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區域經濟差距的原因
時間:2022-12-18 02:34:38
導語:試議區域經濟差距的原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各個區域之間收入不平等
收入之間的不平等這個是一個特別主要和突出的一個問題,根據收入不平等的測度指標可以看出,我國區域經濟差距在人均、居民收入、GDP以及消費支出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對于收入不平等的計算主要采用基尼系數、泰爾指數和變異系數等。本文就是采用泰爾指數來描述中國區域內之間的差距的,主要采用這個方法的有點在于能夠了解區域內部的不平衡,還能夠對不平衡的總體程度進行分析和計算。根據這樣的分析,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其形成原因。
(二)泰爾指數分解
對于我國區域經濟差距的描述根據泰爾指數對上面數據的分析得出:
1.從上面數據顯示,可以看出我國省內區域之間的經濟差距呈現擴大的發展趨勢。
2.中國東部地區內部之間的差異和中部和西部地區相比差距是最大的,我國東部地區在經濟總體上面對我國經濟貢獻為最大的,但是最近幾年影響趨于減少。
3.我國區域之間的差距對我國區域經濟整體的影響不斷的擴大,最近3年來比重上升的特別的快。
4.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內部差距具有不斷縮小的趨勢,而且出現了所以的“俱樂部收斂”的特征。
(三)我國區域經濟差距變化的原因分析
總體來看,東南沿海地區增長率有所放緩和北部沿海地區及部分中西部地區增長率顯著上升是導致全國地區差距縮小的直接原因。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業的快速增長成為影響區域增長格局變化的主要因素。但區域增長格局的變化和地區差距的縮小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周期性特征。以上對經濟增長格局和地區差距變化的分析共同反映出近兩年來區域發展的總體形勢正在出現一些新的變化,特別是經濟幾何重心出現2004年首次轉向北偏西方向的變化,和2004年人均GDP反映的地區差距首次出現縮小,兩者的變化趨勢和結果是一致的,也是相互對應的,這一變化在2005年仍然在延續。
導致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近年來北部沿海地區和部分中西部省份的發展明顯加快,同時也是由于傳統的快速增長地區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快速增長的勢頭有所回落所致。總體來看,這種增長的地區差異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能源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區域戰略和政策的調整、宏觀經濟運行環境等。這些因素相互交織、互相影響,共同構成了這一時期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和周期性特征。
二、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貿易擴張之間的關聯
(一)東中西部大三貿易地帶的格局
形式貿易規模主要有兩個重要指標,第一個就是貿易依存度,兩外一個是出口依存。從2000———2013年,東北地區的貿易依存度在不斷上升,出口依存度也在上身;中部地區的貿易依存度則在緩慢下降,出口依存度也在下降;西部地區的貿易依存度平穩中下降了0.2,出口依存度則在0.06左右徘徊著。
(二)我國區域貿易產業結構及規模的分析
為了更好的分析貿易產業極其結構,本文以重慶和四川為例來進行分析。對這兩個地區的貿易額和出口額進行關聯分析。得出的結構如下:兩省的貿易額和出口額都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密切相關。和第二產業相比,更第三產業的關聯性更加相關,關系更為的密切。但是相比較而言與第一產業的相關聯系就變得比較小,影響也普遍偏低些。
(三)貿易經濟結構和區域比較優勢之間的關聯性
國家內部的區域之間的個體差異通常與比較優勢有關,同樣的,國際貿易的基礎也是與比較優勢相關的。對于我國三大地帶的比較優勢進行比較研究,可以看出:我國東部地區的優勢在于人力資本以及物質資源的優勢;中部和西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在于自然資源以及勞動力資源。東中西部之間的比較優勢的不同和差異,就會體現在專業化產業,以及產業結構分工上面,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同樣的會對區域之外的國際貿易產生重要影響。雖然,貿易理論對收入分配做了簡單的理論分析。但是,對于國際貿易對于收入分配的影響卻很難一下子直接推斷出來,還有許多影響因素在發揮著用作。所以,我們在分析這個問題的時候,還要把各個國家地區的實際情況,地里環境制度以及文化背景等等諸多因素都考慮到其中,這樣才能更好的來解釋經濟差距現象。
作者:覃華怡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 上一篇:農村學生比例下降的戰略探究
- 下一篇:解析高等教育的鋼琴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