性有失實之處,完整地說明世界受到局限。新課本對大部分歷史過程的敘述較簡略,騰出篇幅,增加了大量的歷史新材料,使許多重要的歷史環節得到補充,擴大了容量;有關內容定性,吸收了學術界的新認識,以容納生產力發展為標準,解釋了世界的競爭與共處,有助于說明世界歷史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拓寬了教學思路。

新課本的全局意識,還從加大現代史論述力度上體現出來,特別是二戰后的當代史內容大有增加,由原來的4課時增加到11課時,對當今世界的一些基本問題,對一些重大的歷史變故,都作了較全面的評述,不僅增添了信息量,而且給人以科學的認識。這對把握當今世界運動的走向極其有益。課本的新變化,呼喚著教學上的創新。

全局意識是高中世界史教學的思維“支架”,將之托起的是對世界歷史環境的分析。世界歷史趨同存異,無不與歷史環境變遷息息相關。那些曾占據世界顯著位置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歷史環境所促成,所造就。教學之長就在于運用歷史環境分析法而得其要。所謂歷史環境,就是歷史存在所需要的社會條件,以及推動其發展的社會需求。在世界史教學中運用歷史環境分析法有兩個關鍵“切入口”。

(一)追溯歷史環境變遷的源頭,探討重大歷史事件的作用

二戰以后,西方發達國家對經濟進行國家干預,實行某些社會改革,迎來了新的科技革命,使它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經濟得到很快發展,社會矛盾相對緩和,被稱為二戰后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從歷史環境變遷的源頭觀察,30年生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從一種體制向另一種體制的過渡”(注:《試論30年代經濟危機對世界整體進程的影響》,《世界歷史》1997年第1期。)。這就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它的最具代表意義的事件是“羅斯福新政”。羅斯福當政期間,放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實行“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整政策”。新的政策“不獨挽救了美國瀕于崩潰的資本主義制度,還給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進行‘新政’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注:《富蘭克林·D·羅斯福時代(1929-1945)》,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新政”還給國際經濟帶來了重大調整,國際經濟合作機構在二戰前后的一系列國際會議上建立起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明顯加強。這些變化適應了時代的要求,反映了世界歷史環境變遷的軌跡,構成了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50-70年代,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

資本主義制度發展史上的改革,沒有一例可以說明它能消除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讓人們看到它否定自身剝削性“蛻變”的現實。由俄國十月革命開辟的社會主義道路,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而產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代表了人類社會的光明前景。蘇聯東歐劇變,只能說明實行蘇聯社會主義舊模式的失敗,并不能否定社會主義是人類歷史必由之路的道理。因此,對當今世界歷史環境特征的最好概括,應是“我們正處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激烈競爭和共處的時代”(注:《當今世界50年的多樣性統一進程》,《世界歷史》1995年第3期。)。新課本用專門章節評述東歐各國和蘇聯的變化,以及兩極格局的崩潰,為教學把握歷史環境,認識當今世界政治多元化的歷史趨勢提供了分析的可能。

(二)從歷史環境變遷中,探討重大歷史現象的多向性

歷史現象的多向性,深深打上歷史環境變遷的烙印。新課本的豐富內容,使這一教學思路可以充分展開。16世紀,英國的亨利八世以議會為后盾,借宗教改革,提高王權,使宗教改革成為英國歷史上的“政治遺產”。17世紀斯圖亞特王朝時代,這份“遺產”發生了變異,查理一世站到議會的對立面,對清教徒運動處置不當,造成政治危機,導致內戰的爆發,促成英國封建專制王權的崩潰,揭開了英國歷史的新篇章。歷史情況不同,極其相似的歷史事件的內容和結果就大不相同。

工業革命之后,工業文明帶來了時代的新變化,歷史環境中的變革因素空前活躍,世界交往更具有“變革社會形態和社會結構的功能”。(注:《“交往”與歷史轉折》,《新華文摘》1996年第7期。)。西方殖民擴張,是近代世界交往的一個重要方面,到19世紀末,殖民主義具有明顯的“雙重使命”特征。早在1853年,馬克思以印度為例,對“雙重性”作了深刻的論述(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教學要緊扣歷史環境的變遷,將殖民體系的形成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會運動密切地結合起來,指出殖民主義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工具”,動搖了東方各國“傳統社會”的根基。

