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外貿院校如何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
時間:2022-11-03 05:20:10
導語:外語外貿院校如何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該文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系統分析了“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內容與挑戰,并結合外語外貿院校的特色,分析了外語外貿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相關對策。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非通用語師資種類、數量、語言研究能力以及專業復合能力建設,國際貿易、金融、項目管理、法律、國際政治等非外語專業教師隊伍建設,跨學科、跨校際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以及強化教師國內外交流學習等手段,提升外語外貿院校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力和科研服務能力。
1前言
2013年,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偉大構想,并開啟了一個諸多國家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下平等對待、共同參與的區域經濟合作新局面,得到了諸多國家的積極響應。然而,作為一項牽動國內外兩個大局的復雜系統工程,“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必然面臨諸多問題,需要統籌國內外各方力量、發揮各方智慧、挖掘各方優勢、調動各方積極性,讓各個部門各施所長,各盡所能。那么,作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外語外貿院校如何針對“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和主要問題,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采取應對措施,具有極為關鍵的意義[1-2]。
2“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內容與挑戰
2.1“一帶一路”倡議的主要內容
根據《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打造包括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等三大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點方向為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兩條線路(王術森,2018)。為了切實落實“一帶一路”倡議,中國主張在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下,通過沿線國家之間“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建設,努力構建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張鵬舉,2018)。
2.2“一帶一路”倡議面臨的主要挑戰
2.2.1如何減少與消除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疑慮雖然中國非常明確地向全世界傳達了推行“一帶一路”的意圖是實現合作發展,共同受益。但受意識形態的影響,部分國家將這一倡議視為對傳統政治秩序、經濟規則的挑戰,從而導致這部分國家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手段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施加影響,并形成抵制力量。因此,“一帶一路”倡議面臨的第一大挑戰就是如何尋求沿線國家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如何讓沿線國家釋疑與合作[3-4]。2.2.2如何規避和化解爭端與風險目前,“一帶一路”倡議涉及65個沿線國家。在這些國家中,有相當一部分國家存在政治局面不穩、域外勢力干擾、恐怖主義盛行、極端勢力突出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中國在與這些國家的合作中出現較大的地緣政治風險。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機制,強化域內國家合作,有效預測、協調和控制相關風險,避免地緣政治風險或政局變動對域內國家合作與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而對于部分國家極端勢力、恐怖主義勢力問題,如何加強與當地的安全合作,共同建立一種反對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的共識和合作機制,強化信息收集與共享,保護并共同推進大通道、大項目的建設,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關鍵問題。2.2.3如何減少投資風險與損失一方面,“一帶一路”涉及的國家較多,各國之間法律背景、制度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差別非常大。這些源自法律、制度以及文化之間的差異會對企業的投資成敗以及投資收益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如何快速、系統深入地了解各個國家的法律、制度以及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決定“一帶一路”倡議成敗的核心因素。另一方面,“一帶一路”是一個宏大工程,是一項具有長期意義的宏偉計劃,許多建設和需求量大,且需要很長間才能見到大的成效。因此,如何把握和控制風險,是決定“一帶一路”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環節。
3“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外語外貿院校師資隊伍建設
