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改造方式

時間:2022-05-08 10:38:00

導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改造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改造方式

摘要:文中闡述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意義,分析了城市化進程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改造方式

關鍵詞:城市化進程發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改造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目前,我國城鎮化率突破了60%,2019年,全國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在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中,大規模建設是必不可少的,與此同時,關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改造也受到了高度關注。

1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意義

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的重要文化遺產,是不可替代的,其來源深遠并且復雜,同時,歷史文化街區具有重要的藝術、歷史與科學價值。城市文化是連續化的創造過程,每個時期發展特點都各具差異,歷史文化遺產充分體現出當地歷史的復雜與真實,是某段時期人們的生活載體,展示出人們的創造力和美學取向,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深受地方文化、經濟等因素的影響[1]。與此同時,歷史文化街區在凸顯城市特色上,也具有重要意義,能夠為城市的發展奠定基調,也有著巨大的經濟潛力。如今,各地均在大力發展旅游業,歷史文化街區是固有的文化形式,能夠被游客感受和體驗,是文化旅游的重要景觀。發展特色旅游,可以為當地餐飲、手工、住宿等行業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從而給城市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城市化進程中,做好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改造,不僅是傳承城市歷史的重要渠道,也是促進城市旅游業發展的有效方式。

2城市化進程發展下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改造方式

2.1關注歷史脈絡

城市化進程發展中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改造要做到“以不變應萬變”,順應原有的城市肌理,將具有情感價值、文物價值,可以體現城市精神歸屬感的材料、場景、空間、圖案、植物等繼續保留,挖掘其中的內涵與主題,形成可記憶、可持續的歷史文化街區,從街道景觀、建筑細部、植物選擇上,都要遵循這一主題,讓人們在看到街區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時,都能夠感受到街區的歷史文化與獨特性。在保護與改造時,需要對街區現狀、歷史進行深刻剖析,分析歷史文化在街區中的表達和存在方式,將文化內涵注入到保護與改造中。另外,在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中,建筑的更新改造是其中的重點,也是最能夠體現歷史文化街區特點的專屬符號,人們對于建筑,有著更為具象、全面的感知,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建筑物體現著城市的發展和演變[2]。如,針對店面、店招的改造,要融入歷史文化街區的專屬符號,與建筑形式之間相互協調,保留質樸特色,避免過于商業化而影響整個街區的風貌;在街道鋪裝上,需要在滿足人行、車行基礎上,保留歷史特色,沿用當地材料,加入地域特色圖案與元素;在景觀與植物的更新上,要盡可能保留原有景觀,尤其是街區中具有標志性的景觀和植物,在植物的改造上,要繼續沿用當地植物類型,做到適地種樹;在街道家具的改造上,要將符號性原則貫通在其中,統一街區整體風格,給外地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2.2重視公眾參與

城市化進程發展中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改造還要重視公眾的參與,保護與改造目的是為了讓整個街區充滿活力,無論是街區,還是城市,人都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如果忽視了公眾的參與,那么街區就會變得毫無生氣。因此,在保護與改造中,要主動征集當地居民的意見,了解街區歷史,居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還原街區的場景,重現歷史的記憶和味道。具體來看,可借鑒西方國家的措施,如開辦歷史文化周、降低街區門票價格,引導大眾主動融入歷史文化,凸顯出歷史文化街區的教育意義,對于社會大眾而言,歷史文化的教育價值往往是軟性的,通過循序漸進的宣傳,能夠讓更多的社會大眾參與到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中。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保護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條文,彌補當前法律法規的不足,制定一套實用、完整、具有適應性的歷史文化保護制度,利用強制化的措施來規范公民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義務。

2.3注重文化提升

對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改造,也要高度重視文化提升,發動社會力量,打造專業化團隊,精心打磨劇本,根據名人文化、街巷文化、建筑文化、書院文化、商業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的保護要求,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細致、全面的分類,建檔建冊,形成數據庫,提煉歷史文化主題。同時,做好文化植入工作,利用標識、復原等方式,促進文化的再生,借助各類空間來拓展文化展示空間[3]。另外,還要高度重視文化傳播,充分發揮出互聯網+時代的技術作用,以文史傳播作為主題,充分發揮出新媒體作用,上線微信公眾號、抖音賬號等,講述當地歷史文化的變遷,在周末、五一、國慶等節假期,推出文化活動,吸引公眾、游客前來體驗、參與。并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將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為智能街區,促進傳統街區、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重構商業模式,為公眾提供線上互動、自助購票、智能導覽等服務,實現文旅產業的融合。

2.4推行精細管理

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上,精細化管理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模式,現代化的精細化管理強調信息化、制度化,讓管理能夠落實到各個細節。在街區管理隊伍上,整合公安、交警、城市執法、市場監管等各方力量,組建專門的管理團隊,對整個街區進行柔性化管理,打破以往的陳舊化管理模式。并借鑒高端住宅小區的管理模式,對街區垃圾進行分類管理,利用人臉識別、大數據等分析商鋪經營狀態。精心管理的歷史文化街區可以成為城市的對外展示窗口,同時,相關部門還要聯系社科協會、社會團體等,開展一系列的文化展示活動,講述城市故事、街區歷史,邀請越來越多的公眾分享當地文化大餐。另外,進一步豐富“鄉愁”內涵,恢復街區舊景觀,利用多元化的方式來傳承當地文化,引入年輕群體,利用信息化手段來傳播歷史文化遺存,在街區設置直播亭,拍攝宣傳短視頻,將故鄉的鄉愁傳播至各地[4]。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與個性,每一片街區,其背后承載的歷史也不同,在街區改造中,不能忽略城市個性,忽略城市個性的盲目改造,會導致歷史文化名城的寶貴資源蕩然無存,傳統的歷史文化街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沉淀,有人物、有歷史、有傳說、有故事,是任何現代化的人為景觀都無法比擬的。針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改造是搶救寶貴歷史文化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具體的保護與改造上,要繼續摸索有效的渠道,走利用與結合的路線,形成保護、利用之間的良性關系。

3結語

在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中,保護與改造歷史文化街區,是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建設歷史名城的必然選擇。近年來,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下,各個地區出現了一些精品舊城改造案例,但是部分城市在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上,脫離了原有的城市格局,對此,需要從理念和方法上進行創新,做到揚棄適度,重視舊城文化的延續,把握好更新范圍,處理好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對街區歷史文脈、空間格局等進行深度分析,重視公眾參與,找出適合城市發展的改造方式。

參考文獻

[1]陶麗萍,余鈺凡,張國超.歷史街區保護更新中科技與文化融合的路徑與模式[J].武漢輕工大學學報,2018,37(1):72-76.

[2]陶麗萍,余鈺凡,張國超.歷史街區保護更新中科技與文化融合的路徑與模式[J].武漢輕工大學學報,2018,037(001):72-76.

[3]黃煥,BertSmolders,JosVerweij.文化生態理念下的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研究——以武漢市青島路歷史街區為例[J].規劃師,2010,26(5):61-67.

[4]陳濛,吳一洲,吳次芳.歷史街區商業化改造績效評估與優化策略——以寧波三大歷史文化街區為例[J].規劃師,2013,29(10):86-90,96.

作者:吳小琴 單位:湖南高速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