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情感教學論文

時間:2022-02-25 11:02:00

導語:初中歷史情感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情感教學論文

一、什么是情感教學

情感是決定教學效果的三大教學變量之一。心理學指出情感是指人受感官事物作用后對這種作用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筆者認為情感教學就是通過模擬人情感產生到認識的整個過程中,通過師生之間的友情互動。通過這個過程,由情入學,以學至教。所以說,單單的教與學與單單的情感培養都是不符合這一過程的,情感教學它應該是互動的,在培養情感的過程中融入教學知識,同時又在教學知識的融合中讓學生得到認可。

二、情感教學的運用及策略

1.以情施教,做到師生情感交融

以情施教是情感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因為情感可以傳遞信號,具有感染功能。要達到這點,教師首先要會用表情表現情感,感染學生。當教師帶著微笑,懷著喜悅的心情走進教室時,學生會倍感親切、溫暖,課堂上老師的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振奮的情緒狀態,就能更好地感染學生,教師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會使學生在課堂上產生愉悅的情感,所以老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情緒應是快樂的,充滿激情的,這樣才有可能營造一種輕松的情緒氣氛,讓學生在快樂——興趣的狀態下參與學習活動,吸納新信息。反之,學生會感到情緒壓抑,氣氛緊張,造成學生心理封鎖,阻礙新信息的輸入。教師只有以情施教,才能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和“生成”學習歷史

2.由景入情

所謂的“由景入情”是指在歷史教學中,充分調動歷史場面的特殊性來達到提及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通過掀起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深刻剖析特定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可以喚起學生相應情感;通過生動形象、風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語,可以扣擊學生心弦,產生情感共鳴。如初中歷史中,講祖國“四大發明”,如數家珍,滿懷自豪之情;講“南京大屠殺”,義憤填膺、聲淚俱下。總之,“一個好的歷史教師不僅繪聲繪色地再現歷史,使學生仿佛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歷其事,而且語言神態帶感情,使學生每每激憤、扼腕沖發,壯烈處可歌可泣,深沉處再思再嘆,歡悅處撫掌稱快”。那么,當學生在這個特定的歷史場景中產生了共鳴,以共鳴為基調造就相互融合理解。這樣師生在課堂上就好比一對搭,“師提供場景,生觸景生情”。這就是我們情感教學所需要達到的一個初級目的。

3.以景生史

歷史教學中往往出現一些地點。比如赤壁之戰、比如山頂洞人。這些特定地點都是學生需要掌握的。筆者任教與廣西。因此在這點上我就利用我們廣西的歷史背靜,如金田起義,在講到這一章的時候,我首先要學生大概了解金田起義的歷史背景,參加人物,影響等等。從而延伸其前后歷史,并且學生對當地的歷史也相當感興趣,在課堂反饋的時候有些同學如數家珍。這樣在無形之中與課堂之上就構建了一個當地歷史匯集的氛圍,充分調動了課堂積極性。不但讓學生對這一歷史了解至深,且在歷史中暢游,大家對當地的歷史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同樣的。在講到其他外省歷史的時候,我也讓學生回憶前后相關歷史,漸而在課堂的累計中學生腦海里構造了一個宏觀的歷史場面,每到一個地點都對前后歷史了如指掌。通過這種層遞似的累計,達到一個更加豐滿與具體的知識建筑。所謂“積而厚發”,這樣的作用在于分散每個散亂的知識框架,把每個細節慣穿起來,在每個地點構建一個小的歷史知識堡壘,分層分段聯合起來就成了整個歷史。這點多用與考試前的復習。

4.由情至學

“課改”的重點倡導以學生為本。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的地位應該由傳統的掌握者變為輔導者。這是一個新的拓展,它要求教師在歷史情感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的思維表達與情感交流。一位好的教師,首先應該從了解學生做起。只有在了解學生思想的基礎上對癥下藥才能完全的將歷史情感融入到教育教學中。

比如在講中國四大發明的時候。其實更多的學生不是注重哪四大發明(雖然這是必考),是誰在發明。而他們似乎更多關心感興趣的是四大發明的運用,而這一點往往是我們老師所忽視的。傳統的教學是死板的傳授,而情感教學在這里應當“歪曲的”。換言之,是從另外一個側面體現歷史終而達到讓學生接受的目的。形同與曲線救國。教師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出發,如從四大發明的運用以及當時在這些發明的推廣之下社會所發生的變化講往往更容易激發起學生的興趣。甚至在講解的過程中我會刻意的去夸大其影響,吸引他們,迎合其好奇的心理。中華五千年歷史是偉大的,詮釋這一偉大我們需要從深層出發。用善意的手段宏揚。

5.由情入情

“由情入情”中前一個“情”指學生的情感,后一個“情”指歷史情形。簡言之,就是以學生主觀的情感去理解歷史。這就是歷史教學實踐運用的巧妙手法;在一個模擬的場合里理解歷史。

我們再舉個簡單的例子,中國近代歷上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當時簽署的幾點條約是這一節的重點,要求學生一點不差的記牢。中國歷史上條目繁多,很多學生往往講它與其他的條約混淆。在考試中問非所答,鬧出許多笑話。針對這一難題筆者摸索出“由情入情”這一方法。具體做法是;讓學生充當一回侵華者英國,那么在當時的條件范圍內,在那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學生面對這個條約應該怎么簽署。要求在課堂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于是大家爭論不休,樂此不憊。最后,我將大家爭論的焦點歸納進來并將之規范化,集眾口精華其實也八九不離十。首先說賠款是最先考慮到的,接著既然是侵略那么割地也成了必然,照此延伸開放五處通商口也成了補充,通商口的開放就涉及到關稅的問題……這樣延伸下去,一切問題盡在眼前。于是就是了中國把香港島割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國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關稅稅率必須和英國協商。這些不公平的協議。

這點就是說,那自己的心理想法與當時的歷史情況貫穿起來,兩者分析問題的思維達到近乎統一的角度,在同一個立場理解這個事情就顯的容易多了。這樣不僅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讓學生由歷史的接收者變為一個“改變歷史的人”,無形之中好象歷史條約是他們簽定的一樣了。這一過程的轉化將大大提高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與興趣。筆者認為這是情感教學的最高境界!

情感教學就是投入感情的教學,以教至學,以情至教。總的來說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著重理解課改的本質,充分把握這一契機,并運用到教學中來。課堂實踐與改革運用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它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教育心理學》[M]李伯黍主編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年12月

2.《當代教育學》[M]袁振國主編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5年3月

3.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版;

文章摘要;本文就針對目前在課改之后初中歷史情感教學問題進行了再探討。筆者通過切身教學體驗體會,整理出一系列在情感教學模式下具有實效性的教學方式,旨在提高初中歷史教學

質量,在新課程教育綱要的指導下落實初中歷史基礎教育。

關鍵字;歷史教學情感教育運用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