3.1強化非通用語師資隊伍建設
3.1.1增加非通用語語種教師種類與數量“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內容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而語言相通則是實現這“五通”的重要基礎之一。同時,語言相通也是促進相關國家對中國增信釋疑,促進中國對相關國家政治了解和信息研判,還是化解糾紛、避免政治風險,促進相關國家法律法規研究、經濟環境研究的重要保障。然而,就現實情況而言,我國對“一帶一路”區域的語言關注不夠,準備不足。因此,外語外貿院校應結合自身特色、自身定位,制訂語言發展規劃、人才發展規劃,逐步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教師的種類和數量,增加戰略性外語師資儲備。3.1.2提升相關語種教師語言問題研究的能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內容是“五通”,而實現“五通”的根本前提是語言相通。只有促進語言相通、文化相通,彼此才能增進了解,才能夯實雙方的民意基礎,才能探尋彼此的利益契合點,強化雙方利益聯結,為雙方經濟合作和政治交流與合作創造有利條件。因此,深入研究語言差異問題,并制定有效的語言政策以及合作交流策略,避免因文字和語言差異帶來的誤解、分歧甚至沖突,促進雙邊交流、理解、合作甚至融通,是“一帶一路”倡議推行過程中非常值得重視的課題。3.1.3強化相關語種教師“語言+專業”的復合能力國際化人才是我國推行“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最大的瓶頸。傳統觀點而言,學會一門或幾門外語就是國際化的人才。然而,從企業對人才的現實需求來看,學會外語只是國際化人才的一個要素,企業更需要既懂外語,同時也要具有國際化視野,通曉商務知識和所在國法律法規的高層次復合型國際化人才。這是企業“一帶一路”國家項目開展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因此,外語外貿院校應通過學歷(位)培訓、課程培訓、掛職鍛煉等多種渠道,促進教師“語言+專業”的復合,從而使學生具備實戰性、應用性、適應性更強的外語技能,并為用人單位提供更強的競爭力[5-6]。
3.2強化非外語師資隊伍建設
3.2.1強化國際貿易師資隊伍建設貿易暢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目標。為此,我們需要深入研究國際投資貿易合作的相關理論和實踐,以此深化國家之間投資貿易便利,消除雙邊投資貿易壁壘,強化投資貿易合作,構建有利于促進各國投資貿易的營商環境,推動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機制的建設,釋放合作潛力,做大合作蛋糕。同時,應著力強化沿線國家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海關合作,以及檢驗檢疫、認證認可、標準計量、統計信息等方面的雙多邊合作。由此,我們需要突出貿易規制、貿易一體化、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等諸多方面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以此推動此類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和科學研究。3.2.2強化國際金融師資隊伍建設資金融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撐。資金融通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各國包括金融監管合作、金融風險防范等在內的金融合作的深化,離不開包括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建設,離不開國家之間的貨幣合作,促進區域內貨幣安全,尤其是在美元主宰體制下,建立一套更加高效、更加安全、獨立自主的貨幣合作和貨幣支持體系,離不開高效的國際金融結算體系建設,等等。因此,我們應強化國際金融師資隊伍建設,重點在國際金融合作、國際金融結算、國際金融組織、國際金融監管、國際金融風險監控、國際金融評級、國際債券市場開發等多方面實現突破和發展。3.2.3強化項目管理與法律教師隊伍建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優先領域。為推進設施聯通目的的實現,我們一方面將強化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在資金融通基礎上,加大相關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另一方面應共同推進國際物流大通道的建設和維護,為國家之間貨物貿易與人員往來提供交通便利。也就是說,我國企業存在更多承包國際工程項目的機會。為了提高項目管理效率,我們需要大量國際項目管理人才和了解當地法律法規的國際化人才。因此,強化項目管理類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國際項目管理能力,是未來項目管理與經營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保障。3.2.4強化國際政治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政策溝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保障。為此,各國可以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對接,共同制訂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協商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共同為務實合作及大型項目實施提供政策支持(張曉通、許子豪,2020)。與此同時,在“一帶一路”倡議面臨的主要挑戰中,地緣政治風險、沿線國家內部政局變動、恐怖主義勢力等問題成了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因此,要強化國際政治方面的師資隊伍建設,深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公共安全以及地緣政治問題研究,提升我國規避和化解地緣政治風險、國際爭端的能力,提升對相關國家政局變動的預測和應對能力,提升應對極端勢力、恐怖主義勢力的能力[7-8]。3.2.5強化對外漢語、旅游、傳媒類師資隊伍建設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社會根基。民心相通需要繁榮中國與沿線國家在文化交流、媒體合作、人才交流、旅游合作等多個方面的雙多邊合作。因此,我們應強化對外漢語教師隊伍建設,以擴大留學生招收規模,推進各種文化活動在沿線國家的開展;強化傳媒類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文化傳媒的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利用網絡平臺,運用新媒體工具,創新傳媒思路,營造和諧友好的文化生態和輿論環境;強化旅游類教師隊伍建設,創新國際旅游理論和思路,打造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以此加強旅游合作,擴大旅游規模(陳林娜,2021)。