二戰中結成的反法西斯聯盟,深刻影響戰后歷史環境,冷戰對局,也沒有改變和平與發展的世界潮流。50多年來,國際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隨著殖民體系的崩潰,100多個新興的獨立國家誕生,第三世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在兩極格局解體前后,出現了地區一體化集團,形成世界多極化的走向。像歐洲共同體在冷戰中建立,在冷戰結束之后加快發展,令世人矚目。當前以經濟發展為主導,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機遇。另外,近20年來,世界各國經濟力量的消長有新的改變。70年代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資本主義貨幣體系崩潰了,80年代日本和一些西歐國家經濟增長創“奇跡”的時代結束了;而與此同時,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日益增強,特別是中國經濟騰飛,都表明在世界經濟逐步走向一體化的進程中,競爭的激烈性,經濟制度模式的多元化。凡此種種,無不需要多視角地觀察歷史環境的變遷,將解釋寓于其中,分析歷史現象的多向性。

列寧在《論國家》中指出,用科學眼光觀察問題,“最可靠、最必需、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系”(注:《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在世界史教學中,運用基本的歷史聯系分析法的出發點與歸宿是貫注其間的全局意識,它落實于教學,根據不同的深度和廣度,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歷史事物在運動中的內部聯系;一類是歷史事物間在運動中的相互聯系,此類又分“橫向”和“縱向”兩種,舉例說明如下。

主題明了,發掘內在。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具普遍意義的偉大事件。19世紀的世界,是在法國大革命的旗幟下度過的。法國大革命的主題是什么,內在精神體現在哪里,這正是歷史聯系所要貫串下來的要旨。

新課本對法國大革命及其延伸的敘述,緊緊扣住摧毀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這一主題。它與舊課本比較,替換了一些新的歷史材料,篇幅大有壓縮,論述卻有加強。教學也應緊扣主題,以清晰的歷史聯系,呈現法國改造的歷史畫卷。

法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產生和發展,一開始就以激烈的方式,沖擊法國及歐洲,由啟蒙思想的流行,到各種政治模式的試驗,有急進,有倒退,給歷史留下艱難曲折的記錄。君主立憲、共和與帝制交替表演,為世界歷史所僅有,直到19世紀70年代,法國才克服封建復辟的危險,進入平穩的歷史發展時期。深究法國的政治斗爭與反復變化的原因,可以清楚看到,民眾的廣泛發動和法蘭西民族的愛國精神,同法國缺乏堅強的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加之法國封建勢力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以及封建歐洲的背景,構成了法國政體演變的長期性、曲折性和斗爭的激烈性。從世界近代歷史演進的廣闊范圍來看待法國政治變遷的豐富內涵,不難發現它的普遍意義。

橫向比較,深化啟發。新課本對工業革命的敘述,由英國開始,兼顧法、美、德、俄、日,許多評述都是舊課本未涉及的,有相當的理論深度。此一敘述格局,為比較諸國工業革命的異同提供了依據。教學要通過橫向歷史聯系,獲得歷史啟發。英國為什么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美國和德國何以后來居上,法國進展卻相對緩慢,俄國始終滯后,日本怎樣急起直追,從中看到各個國家經濟發展道路的基本走向和經濟模式的大體框架,這都是教學應當深化的問題。

歷史比較,是體現歷史全局意識的重要途徑,上述五國工業革命的比較,是橫向歷史聯系的一個重要視角,給世界史教學大大地拓寬了思路。比如,與西方列國比較,日本的工業革命啟動在前,原始資本積累的主要來源在后。在甲午戰爭為起點的以后10年間,日本經濟獲得迅猛發展,工業起飛的資本來源是戰爭賠款。甲午戰爭,日本從中國得到的戰爭賠款,是當年日本財政收入的8倍。“那筆錢除了少量地用于傷亡官兵的撫恤金外,全部用于工業建設。毫無疑問,它對日本工業化是決定性的。”(注:《日本原始積累的來源》,《光明日報》1997年3月1日。)

縱向關聯,體察潮流。新課本對國際關系的敘述,作了較大的補充,維也納體系、凡爾賽體系、雅爾塔體系躍然紙上,構成國際關系史的骨架。這三大“體系”可以在教學中作多種關聯性的“裁剪”,對歷史潮流作多側面的觀察,形成生動的歷史聯系。比如,民族覺醒就是其中的重要一脈。

