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國企國際收支平衡改善論文

時間:2022-05-18 09:40:00

導語:大中型國企國際收支平衡改善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中型國企國際收支平衡改善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匈牙利的利用外資政策;外國投資者在匈牙利經濟中的功能;匈牙利民眾對外國投資的態(tài)度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外國投資在最近十年的匈牙利經濟中起了極為重要的功能、探究今日的匈牙利利用外資政策,離不開對其70年代到80年代利用外資政策的考察、匈牙利的利用外資政策進一步明確為引進外資,推動私有化的加速和完成、對外商投資企業(yè)和合資企業(yè)還有稅收優(yōu)惠政策、外國資本進入匈牙利的速度加快了、外資的參和加速了私有化的完成、外資的流入使匈牙利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得到改善、外資的流入,刺激了匈牙利出口產業(yè)的發(fā)展,使經濟出現復蘇、匈牙利的企業(yè)答應外國人持股的最高限等,具體請詳見。

[關鍵字]:外國投資經濟

外國投資在最近十年的匈牙利經濟中起了極為重要的功能,這是所有匈牙利人,不論其贊成還是反對私有化,贊成還是反對吸引外國投資,都承認的事實。匈牙利的私有化模式是以公開出售國有資產為主的,或者說是基于市場競價的私有化模式。這種模式的確定,意味著有吸引力的匈牙利大中型國有企業(yè)的認購者必需擁有雄厚的資本作為基礎,才有可能出最大的價錢,買最好的企業(yè)。事實也是如此,在匈牙利私有化的過程中,大中型企業(yè)出售或拍賣時,國家財產局和國家財產托管公司所面對的談判對手和競買者基本是外國公司和財團。在目前匈牙利的大中型企業(yè)和商業(yè)銀行的所有者結構中,外國所有者也居于主要地位。匈牙利自1994年開始的經濟回升,國際收支平衡的改善都和外國投資者的參和有關。當然,匈牙利經濟中的矛盾,群眾中的不滿也和此有關。

一、匈牙利的利用外資政策

探究今日的匈牙利利用外資政策,離不開對其70年代到80年代利用外資政策的考察。匈牙利是東歐國家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國家,其利用外資政策可追溯到1968年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時期。在1966年5月通過的《有關經濟體制改革的決議》中就規(guī)定摘要:"首先應在社會主義大家庭內促進國際經濟和科技關系的發(fā)展,但也要力爭和非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這種關系。"

從60年代到70年代,匈牙利積極地建立或恢復了和主要西方國家的貿易關系。和世界上130多個國家建立了貿易聯系,同74個國家簽定了科技和文化協定。在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匈牙利的出口額占國民收入的比例最高,它的國民收入的50%是通過國際貿易來實現的。

1972年和1974年,匈牙利先后推出了《匈牙利和外國資本聯合經營權限》和《國外經營企業(yè)法》規(guī)定,外國企業(yè)在匈牙利投資可占聯合投資企業(yè)資產的49%,所得利潤可匯回國。

70年代末,匈牙利同非社會主義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額相當于1957年的13倍。它的農產品和食品出口的1/2銷往西方國家。除蘇聯外,匈牙利最大的貿易伙伴是聯邦德國,1978年,匈牙利對聯邦德國的貿易額占其貿易總額的10.6%。再次是澳大利亞、意大利、瑞士、法國和美國。匈牙利還在東歐國家中率先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成員。

從1972年開始,匈牙利開始引進外資,但以間接利用外資,即吸收外國貸款為主。這種政策模式使投資風險主要在匈牙利方面。而匈牙利也恰恰沒有很好地利用外國貸款,改善產業(yè)結構,加強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加上70年代石油危機,使匈牙利的國際收支平衡受到影響。從1972年到1989年,外債從10億美元發(fā)展到210億美元。而同期匈牙利的外國直接投資只有5.7億美元。

從1988年開始,匈牙利的利用外資政策發(fā)生了變化。1988年前社會主義工人總書記、國家總理格羅斯·卡洛伊公開表示,匈牙利預備將最大的國有企業(yè)賣給外國人,這在匈牙利各界引起了強烈的反應。司法部長立即表示,這和當時的法律是沖突的,按照法律,國有企業(yè)不可以出售,更不能賣給外國人。于是,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新法律,為國有企業(yè)的出售創(chuàng)造條件。