3.3打造高水平創新團隊
3.3.1組建校內跨學科創新團隊“一帶一路”倡議著眼于在各國充分理解與支持的基礎上,通過完善基礎設施、金融支持,加強沿線國家間的國際貿易、投資與文化交流。為了減少這一全新課題實施過程中因“摸著石頭過河”導致的不確定性和失誤,我們亟須調動所有可以調動的力量對各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為促進相關問題研究,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是組建非外語專業與相關語種專業教師的創新團隊,一方面能提升非外語師資相關問題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外語師資對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提升其外語服務能力。3.3.2組建跨校際創新團隊通常而言,外語外貿院校非外語學科涵蓋貿易、投資、金融、管理、法律、政治、文化、旅游、傳播等方面,但對于交通、信息、能源、工程等學科領域少有涉及。因此,為提高設施聯通的研究能力,外語外貿院校可以利用自身學科優勢,自己創建此類創新團隊,并在交通、信息、能源、工程等領域具有典型優勢的高校吸收學科隊伍,不為所有,但為所用。通過吸收這些領域優秀教師加入團隊,在為“一帶一路”相關問題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時,提升師資隊伍在非優勢學科領域的科研能力。
3.4促進教師隊伍對外交流
3.4.1促進教師隊伍國內交流或學習為了強化外語院校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學校應加大教師國內交流合作的力度。第一,為了促進人才培養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高等院校師資隊伍應著力提升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對此,可以主動聯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或組織,派遣優秀教師參與其國際業務,為其提供智力服務,并增強教師實踐技能。第二,為了彌補教師隊伍在基礎設施建設、制造、生產等諸多方面知識的不足,可以派遣教師到相關高校進行相關課程學習。第三,為了強化外語外貿院校社會服務職能,學校可以主動與“一帶一路”相關企業進行聯系,為其對外業務開展提供外語、國情、文化、外貿等多方面的培訓。3.4.2促進教師隊伍國外交流或學習“一帶一路”倡議需要大量國際化的人才,也需要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因此,外語外貿院校應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或高等院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通過人才單向或雙向流動的方式,著力提升教師隊伍的國際化水平。第一,與相關國家高等院系、科研院所建立聯系,定期、不定期派遣各學科教師到國外進行交流,深化對所在國語言、文化、專業技術體系等多個方面的了解。第二,與相關國家企業或組織建立聯系,一方面為其進入中國從事中國業務提供智力服務和培訓,另一方面也可以派遣教師到所在國企業進行業務交流、學習、指導、培訓。第三,與國外高等院校、公益機構或者政府部門建立友好關系,定期舉行“一帶一路”相關論壇、研討活動以及相關公益活動,并派相關專業或領域教師參與交流,促進教師對相關國家、相關業務的熟悉與了解。
參考文獻
[1]王術森.“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主要安全問題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8.
[2]張鵬舉.“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國際金融合作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8.
[3]陳瑤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升級“一帶一路”金融支撐體系研究[J].國際貿易,2021(1):67-73.
[4]張曉通,許子豪.“一帶一路”海外重大項目的地緣政治風險與應對:概念與理論構建[J].全球商業經典,2020(10):48-57.
[5]陳林娜.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服務貿易的機遇、挑戰及對策[J].對外經貿實務,2021(1):81-84.
[6]周杰龍.“一帶一路”環境下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9):137-138.
[7]陳慧娟,吳沁蓉,何梓麒.“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小語種人才培養創新研究: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為例[J].科幻畫報,2018(12):154-156.
[8]李莉.“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的外語院校使命[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16):40-43.
作者:彭程 宋璐 倪穎軍 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
- 上一篇:煤化工技術發展及新型技術研究
- 下一篇:小微企業互聯網融資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