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實踐探討

時間:2022-08-22 03:49:27

導語: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實踐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保護規劃實踐探討

1博平現狀

博平鎮是山東省政府確定的首批“省級中心鎮”之一和“百鎮建設示范行動”示范鎮之一,同時又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千年的歷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遺留了豐富的文物古跡,見證了博平的興衰榮辱。博平還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濱臨徒駭河,外有護城河,內有南、北、東三大蓮池,阡陌縱橫、水系發達,有江北水鄉的美譽。

2博平特色

2.1古鎮布局

古博平縣城作為一座千年城池,其規劃布局具有鮮明的特色,博平縣志中曾有記載:“博平自古是寶地,漢朝就設博平縣。歷史悠久文脈深,距今已有數千年。東西南北四城樓,城內城外廟堂多。文廟武廟城隍廟,縣署學塾帶書院。東門外有東岳廟,圣母行宮在西關。樓臺亭閣遍城池,雄偉古樓在中間。”(1)總體布局。博平城四周筑有城墻,城墻外圍挖有護城河。城池設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城內五街,城外四關。城中心設一古樓,在樓下環視,四門盡收眼底。(2)水系與景觀。城池濱臨徒駭河,護城河與徒駭河相聯通,城內有義井、龍井、甘泉井、清泉四處水源供應城池內居民日常用水。古博平有遠近聞名的“博平八景”,其中“旭陽岳嵐”、“蓮池秋月”位于城池當中。(3)重要建筑。縣衙、文廟、儒學堂、城隍廟等建筑占據城池的中心地位,采用四合院為主的院落式住宅形式,遵循軸線對稱式的格局布置,一般中心列正殿,左右列東西廡。

2.2古鎮文化

博平民間文化豐富,特色鮮明,主要有孔子孔子周游列國在博平渡河留下的儒家文化,村婦“舍兒保侄”成功退兵的義舉留下的忠義文化,以風格樸拙豪放的博平剪紙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因物產豐富、美食獨特而產生的美食文化等。

2.3古鎮保護面臨的威脅

博平鎮雖然歷史文化內涵深厚,但由于久經變遷,歷史文化遺存、建筑物已很少,護城河正在遭受填埋,一些歷史事件的遺址已經被現代建筑占據。僅有部分道路留存了過去古鎮的肌理,村莊的民居建筑平面布局相對規整,整體立面輪廓以一、二層低層坡屋頂建筑為主體,總體剪影較為平直敦厚,具有華北地區人居聚落的典型形態。新近的城鎮建設與房產開發改變這種傳統格局與肌理的要求愈發強烈,古鎮的文化也由于其載體的消失殆盡也正面臨著無以傳承的局面。

3規劃應對

規劃在積極保護現有建筑及遺存的同時,以保護、弘揚歷史文化作為本次保護規劃的核心,深究歷史之源、文化之魂,“以虛補實,以實載虛”,賦予新的城鎮建設以傳統文化的魂魄和傳統建筑的風格,實施文化傳承、格局修復、功能更新三大策略。

3.1恢復水鄉格局,營造生態古鎮

充分利用水系資源,聯通護城河,串聯南、北、東三大蓮池,恢復甘泉、清泉、龍井三大泉井,保留其它分散的坑塘、支渠等小水體,形成“珍珠項鏈”式的聯通分布的水體有機格局,構筑活水古鎮,通過各種形式的小橋,聯通護城河兩岸空間,充分體現江北水鄉的特征。以水為脈絡,串聯各處公園綠地與街頭綠地,構建網絡化的綠地系統,形成具備生態田園特色的鎮區布局形態,營造魅力水鄉古鎮。

