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研究
時間:2022-07-04 03:40:33
導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市雙修概念中城市修補部分明確指出保護歷史文化。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開發是保護歷史文化的重要部分。通過研究桂林正陽東西巷保護、開發模式,從中分析該歷史街區保護、開發過程中的優勢借鑒意義與劣勢警示作用。最終結合城市修補概念為今后不同地區保護、開發歷史文化街區做出示范。
關鍵詞:城市修補;桂林;正陽東西巷;模式研究
2017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網站,名為《全面開展“城市雙修”推動城市轉型發展—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具體指導意見第三點明確指出:修補城市功能,提升環境品質,在此基礎上,保護城市歷史風貌,塑造城市時代風貌。[1]桂林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其文化示范作用不應僅限于保護好既有歷史文化街區、建筑,更應以既有元素構建一條符合桂林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保護、弘揚道路。正陽東西巷是位于桂林靖江王城正陽門外與王城城墻平行構建的歷史巷道,出正陽門往東為東巷,往西則為西巷,地處地方經濟、文化中心,是桂林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2013年,桂林市秀峰區主持開展東西巷保護性修繕工程正式啟動。2016年,東西巷歷史文化街區已完成修繕工作并開放東巷區域以供游客觀光,這是桂林歷史文化保護歷程中重要的節點,是“文化自信”最為真實的闡述。
一、正陽東西巷概況
自西漢以來桂林一直是廣西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正陽東西巷地處桂林經濟、文化中心,能直觀地展現桂林城市的人文風情、文化底蘊,故調查、了解正陽東西巷的歷史對該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風格構建尤為重要。(一)街區起源。據《桂林市志》記載,桂林自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城,到明洪武五年六月(1372年7月)在獨秀峰南修建靖江王府,自此桂林城市發展達到古時頂峰。現如今能在文獻中找到最早具有東西巷記載的是嘉慶七年(1803)修光緒六年(1880)補刊的《臨桂縣志》,其中已明白無誤地在“街巷-城中”條目提到東巷、西巷。據此,東西巷的形成時間應該上推至不晚于1880年。(二)歷史影響。自明洪武五年在桂林設立靖江王府到民國時期東西巷的建筑風格在明清建筑的基礎上滲入西方文化、思想而有所改變,如中華民國桂林市公安局長馬啟邦小洋樓就是東西巷中具有代表性的西式建筑。桂林坐落西南邊陲,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又在近現代抗戰時期飽受戰火的侵襲,在1949年城市調查中發現,原先的城市建筑已不足記載前的百分之一。在此基礎上多數人認為,在桂林已經不存在具有傳承意義的歷史街區,然而大多數學者則認為東西巷自有記載以來就一直存在與桂林地方文化、人文情懷、社會風貌息息相關,是最能表現、展示、宣揚桂林傳統文化的場所,東西巷所涵蓋的歷史氛圍是桂林最具代表性、宣傳力的歷史街區。
二、城市修補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意義
城市雙修指的是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其中城市修補意義在于不斷改善城市公共服務質量,改進基礎設施建設,發掘和保護城市歷史文化和社會網絡,使城市功能體系及其承載的空間場所得到全面系統的修復、彌補和完善。城市修補主要目的是促進城市整體風貌的構成,而城市的整體風貌又包含宏觀要素及微觀要素兩個方面。宏觀要素體現在城市地域環境和非物質環境;而微觀要素主要體現在城市建筑特色、地方人文風情、公共景觀小品等諸多方面。城市的出現與發展構建離不開對宏觀條件的研究,屬于城市發展先決條件,也是為微觀條件出現提供先天條件;而微觀要素則體現在區域建筑形式、城市整體色彩與景觀色彩等方面。城市修補需要在充分研究城市宏觀條件基礎上進行引導和控制,將微觀要素融匯其中,才能真正在城市修補中為更好構建城市整體風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一)完善宏觀條件下微觀要素的構建體系。城市修補中明確要求確定總體空間格局和生態保護建設要求,加強評估城市整體發展狀況和實施規劃,規劃中將城市及周邊環境整體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城市與自然山水、人文景觀等資源所構成的關系,重點研究功能結構、景觀風貌結構和開敞空間體系,提供一種以城市風貌特色為導向的具有適應性和可控性的城市空間發展模式及多層次體系框架。結合東西巷保護、開發實踐,要充分研究地域自然風貌與景觀,結合地方人文與傳統習俗,將宏觀與微觀相互融合,構建一套從宏觀條件至微觀要素自上而下符合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營造方案,為促進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城市完成地域性風貌構建,提供具有研究代表性的城市建設方案。(二)挖掘地域文化資源,增強城市人文競爭力。不同地域環境、文化傳統、人文風情賦予每個地區獨特的地域性特征。城市修補中明確提出要保護歷史文化,有序推進城市中富有歷史文化氣息的街區更新改造,延續城市歷史記憶。在城市整體風貌構建上需要充分探索、挖掘城市現有物質遺產,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城市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多方面基礎,合理開展規劃與管控,從傳統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出發,通過城市現有規劃基礎依托傳統文化拓展城市發展脈絡、重構城市空間等多方面,對桂林整體歷史風貌進行提升。