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探析

時間:2022-09-27 03:37:38

導語: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探析

一、歷史教學必須堅持德育為先

中華民族是重視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立德”為我國古代所謂“三不朽”之一,《左傳》載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實現道德理想,其次是事業追求、建功立業,再次是有知識有思想、著書立說。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現。把“立德”擺在第一位,是因為萬事從做人開始。“立德樹人”也幾乎是我國歷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當今我國正處于開放的國際環境與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學生又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刻,德育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德育為先,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從內心深處擁護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需要創設教學情境。我在具體的教學中是這樣做的,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馬克思主義誕生的背景、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馬克思主義實踐成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每個步驟都讓學生穿越到歷史現場,置身于當時的歷史情境之中進行角色扮演,從而讓學生深刻理解為什么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通過必修一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落后的屈辱,通過對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建立新中國的艱辛,通過對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左傾錯誤的悲痛,通過對改革開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學習讓學生深刻領悟到:中國必須走有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有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具有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和交往中早已融合成一個整體。教師在講解關于對少數民族的政策的時候要特別強調我們是多民族國家,對少數民族不管是古代的帝王還是新中國都比較重視民族問題,華夏五千年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在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候既可以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的教育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時代精神的教育。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就能深刻體會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必須符合時代需要,具有時代精神。

二、歷史教學必須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志注重學生的文化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人格的健全方面的培養。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而歷史學科就具有這一功能。從古至今,歷史上有很多的歷史先哲,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等等,他們之所以名留青史,就是因為他們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有一些遺臭萬年的歷史人物,例如大漢奸,他在國家危難時刻,不僅不挺身而出,還出賣國家的利益,這樣的歷史人物,只會遭后人唾棄。只有為國家、為民族利益奮斗終身才會名流史冊。古今中外,歷史上還有很多的人物,他們有健全的人格,勤奮好學,不畏強權,追求真理,他們也受到后人的愛戴,例如,歷史上的司馬遷在受到殘酷的宮刑的情況下,仍不畏強權,堅持寫出了《史記》,這是一種健全的人格。李時珍他用盡畢生的精力寫成了《本草綱目》,孫中山為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畢生都在進行民主革命……浩瀚的歷史海洋中,這樣的歷史人物非常的多,教師一定要抓住這些素材,并進行提升,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得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建立健全人格。

三、歷史教學必須著眼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的崇高追求,是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和最終價值取向。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歷史教學中,我們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比如,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們會布置一部分動手作業例如自己手工制作地圖,手繪知識樹等等來體現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為了把學生的視野從課本內引向課本外,還經常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收集跟教材有關的小故事(可以上網,可以采訪外面的老爺爺老奶奶等等),課前三分鐘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針對一些小的有爭議的問題我們會讓學生即興辯論,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例如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有人說它成功了,但也有人說它失敗了,就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分正反兩方辯論闡述自己的觀點。我還經常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悟歷史,并發表自己的見解。例如我們在講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時候,就先請同學起來扮演孫中山演講三民主義的內容,然后設置情境:假如你是生活在當時的農民、資產階級、保守勢力你怎樣看待三民主義?理由是什么?讓學生充分思考、討論,最后各抒己見,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總之,我們的歷史課堂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之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冉平 單位:重慶市江津田家炳幾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