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場所精神探討

時間:2022-05-09 11:11:40

導語:歷史文化街區場所精神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街區場所精神探討

摘要:在城市化進程中,對傳統歷史文化街區價值的關注,如保持完好的街區歷史風貌,成為現代人與環境、與建筑進行交流互動的重要載體,也深刻地影響著城市文化的走向。場所精神是植根于場所而帶給人們方向感、認同感的人文特征與情感,是追尋城市本真記憶的街區特色與風貌。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場所精神;營造要素

在一些歷史文化名城中,傳統文化街區遺存成為城市的一張名片,這些場所空間與之關聯的場所精神,成為人們鐘愛的情感體現。在熟悉的空間生活,對陌生的領域探索。城市化進程中,傳統歷史文化街區備受批判。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與重建,又體現了不同主體的意志。場所精神就是源于對環境的感知,人與建筑的交流互動,所形成的獨特的歷史感、場所感。挖掘歷史文化街區的場所精神,需要我們依托街區傳統建筑、歷史遺存等,在尊重傳統建筑文化價值基礎上,融入現代技術手段,來更好的保護即將消亡歷史街區圖景,讓老街區重新煥發活力。

一、歷史文化街區場所精神的營造意義

場所精神源自古羅馬,凡是存在的均有其精神。對于場所,即活動發生的地方,包括色彩、肌理、形狀等具體事物所組成的整體空間。歷史文化街區,也就是城市的舊街區,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承載著幾代人的集體記憶與情感。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發展,體現了街區物質、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傳承,更是對城市歷史文化風貌、景觀特色,以及歷史遺跡等場所精神的可持續發展。其意義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協同新城建設與舊城改造的矛盾,實現歷史文化遺跡的現代傳承。面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特色文化資源,要從場所精神、歷史文脈上將之融入到現代城市建設中。二是重視歷史文化街區資源的開發,來延續城市風貌。在歷史文化街區里,廣大居民生活、居住、休憩、社會交往于其中。三是豐富城市建設理論,指導現代城市景觀規劃與實踐。歷史文化街區人文景觀、風貌的保護與改造,要兼顧城市生態環境、環境精神的營造,從構建城市人文精神中,完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措施,來指導城市建設。

二、歷史文化街區場所精神的營造要素

歷史文化街區是場所的重要載體,而場所精神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日積月累而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讓街巷充滿生活氣息,這就是場所精神的具體體現。營造場所精神,需要立足歷史文化街區的每個角落,從其建筑、空間形態上,來挖掘構成場所精神的基本要素,如街區建筑、歷史遺跡、人的認知與參與等。(一)街區的建筑。在歷史文化街區中,建筑具有多種類型。如道路、街巷、房屋等。通常,歷史文化街區的道路多為步行街道,也是最主要的街區空間。人行走于街道上,對街道及周圍建筑的感官體驗,成為衡量街區人文情感的重要指標。在城市設計理論中,圖-底關系理論是其中之一,而歷史文化街區往往具有良好的、宜人的D/H值,給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帶來愜意的感受,增強城市的親和力。我們以成都寬窄巷子傳統街區為例,通過對寬窄巷子建筑與周圍空間圖與底的關系互換,得出寬窄巷子具有良好的圖-底關系。在D/H值中,D代表街道的寬度,H代表臨街建筑高度,當比值小于1,則生活在其中的人會感到極強的“包圍感”;當比值大于1,則封閉感減弱,并隨著比值的增大而俞顯得開敞;當比值大于3時,則封閉感完全消失。寬窄巷子的D/H值在1到2之間,能夠形成良好的凝聚感與向心感,從而給人帶來宜人的生活氣息。(二)街區節點空間。在街區構成中,節點被看作為城市布局空間的連接點或道路的中斷處,在街區功能上起到聚集或分配人群的作用。在城市空間設計上,節點往往表現為某一重要的街區景觀。對于生活于街區的人們,對節點是非常敏感的,需要在這一點式空間做出生活抉擇。以寬窄巷子為例,該街區在整體規劃上,對空間節點的組織就顯得很巧妙。從節點構成上,可以分為聚集型、交叉型兩類。如東廣場、西廣場為聚集型,而小洋樓廣場為交叉型。東西廣場作為入口節點,將來自各主干道路上的人群進行聚集,再派送給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三條巷子。小洋樓廣場是寬窄巷子的交叉節點,對人群而言,可以在此空間進行穿越不同巷子,實現兩條巷子氛圍的時空轉換。(三)街區院落空間。在歷史文化街區中,院落空間是最為典型的。通常,場所精神的營造,不僅依賴于街道空間,更要依托院落空間的“中介”特性。以寬窄巷子為例,過渡空間有兩種,一種是街道空間,另一種是院落空間。街道空間具有公共性,而院落空間具有私密性。人群在街區穿行時,由街道空間轉入院落空間,會從公共空間走向半公共空間,再到半私密空間,最后進入私密空間。這種空間關系的營造,符合傳統文化精神意旨,也是中國傳統儒家中庸思想的典型應用。(四)街區歷史文脈場所精神之于歷史文化街區,還要植根于其豐富的文脈特征。每一個歷史文化街區,都與其社會歷史文化緊密關聯。場所精神就是對歷史文脈的動態表達。當然,回溯歷史的不同階段,對于歷史文化街區而言,其場所精神可能有所迥異。如在寬窄巷子街區場所精神中,在改造前,都是居住的胡同、院子。清朝初期,滿族官兵居住于此,受封建等級社會制度的影響,寬巷子居住的是文武官員,而窄巷子居住的是普通士兵,兩條巷子在空間形態上區別并不明顯,但卻從空間感受上帶有強烈的等級差異。在改造后,寬窄巷子定位于文化功能服務區,上至文化名人,下至老百姓,都可以出入寬窄巷子。如今的寬窄巷子,在功能與感知上,并沒有“寬”、“窄”之別。

三、結語

歷史文化街區場所精神的營造,是基于街區地域性、歷史感、文化性特征的綜合體現。在歷經時間的變遷,街區建筑形態、布局結構依舊存在,而對于生活于其中的人而言,歷史文化街區所營造的場所精神,總能帶給人們歸屬感和親切感,成為對街區時光的美好記憶。

參考文獻:

[1]楊思慧.從歷史文化街區到休閑文化場所——成都三大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構建與精神體現[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07):126+128.

[2]徐小晗.淺談城市場所精神的營造——以天津市五大道街區為例[J].建材與裝飾,2018(22):93-94.

作者:陳菁菁 單位: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