3.2恢復格局,空間延續,重現古鎮情景

梳理水鄉空間、古鎮肌理等各個特定空間,通過恢復歷史節點還原歷史空間,通過保留老街老屋留存現有肌理,通過開發植入新建筑適應未來需要,以整體的城市設計全面呈現過去、現在、未來不同時期的空間。(1)保留“田”字形城鎮空間布局。作為古鎮的生活交往中心,書院街和鼓樓路至今還延續著原初的交通、市集等功能,在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繼續擔當著重要角色。以書院街和東西大街為主軸的十字街以護城河構成的馬蹄形水系,作為古鎮水路生活交往中心,匯集交通、商貿、集會等功能,將古鎮劃分為“田”字形布局。(2)采用棋盤式小尺度街巷。重建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形成古鎮的主要出入口與空間意象。在改造與新建中特別保留縱橫交錯的街巷,保持當年相互垂直的走向與功能,形成了古鎮以十字街為骨架的小尺度方格網街的肌理格局。(3)采用以合院民居為母體的平直規正的建筑肌理。新建民居保留傳統建筑樣式,以三合、四合院落為主,形成具有宗族特色的社區和平直規正的建筑肌理。(4)恢復部分遺址風貌。恢復部分遺址風貌,通過部分城墻、民俗街、城隍廟、南戲樓等的重建,重現古鎮日常生活景象。確定旭陽岳嵐、蓮池秋月2個重要景觀節點,通過城市設計、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多個層面進行規劃建設引導,再現“旭陽岳嵐、蓮池秋月”的博平八景盛況。

3.3文化傳承

深入發掘博平鎮的歷史文化與傳統風俗,構建博平鎮儒家文化、忠義文化、民俗文化、商賈文化、美食文化等豐富的文化體系,并找出以上文化對應的具體載體及其分布,再結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對以上文化與載體進行針對性的保護、恢復與傳承,將鎮區打造成為具有歷史文化底蘊、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古鎮。

3.4有機更新功能,再造活力古鎮

挖掘歷史特色功能,強化現有功能業態,大力發展休閑旅游產業,植入親水、歷史、體驗休閑、民俗特色等新興功能,通過古鎮文化游、生態田園游、休閑度假游展現綠色生態、水鄉古鎮特色;通過發展特色餐飲、旅游住宿、旅游購物,完善旅游服務職能。依托旅游項目開發聚集人氣,通過配套服務業、旅游地產開發實現開發效益,有效恢復古鎮的活力。在古鎮的入口處布置旅游接待中心,集管理、接待、停車、售票、餐飲等功能為一體;部分恢復城墻等構筑物,打造古鎮歷史與文化的展示設施;沿護城河設置酒館、飯店、釀酒作坊、美食店鋪、咖啡廳,打造濱水“美食街”;利用蓮池打造水體公園,圍繞水體公園布置文化娛樂、養老養生、體育休閑等設施;以博平歷史典故為歷史背景創建影視基地,同時配套酒店、娛樂等設施;以特色手工作坊為依托,發展剪紙工坊、畫坊、詩社等民俗創意設施;重塑關帝廟等會館、以及戲樓、茶樓,重現博平繁華的商業景象。

4總體規劃

規劃在功能定位、古鎮布局、空間結構、建筑形體等方面大膽創新,通過南北向的歷史發展軸將南門、牌坊、南蓮池、鐘鼓樓等古鎮歷史節點串聯成一個歷史空間景觀體系,構建古鎮歷史文化的空間;通過東西向空間發展軸結合現代生活方式打造城市影像空間,還原古鎮肌理。運用老護城河打造濱水休閑帶,把居民和游客的活動引向水邊,成為城市生活的延伸;結合水系及橋梁打造水鄉特色,形成完整的步行系統。規劃將商業、娛樂、旅游和居住等功能有機組合,互相促進,從而增強鎮區活力和吸引力。

5結束語

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與現代的城市建設開發并不矛盾,優秀的規劃設計應能將總結提煉出傳統文化的精華,將其在古鎮建設中有效傳承下來,成為古鎮的靈魂;將歷史遺存有機結合進當代的城鎮建設開發,成為城鎮中獨特的亮點與名片;將傳統建筑的樣式與現代建筑相結合,實現現代與歷史的交相輝映,最終實現古鎮的發展與復興。

作者:王勇 單位: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參考文獻:

[1]楊祖憲.博平縣志[M].1835.

[2]李和平,肖競.城市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