1988年的6號法律,即《經濟公司法》,公布私人可以成立公司,并答應外國人投資。1989年的8號法律,規(guī)定了所有制改變的細則。1989年的14號法律明確了對外國投資者的保護摘要:禁止對外國投資企業(yè)實行國有化;外匯自由匯出,利潤可以返回投資者所在國;可以由外國財務公司進行財務評估,等等。1989年的憲法修正案,在法律上的所有權、國家的所有制結構、企業(yè)自主權等方面都做了新的規(guī)定,非凡是公布各種所有制結構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1990年社會制度改變以后,匈牙利的利用外資政策進一步明確為引進外資,推動私有化的加速和完成。政府在制定私有化政策時,也注重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和保護。1990年以后制定的一系列推動私有化的法律和政策都重視發(fā)揮外國投資者的功能,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根據匈牙利法律,外國人在匈牙利不需許可證就可開辦合資企業(yè)或獨資企業(yè)。外資企業(yè)可以依法獲得不動產權,依法處置企業(yè)產權,可以從事生產、商業(yè)和外貿經營,執(zhí)行匈牙利的質量管理規(guī)定。可獲得貸款和籌措資金。

對外商投資企業(yè)和合資企業(yè)還有稅收優(yōu)惠政策。按照匈牙利政府制定的產業(yè)政策,在電子、機車、通訊、車輛及零配件、節(jié)能技術等12個領域投資的外商可享受稅收優(yōu)惠待遇。對合資企業(yè)也有優(yōu)惠政策摘要:假如公司資產超過2500萬福林,外資占30%以上,公司收入的一半來自企業(yè)生產、開設飯店、旅館,公司可享受10年優(yōu)惠待遇,前5年免稅60%,后5年免稅40%。假如公司注冊資本超過5000萬福林,外資占30%以上,企業(yè)一半以上的收入來源于匈牙利政府規(guī)定優(yōu)先發(fā)展的部門,公司在前5年可享受100%的稅收優(yōu)惠,后5年享受60%的稅收優(yōu)惠。

外國投資者對匈牙利的投資環(huán)境也是滿足的。在1999年由聞名的Healey%26Baker國際不動產評估咨詢集團組織的,由歐洲502家最有影響的公司總裁評選的歐洲"最佳辦公地點"中,布達佩斯居第6位,在"最佳工業(yè)生產基地"中,匈牙利居第6位,在歐洲"重要經貿城市"中,排在羅馬之后,居第25位,在東歐國家中,居第二位。

二、外國投資者在匈牙利經濟中的功能

從1989年開始,外國資本進入匈牙利的速度加快了。在私有化政策出臺后,隨著私有化的高潮迭起,外資流入的數量也起伏不定。1995年為最高峰達到33.7億多美元,在東、中歐國家中,包括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在內,匈牙利人均引入外國投資1268美元,居第一。據統計,到1998年,匈牙利共有外商投資企業(yè)26527家,其中外商獨資企業(yè)13865家。世界知名企業(yè),如美國通用電器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福特公司、德國大眾公司、日本鈴木公司都加入了匈牙利的投資冒險活動。外國資本的介入,對匈牙利私有化的發(fā)展起了極大的促進功能。

首先,外資的參和加速了私有化的完成。

匈牙利的私有化是以出售國有企業(yè)和國有資產為主要形式的。盡管匈牙利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勵匈牙利人購買國有企業(yè)和國有資產的辦法,諸如"賠償券"購買、私有化優(yōu)惠貸款、職工參和、廠長經理買斷等形式,匈牙利國內的購買力終歸是有限的,只能購買中小企業(yè)、小商店、小旅店、小服務業(yè)和上市公司的散股。對國家財產局和國家財產托管公司推出的私有化企業(yè),匈牙利人基本是無力問津的,即便是問了一下,也絕對無力和腰纏萬貫的外國大亨們抗衡,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外國人將匈牙利最好的企業(yè)一家家的收購了去。

從另一方面看,沒有外國資本的介入,匈牙利政府的私有化目標是難以完成的。從匈牙利大中型國有企業(yè)的出售,到國有商業(yè)銀行的出售,國家財產局和國家財產托管公司面對的談判對手和競買者幾乎都是外國公司和財團。是他們使財產出售的計劃得以順利完成。1995年和1997年是匈牙利外國投資最多的年份,而這兩個年份也是匈牙利銀行私有化的高潮,1995年外資在匈牙利銀行業(yè)資本所有者結構中所占比例上升了20.1個百分點,1997年比1996年上升了11個百分點,達到了60.3%。[1