18世紀以前,歐洲“有國家而沒有民族”(注:《拿破侖時代》,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當時歐洲的封建君主們任意肢解有統一民族關系的國家。法國大革命后,民族覺醒推及全歐洲。拿破侖敗亡后建立起來的維也納體系,雖然逆潮流而動,為維持歐洲封建秩序,不惜踐踏民族利益,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認了民族利益的存在,開創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的先河。以后維也納體系的瓦解,無不與歐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相關。一戰結束后,劃分歐洲政治地圖時,比較重視民族自決,波蘭復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帝國、俄羅斯帝國垮臺,一批民族國家出現在歐洲地圖上,凡爾賽體系適應了這一民族解放的趨勢,是歐洲得以維持20年和平的一個重要因素。二戰中,在反法西斯大旗下,民族解放運動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勃興起來;二戰后,民族解放運動形成了洶涌澎湃的世界潮流,給雅爾塔體系以深刻影響。聯合國的成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如今聯合國的成員國,大多是第三世界國家。這些國家幾乎都是殖民主義時代的被壓迫民族,在聯合國中舉足輕重。這樣的教學梳理,飽含著歷史的全局意識。

中國人讀世界史,必須要聯系中國歷史的變故與世界史的關系。近年來,根據中國改革開放的國策,不少學者提出:“不但要從中國去觀察世界,也應該從世界的角度來透視中國。”(注:《從世界的角度透視中國》,《新華文摘》1997年第5期。)新課本的內容結構,也有利于加大中外聯系教學的力度。筆者僅針對過去教學中的疏漏,舉出三例,以呈管見。

(一)地理大發現為歐洲和世界歷史的轉折點,新課本對世界歷史的敘述也由此開始。中國的四大發明,成為歐洲歷史跨入近代的推動力,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的歷史地位和東西方的聯系。17世紀,歐洲歷史發生了空前的變化,中國正值明清之際,社會動蕩、經濟繁榮,帶來思想領域的活躍,恰是在這100年里,中外交流卻在歷史教學中受到冷漠。事實上隨著海上交通大開,西方傳教士紛紛東來,他們在中國傳播歐洲自然科學,特別是天文地理知識,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比之玄奘求經西竺,蓋不多讓”(注:《走向世界》,中華書局1985年版。)。中國的學術也通過西方傳教士的介紹,給歐洲正在興起的啟蒙思想以影響。伏爾泰在他的《風俗論》中寫到:“歐洲的王室與商人,僅知在東方尋找財富,而哲學家則于此發現一新的道德的與物質的世界。”他大聲疾呼,歐洲人對于中國“應該贊美,慚愧,尤其是應該模仿”(注:《走向世界》,中華書局1985年版。)。當時,歐洲歷史已開始影響世界,教學對此應該有所反映。

(二)新課本新增了19世紀中后期工業革命在世界擴展的內容,回觀中國的洋務運動,可以肯定地說,中國謀求工業化的起步并不算遲緩(注:《現代化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按當時世界工業狀況而論,洋務派興辦的近代工業已達到較高水平。上海江南制造總局的設備與英國的同類工廠相當(注:《洋務運動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漢陽鐵廠是“遠東第一流的鋼鐵聯合企業”(注:《洋務運動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輪船招商局在與洋行輪船公司的競爭中發展起來,與“怡和、太古兩大英商輪船公司鼎足而立”(注:《洋務運動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但是,中國的近代工業一波三折,步履艱難,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德國、意大利、俄國都背負著阻礙國家發展的歷史包袱,卻在工業革命中強盛起來。特別是后起的日本,追求工業化,成績裴然,一躍而成為亞洲強國。比較之中,就會給教學拓寬思路,提出辟理入深的問題。

(三)“民主”與“科學”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兩大旗幟,以往的教學集中闡明的是二者的針對性,極少從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的信念中提出問題來。而這一信念扎根于對世界近代歷史進程的認識。陳獨秀為《新青年》寫的《本志罪案之答辯書》中對其信念作了說明:“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下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

陳獨秀等發動新文化運動依憑世界發展大勢,針對中國的實際,只有從這兩個角度入手,才能將新文化運動的源起、發展、本質剖析清楚。后來新文化運動提升到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新階段,更是與世界大局變化密切相關。

加大“知識深度”,是新課本的特點,正是高中歷史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本文以“全局意識”立論,談課本結構、談教學方法、談中外歷史聯系,探討分析問題的角度,以應其“深”。高中歷史教學內容多、授時少,矛盾突出,克服的辦法不是任意刪減。或者照本宣科,而是以精當分析,打開消化內容的思路。教科書上的記載,諸多要留給閱讀,教學的責任是如何理解駕馭,引導使用歷史材料,證實所要說明的道理,這也即是歷史教學在一般意義上所要達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