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的歷史文化內涵與保護研究

時間:2022-01-13 09:22:43

導語:古橋的歷史文化內涵與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橋的歷史文化內涵與保護研究

橋是無錫特色之一,古橋更是無錫城市歷史與文化內涵的實物標簽。古橋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經濟價值,值得挖掘和研究。如今,無錫古橋保護工作已逐漸提上日程,許多古橋資源得以保護、利用,樹立了傳統文化建設和保護的典范。但同時,仍有一些古橋處于被忽視或是保護不當的境地,古橋保護工作仍需各方人士協同努力。但調查發現,無錫城區被完好保存的古橋并不多。為此,本課題希望調查無錫古橋的現狀,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議,希望對古橋保護起到一定作用。

一、無錫城區的古橋資源概況

無錫市總面積4787.61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502平方公里,總面積的31.4%。全市有3100多條河道,總長2480公里,市區內河道總長150公里。過去,城區水網密布,橋梁與水道縱橫交織。據文獻記載,無錫最早的橋為西門橋和大市橋。清光緒七年《無錫金匱縣志》記載,無錫城區有橋64座。南門運河上依次排著清名橋、大公橋、跨塘橋。光緒末年,工商業日漸發達,交通繁忙,無錫城區的橋梁日漸增多。解放后,河浜大量廢棄,為解決小橋成為堵塞交通“咽喉”的情況,橋梁拆除逐漸增多,原城中直河上的大市橋、中市橋、南市橋已隨河道的填塞而拆除,而小橋如溜龍橋,大橋如光復橋、吉祥橋則變為通途。古橋梁不僅表現地域特色、民俗特征、民族心理,還展示了歷史韻味與記憶,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口口相傳的古橋傳說,也給人強烈的歷史文化認同感。此外,與古橋有關的地名、橋聯、橋詩、橋碑、橋亭、石雕、石刻等也獨具內涵,是城市文化的“古名片”。古橋是歷史的年鑒和文化的結晶,理應是研究無錫地方歷史文化的重要一環。此外,保護古橋還可以滿足交通需求,增加旅游創收。這些形式可以實現古橋的經濟價值。如以清名橋為核心的“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由泗堡橋異地重建而得的“帆影橋”,現均成為景區的重要景點。據江蘇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資料顯示,無錫古橋數量居江蘇省第二,城區被列為文保單位的有17座,其中宋代2座,明代1座,清代13座,民國時期1座。從古橋梁分布情況看,主要集中在北塘區、南長區、濱湖區、錫山區和惠山區。

二、無錫古橋保護的思考

(一)石橋的保護修繕

1.根據不同情況做出移地重建、修繕、擴建等相應的措施。處于交通要道的古橋不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則予以重建,但為了保護古橋歷史,可以在橋上立石碑,簡述其歷史,如亭子橋、西門橋、蓮蓉橋等。

2.移地重建失去交通功能的古橋,保護古橋的原樣。從荷葉村移到黿頭渚的泗堡橋,就獲得了新生命。而對于已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古橋,則采用異地濃縮的方式,集中于某一處,按原有風貌重建,如吳都路景觀帶的城市記憶段。

3.對仍有一定功能的古橋進行保護、修繕,讓其承擔交通功能與旅游功能,如清名橋、巡塘橋等。

(二)保護修繕中存在的問題

1.缺乏妥善的修繕保養

無錫現存古橋分布廣泛。城區的部分古橋仍在使用,一些被開發為旅游景點,但多數散落在鄉村的古橋逐漸失去交通功能,常年缺乏修繕保護,加之風沙侵蝕、河水沖刷、河道淤塞,逐漸開始走向消亡。如東鎮西北緣的明代古橋揚名大橋,雖被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但已廢棄不用,橋面雜草叢生。

2.不得當的維修

古橋梁維修是一門技術,不當的維修會造成橋體造型特色、藝術特點等不同程度的破壞。如北塘區棉花巷外環河上的明代古橋興隆橋,加上“新外套”,嚴重破壞了其原有的歷史風貌。再如梁塘橋整修時所用的金山石料,橋面的古石風水輪回圖案不知去向,各種新的加工痕跡以及不當維修都使古橋風韻受到破壞。