在1990年開始推行私有化政策時,匈牙利共有國家和地方管理的國有企業(yè)和公司1858個,在實行國有資產托管期間,由國家私有化和托管公司組建和從其它所有者處接受企業(yè)和公司438個,共計2296個。經過私有化、改組和破產清算,到1998年底,國家保留所有權的公司和企業(yè)93個,可繼續(xù)實現私有化的125個;全部私有化的1188個,繼續(xù)實行托管的2個;破產和清償和撤消724個;轉移到其它機構和所有者手中114個。[2經過8年的私有化,國家在社會總資產中所占比例已降低到20%以下,和西歐混合經濟的所有制結構相似。可以說,外國資本的介入在其中起了關鍵功能。

其次,外資的流入使匈牙利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得到改善

自80年代起,匈牙利一直處于外債的困擾之中,1989年人均1000美元的外債是當時的社會主義工人黨政府陷于困境,不得不向西方國家低頭的原因之一。1990年開始,經濟轉軌使匈牙利出現了連續(xù)4年的經濟滑坡,雖然在1994年經濟開始復蘇,但直到1997年,GDP也只相當于1989年的90.4%。經濟如此困難,拿什么去還外債?外資的流入,尤其是大量外匯現金的流入,無疑救了匈牙利政府的急。

1990年到1997年,匈牙利國家財產托管系統的私有化收入為14437.5億福林,其中現金收入11523.4億福林,占79.8%,含外匯收入9005.9億福林,占現金收入的78%。在私有化高潮的1995年,私有化收入為4810億福林,其中95%是現金,現金中87%是外匯。[3

大量外匯現金的流入使匈牙利的外債占GDP的比例在經濟滑坡最嚴重的1990-1994年,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有所減少。1997年以后,外債減少,凈外債在GDP中的百分比比高峰時降低了26.38個百分點。外債的減少和1995、1997兩年外國投資的大量增加有直接的關系。

再次,外資的流入,刺激了匈牙利出口產業(yè)的發(fā)展,使經濟出現復蘇。

出口產業(yè)在匈牙利經濟中的地位一直是至關重要的。出口產業(yè)的發(fā)展能有效地帶動經濟增長。外資的流入也促進了匈牙利出口的增長,并帶動了經濟的復蘇。

匈牙利的外國投資主要來自德國、美國、法國、奧地利、荷蘭、比利時、意大利等國。外資的流入也促進了匈牙利和這些主要西方國家的經貿關系。1990年以后,匈牙利的外貿地理方向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從過去和經互會國家為主,轉變?yōu)楹蜌W盟成員國為主。其中,1989-1996年間,匈牙利對德國的出口從出口總額的17%上升到33%;對奧地利的出口從6.5%上升到11%,對意大利的出口從4.7%上升到7%。出口總額從1989年的96億美元,發(fā)展到1996年的160億美元。1997年比1996年增長29.9%,1998年比1997年增長了22.1%。主要出口方向為德國、奧地利、意大利、荷蘭、美國、法國,和主要投資國基本一致。

和此同時,匈牙利的GDP在1995-1998年都有所增長,分別為1.5、1.3、4.6、5.1;工業(yè)生產也呈增長趨向,分別為4.8、3.4、11.1、10.6。這和1992年開始的外資的大量增加有一定的聯系。

當然,外國投資者不會提供"免費的午餐",匈牙利人為大量外資的引進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就是匈牙利的大部分生產部門和銀行系統已被外國投資者所控制。從1992年到1996年,外國投資者在匈牙利采礦業(yè)總資本中的比例從15.5%上升到49.6%,在加工工業(yè)中的比例從23.4%上升到51.1%,在機械工業(yè)中的比例從0.3%上升到21.4%,在建筑業(yè)中的比例從21.3%上升到41.4%。

外資在匈牙利銀行業(yè)中所占的比例更大。匈牙利銀行業(yè)的私有化自1994年正式開始,自1994年至1998年,外資在匈牙利銀行業(yè)資本中所占的比例已從15.1%上升到60.4%。在布達佩斯證券交易所外國投資基金組合也是支配大盤走向的決定力量。

