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鍛煉學生革新思維
時間:2022-07-26 01:45:54
導語:歷史教學鍛煉學生革新思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前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的重點開始轉向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其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探究能力也成為高考和新課改的關注重點,同時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創新人才的培養成了國家繁榮富強的關鍵。隨著歷史教育的深入研究,高中歷史教學應當如何適應時展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因此,高中歷史教學必須注重對學習創新思維的培養,將歷史教育從知識轉向能力,促進學生在智力、道德、情感以及性格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嘗試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策略
1.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首先要讓學生有創新的欲望,才能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有效的創新教育。因此,教師在對待學生的提問時,不能簡單對其否定或阻止。如果教師對學生的提問或探究都簡單地予以否定,勢必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變得“謹慎”,而不善于去思考,這樣也就無從談起創新。高中歷史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當給學生盡可能多的創新學習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2.創設學習情境,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高中歷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應當注意創設具有探索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結合已學知識對未知問題進行探索,從而在認知過程中,使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積極、主動的狀態。在探究學習中,體驗從“不知”到“知”的轉化,從這個過程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如講到元朝時,其統治者實行了民族分化的政策,將民族分為四個等級,雖然書中詳細列出了各等級的名稱和民族,但卻忽略了元朝時期出現的一個新民族:回族。那么回族是屬于第幾等?這就要求學生進行探索研究:元朝的回族是波斯人、阿拉伯人長期在我國定居下來,并同漢、蒙等雜居,從而互通婚姻的結果。在以上的這段信息中,學生可以從兩個方面去進行思考,首先當時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長期定居在當時較發達的城市,如泉州、揚州、廣州等地;其次與波斯人、阿拉伯人通婚的蒙古人也不是邊遠地區的那部分,而是進入中原地區的那部分,由此可見,回族是屬于第四等人。因此,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能夠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加深已學知識,創新的知識。
三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因為歷史教材在一定的時期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所以學生很容易因為教材的權威而形成某種思維上的定勢,阻礙學生在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注意對學生的求異思維進行訓練,消除阻礙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思想定勢。
1.逆向思維的訓練在求異思維中,極富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是逆向思維。在高中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可以設計成逆向思維練習的知識點,如假如沒有發生鴉片戰爭,那么中國的近代史會如何發展?如果孫中山沒有讓位給袁世凱,那么辛亥革命之后的發展形勢又會是怎樣等等。這些改變問題的條件或結果的事件,都能形成逆向思維問題,這些問題并沒有標準的答案,但作為訓練學生求異思維的問題,對于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2.直覺思維的訓練直覺思維是不借助推理而直接得出結論的思維方式。如教授工業革命時,在講完其原因和過程后,而未講其影響前,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直接作出判斷。如工業革命的產生有哪些影響?只要是在歷史事件和現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就可以給學生出判斷的問題。學生靠直覺進行判斷,有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錯誤,但這并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因為在后期的學習中,學生能夠糾正產生的錯誤。而在學習進行判斷時,教師應當予以一定的引導,使學生悟出事物間存在的因果關系。
3.發散式類比聯想的訓練發散式類比聯想的訓練就是以一個基本史事為出發點,引導和啟發學生的多方面聯想。在講完“日本明治維新”的一節內容之后,可以設置問題啟發學生進行多方面聯想:日本的明治維新同中國的作類比,思考為什么同在資產階級改革時期,一個成功了,另一個卻失敗了;將日本的發展與同是第二批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德國和意大利進行聯系、比較。這樣還可以與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日能夠結成“三國軸心”的問題進行遙相呼應;將日本與其他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較,突出為什么日本能夠后來居上其獨具東方特色等問題進行引導。通過這種觸類旁通卻沒有理論信條的束縛發散性思維訓練,能夠使學生具體、直觀地領悟和把握歷史,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 上一篇:提升歷史教學有效性對策
- 下一篇:歷史比較教學法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