3.不合理的使用

古橋合理使用可充分保護古橋梁的價值。但是為車馬、行人、小船等設計的古橋,難以承載機動車和貨船的要求。南長區棚下街南端外環河上的清代古橋迎龍橋,處于擁擠的居民區,為了應對較大的人、車流量,原有橋面上被鋪設了一層水泥外皮。一些已被發展為旅游景點的古橋,在被保護的同時,也承擔著巨大的客流量,一些古橋處于超負荷狀態,壽命大為縮短。

三、對無錫古橋保護和利用的思考

1.建立古橋資源信息庫

政府部門曾對古橋基本情況有資料記載,但多限著名的古橋,對其他古橋涉及較少甚至沒有提及,留存的資料較簡單。進一步完善古橋數字資源信息庫,勢在必行。建議政府出資成立專業的古橋調研小組,一方面對古橋進行調研、測繪;另一方面進行相關資料的分析統計。用文字和圖片進行對比記錄,轉換成電子文檔留存,確保古橋資料的完整保存,為古橋研究和修繕工作提供準確可靠的依據。

2.綜合開發古橋資源

旅游功能的開發是古橋資源的一種動態利用,也是古橋保護的一種有效措施,能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統一。無錫可以把古橋打造成特色品牌,展現古橋的韻味與內涵,營造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式的意境。在古橋旅游資源開發時應該注意:遵循保護性開發原則;堅持適度性開發原則;提倡多樣性開發原則。

3.加強古橋文化的研究

古橋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古橋的造型與石作藝術承載著無錫人的精湛技藝和精神信仰,人們的傳統意識之中的動物、吉祥紋樣被雕刻在橋梁上,起到降妖伏魔、教化向善、祈求福運的作用。金蓮橋石欄外側雕刻著宋代典型的“壓地隱起纏枝牡丹間化生(童子)”圖案,表達了人們祈求富貴生子的愿望;而古橋梁楹聯上包括的宗教勸善、記功頌德、地理狀況、結構特征、民風習俗等內容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如今對古橋文化內涵的研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大量石作藝術品隨古橋損害而消失殆盡,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也隨古橋的離去而逐漸淡化。與古橋密切相聯的倫理、民俗文化,在缺乏有效保護的情況下,流失于歲月長河。文化的流失是不可復得的,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4.重視古橋環境的保護

一是要處理好古橋周邊城鎮現代化發展與傳統文化保護之間的矛盾。被圍堵在工業廢墟之中的揚名大橋,缺乏配套的環境,也失去了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而蕩口古鎮就通過保護整體環境實現了古鎮內橋梁的保護,橋梁和古鎮相融,在保護古橋的同時也為古鎮打造品牌。二是要根據古橋梁現狀,提出特定的修繕方案。每座古橋的破損狀況不同,在修繕古橋時,須對癥下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橋梁上的蔓藤植物,如果不進行合理處理,會對橋體結構產生影響。另外,直接在橋梁上覆蓋水泥,在橋梁周邊肆意安置管道等,不僅破壞古橋原貌,也降低文物保護的價值,所以,應堅持“修舊如舊”原則。

5.籌措古橋保護的資金

古橋的保護需要大量資金,應動員社會力量,全方位開辟籌資渠道。無錫歷來有民間修路造橋造福鄉里的傳統美德,歷史上吳梓敬捐建吳橋、榮氏兄弟籌“千橋會”善款,都顯示了民間強大的物資力量和從事公益的風俗。因此,可以吸引民間資金,成立古橋保護基金,還可設計古橋旅游開發項目,吸引民資投入。

6.強化古橋保護的立法

為了規范有序地保護古橋,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可擬定古橋保護管理條例。通過管理的規范化,做到有法可依,在未來的城市發展規劃中按條例保護古橋,為此項工作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礎。

7.加強古橋保護的宣傳

古橋是無錫的城市明片,是無錫歷史文化的符號,也是無錫城市的歷史記憶。政府可通過媒體,宣傳城區古橋現狀,以及與古橋相關的文化、民俗,提高人們保護古橋的意識。確定古橋保護日,讓每一位市民,關注和監督保護工作。

作者:楊暉 張雪梅 姜雪麗 羅興萍 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