僅憑這些數字并不能反映事情的全貌,因為外國資本所控制的是匈牙利各行業(yè)的優(yōu)質資本,而匈牙利人手中把握的是中小企業(yè)的所有權和上市公司的散股。

經過私有化,匈牙利的住宅、商業(yè)銀行、保險業(yè)、醫(yī)藥工業(yè)、化學工業(yè)、建筑業(yè)、煙草工業(yè)、啤酒工業(yè)、食品工業(yè)、旅游度假業(yè)、印刷業(yè)、造紙業(yè)、包裝業(yè)、食品制造和零售業(yè)已完全或絕大部分是私營企業(yè),或外商投資、合資企業(yè)。國家只保留了核工業(yè)、發(fā)電網、交通、廣播電視發(fā)射、27個農業(yè)經濟公司和國有森林的產權。

在私有化的過程中,對于經濟效益好的競爭性企業(yè),為了獲得更多的私有化收入,也為了增加透明度,一般采用了公開競價出售的方式,而有影響的大企業(yè)、大公司、大銀行的購買者都是外國人。后來匈牙利政府為了鼓勵匈牙利人購買,推出的小投資者參股購買計劃,適用范圍也只是企業(yè)的51%以上的股份已由職業(yè)投資者購買的企業(yè)。參和者的條件是匈牙利永久居民,有10億福林的資金,或者是"賠償券"的合法持有者或法定繼續(xù)人。

對資產在10億福林以下,職工在10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yè),一部分實行了職工參股的私有化,對一部分經濟效益不好,不適于公開競價出售的,采用了廠長經理買斷的私有化方式。政府推出了優(yōu)惠貸款、賠償券購買和分期付款等優(yōu)惠條件,鼓勵匈牙利人購買。但有很多附加條件,比如,要先支付2-25%的第一期付款,才能申請國家銀行設立銀行優(yōu)惠貸款。"生存貸款"是專用于匈牙利居民購買出售的國有資產和企業(yè)股份,最高年限為15年,年息7%。購買500萬福林的國有資產,可獲得2%的"生存貸款",其余部分也可用"賠償券"支付。小商店、小旅店、小服務業(yè)的購買者基本是匈牙利居民。

因而在私有化中,匈牙利人能夠參和的實際上只有中小企業(yè)。除按照產業(yè)政策由國家保留的企業(yè)外,有競爭力的大中型企業(yè)基本是控制在外國人的生中。

一個國家的主要產業(yè)把握在外國人手中,尤其是商業(yè)銀行基本把握在外國人手中,長此以往將會如何,現在誰也說不清。

三、匈牙利民眾對外國投資的態(tài)度

對于大量的外國投資,匈牙利人當然會有各種各樣的看法,有贊成,有反對,有不置可否者。TAYLORNELSONSOFRESMODUS經濟社會市場咨詢有限公司自1992年起一直對匈牙利居民對外國投資的態(tài)度,以及和此相關的一些新問題進行跟蹤抽樣調查。[4公司在每年的3月或11月對1000個左右的匈牙利居民進行隨機抽樣調查。調查獲得有效問卷,1992年999份,1993年982份,1994年1020份,1995年1004份,1996年1002份,997年1080份,1998年1039份。

該公司調查的結果很能反映匈牙利居民對外國投資的一般看法和思想感情。我們選取其中的幾組新問題和調查結果,包括匈牙利人對外國投資者的總體看法,對在外國投資企業(yè)就業(yè)的態(tài)度等,通過它可以了解匈牙利居民在最近幾年對外國投資的態(tài)度及其變化。

是否同意外國人獲得匈牙利企業(yè)的股份?

調查顯示,持完全贊成態(tài)度的人在7年中是從多到少,由35.2%降到12.3%,在1996年只有8.4%;持反對意見的人在7年中基本是呈上升趨向,從16.2%上升到29.9%,其中,在銀行私有化高潮的1995-1997年,反對的比例最高,達35%以上。這說明,在大量外資涌入,收購匈牙利企業(yè),非凡是收購匈牙利商業(yè)銀行的情況下,1/3以上的匈牙利人對國家的前途感到不安,對大量引進外資產生了疑慮,因而持反對態(tài)度。

匈牙利的企業(yè)答應外國人持股的最高限應當是多少?