依托傳統區域文化提升城市整體風貌不僅增強桂林東西巷建筑空間特色,其對區域整體的傳統文化保護氛圍營造也具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營造正陽東西巷的歷史文化氛圍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公眾能夠以此為學習和交流傳統文化與風俗的場所,增強文化交流,在此基礎上營造東西巷歷史文化街區整體風貌,增添地域景觀、人文風情與構建傳承形式等多方面創造代表性。(三)完善保護開發模式。城市雙修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地方開展城市面貌更新要統籌制定實施計劃,增強實施計劃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隨著環境整治工作的繼續深入與歷史傳統街區保護思維的加深,如何構建符合新時代具有代表傳承意義的歷史文化街區,需要構建一套符合地域、符合地方文化傳統和符合現實使用與長遠發展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模式。構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模式,需要尊重地方傳統習俗與文化,更要從模式的具體操作性和實踐實施性上進行深入考量。傳統的保護開發模式一味追求歷史文化街區修繕后展示風貌,忽略了保護開發模式是否方便具體操作,是否存在有改進空間等問題。完善和推進地區適宜的保護開發模式與方法,有利于促進歷史文化街區整體風貌構建和地域性營造提供指導。
三、東西巷保護開發模式
在現如今的歷史文化街區發展過程中過度模式化,導致全國各地的歷史文化街區大多缺乏地域性和原創性,沒能將城市獨特的地域風貌、人文情懷展現出來,造成“千城一貌”的現狀,對城市歷史的傳承與地方財政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筆者考究其中原因,絕大多數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開發存在著財政預算不足,從而導致設計上的缺失,但“將錯就錯”會造成城市歷史街區發展不可逆轉的困境,不可因小失大。(一)東西巷發展方向。東西巷除保護性修繕古文化建筑房屋之外,還建成集旅游、購物、美食、休閑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歷史文化體驗商業街區。東西巷整體建筑風格還原老東西巷明、清古風建筑,在整體建筑風格基礎上,融入桂林地域傳統文化及人文風情,其整體展示具有一定的地域風貌,但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二)東西巷的地域文化體現。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傳統文化匯集、弘揚與傳承的場所。街區內的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含建筑、街道以及歷史景觀,物質文化遺產構成整體建筑風貌,但街區整體地域風貌的構建主要依靠地方人文景觀與地域傳統物件相互結合,在景觀色調趨于統一的前提條件下,構建出整體的視覺效果。東西巷地域性構建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建筑風貌。“市井街巷、名人府邸”講述的是東西巷的歷史面貌。原有東西巷不僅是桂林老字號與眾多商鋪的集中地,還是眾多社會名流府邸的所在地,其中具有明、清時期歷史古建筑群,也包含民國時期桂林社會名流的府邸。經過修繕后的東西巷,整體建筑風格以明、清建筑風格為主,但也融入了西方文化對民國時期桂林建筑風格產生影響的元素。2.狀元文化。東西巷位于靖江王城南側,古代各地考生要經過東西巷進入靖江王城。為了討個好彩頭,沿街商戶大肆渲染突出金榜題名的氛圍,久而久之,在東西巷形成狀元文化。修繕后的正陽東西巷保留狀元文化成為東西巷一個不可或缺的歷史人文風情。3.壯族文化。壯族文化在東西巷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在東西巷整體風貌的構建當中壯族文化的展現是區域內最具競爭力的體現,例如壯錦、繡球、太陽紋等元素的運用在東西巷整體地域風貌構建中具有極高占比,但相互之間缺乏聯系,在整體環境構建中還存在著一定缺陷。
四、結語
本文描述城市雙修中城市修補為城市挖掘與保護歷史文化提供重要指導,對桂林構建具有內涵與底蘊的歷史風貌提供合理、規范、有效指導。東西巷是桂林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街區,合理利用城市修補指導方法,與地域、歷史、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開發模式有利于促進各個城市構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城市風貌。
參考文獻:
[1]桂林市地方志編篡委員會.桂林市志(上)[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全面開展“城市雙修”推動城市轉型發展———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www.mohurd.gov.cn/zxydt/201703/t20170309_230929.html.2017-03-09.
[3]鄧云波.桂林東、西巷街區的形成及其名稱變遷考[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科學校學報,2013,(03):50-53.
[4]河南省人民政府.洛陽市入選第二批全國“城市雙修”試點[EB/OL].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7/04/18/010715474.shtml.2017-04-19.
作者:徐嘉輝 劉清華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新課標下初中物理教學創新思考
- 下一篇:淺談高中歷史教學的對話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