這個新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主張對外國資本在企業(yè)和公司資本中的份額不加限制的匈牙利人是少數,隨著外資收購匈牙利企業(yè)的增多,這個比例還在降低。主張企業(yè)和公司的50%以上的資本把握在匈牙利人手中的超過1/3,主張將外國資本在企業(yè)和公司中的份額控制在1/4以內的超過1/3。主張不答應外國投資者持股的比例在最近幾年呈上升趨向,在外國投資量最大的1995-1997年比例最高。但這一組數據和上一組對照,持反對態(tài)度的比例略低一些,說明有些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只要嚴格地將外國投資的比例限制在24%以下也是勉強可以接受的。而上一組數據中,認為有條件的贊成的條件是要將外資的比例控制在49%以內,最好在24%以內。

是否愿意在外國人持股的公司中工作?

這個新問題不僅反映了匈牙利人對外國投資的一般看法,而且涉及到匈牙利人在這個新問題上對的自己切身利益考慮。數據顯示,50%以上的匈牙利人愿意到外國投資企業(yè)工作,理由自然是明擺著的,這些企業(yè)原來就是匈牙利的好企業(yè),再注入外國資金,無論工作條件還是工資待遇都會比一般的匈牙利企業(yè)要好一些。但是,也有1/3以上的匈牙利人不愿意在外國人投資的企業(yè)工作。和上一組數據對照,大約有17%的匈牙利人,盡管理智上贊成有條件的答應外國人投資,也知道在這樣的企業(yè)工作的待遇可能好一些,但從個人感情上,還是不愿去這樣的企業(yè)工作。尤其值得注重的是,愿意在外國投資企業(yè)工作的人總的是減少的趨向,而不愿意的呈增加趨向。

是否愿意在一個頂頭上司不是匈牙利人的崗位上工作?

這個新問題進一步考察,假如是在一個外國投資企業(yè)里,頂頭上司是不是匈牙利人,對人們的選擇有什么影響。這組數據顯示,40%以上的匈牙利人不愿意在一個頂頭上司是外國人的崗位上工作。和上一組數據相對照,有些愿意在外國投資企業(yè)工作的人,假如頂頭上司是外國人就另當別論了。說明有些匈牙利人在外國投資企業(yè)工作也是有條件的,這就是頂頭上司要是匈牙利人。在最近幾年的跟蹤調查中,愿意的基本是逐年遞減,不愿意的基本呈逐年遞增趨向。在外國投資最多的年份,不愿意的增加比例最高。這個新問題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匈牙利人在外國投資新問題上的民族感情。

外國投資在最近十年匈牙利經濟生活中所起的功能是重要的。從私有化的完成,到經濟的回升,外債的減少,預算平衡和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的改善,都離不開外國投資者的功能。相當一部分人為此感到驕傲,因為匈牙利在中東歐國家中吸引了最多的外國投資,經濟較早走出了谷底,出現回升;匈牙利在最近十年中,通貨膨脹率在東歐國家中也是最低的。然而,隨著外國投資的增加,對此持保留或反對態(tài)度的人也在增加。道理也很簡單,人們對靠變賣家產換來的一切感到憂慮和擔心,前幾年有得可賣,現在快賣光了,尤其是,作為一個國家,主要的產業(yè)和商業(yè)銀行已把握在外國人手中了,將來怎么辦?

注釋摘要:

[1蓋爾蓋伊·伏利安·薩博摘要:《匈牙利銀行部門--過去和展望》,《匈牙利經濟》,1999年第9期,第14頁。

[2甘斯拜爾蓋勒·久洛摘要:《1998年私有化以及國家財產管理職能觀念的變化》,《匈牙利政治年鑒,1999年》,民主探究匈牙利中心基金會出版,第864頁。

[3齊恰·久爾吉瑪切爾·阿格什摘要:《匈牙利私有化的十年1988-1998年》,《匈牙利十年全書》,民主探究匈牙利中心基金會出版,第127頁。

[4以下數據全部選自多蘭斯高伊·卡博爾蘭捷爾·伊米蓋摘要:《1992年-1998年匈牙利居民對外國投資的評價》,《匈牙利政治年鑒,1999年》,民主探究匈牙利中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