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貿易合作發展策略
時間:2022-03-23 09:08:00
導語:石油貿易合作發展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中國石油安全現狀
(1)中國對外石油貿易受大國制約。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石油企業相比,我國的石油企業成長較晚,像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國際市場與國外的石油大鱷競爭中,仍存在管理、技術等方面的差距。世界主要的優良石油產區基本已被像美國埃克森美孚、法國道達爾、荷蘭殼牌、英國BP等知名公司所控制,不論是在中東還是中亞,都有美俄日等國家瘋狂追逐石油的身影。
(2)石油進口對外依存度較高。
對外依存度上升意味著能源安全系數在下降。2001年我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2008年更是達到了49.8%,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我國石油進口對外依賴程度逐年增加。如此高的對外依存度很容易使我國的石油安全受制于人。中國來自海外的石油需求有可能會被某些大國干擾或中斷,同時主要產油區動蕩的政治環境和諸多不穩定因素給我國的海外石油進口帶來很大隱患。
(3)中國缺乏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
中國的石油進口量逐年上漲,在國際石油貿易中所占份額也很大,進口石油量占世界6%,但影響石油價格的權重還不到0.1%。需求大戶不能影響價格,主要原因還在于中國乃至亞洲沒有自己的交易所,很難反映東亞地區由供求決定價格的真實狀況。歐洲使用布倫特期貨價格從中東購買石油,美國通過西德克薩斯期貨市場進口石油,中東地區對我國出口的石油價格每桶通常要比歐美高出1至3美元,僅此一項,我國每年要白白多花費近5億美元。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我國的經濟影響很大,建立國內石油期貨市場勢在必行。
(4)石油商業儲備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石油企業的商業庫存設計是在所需原油全部由國內供應的前提下,考慮管線運輸狀況,確定周轉庫存規模為兩周的加工需求量,這僅僅可以作為正常商業周轉庫存,而真正的商業儲備是指正常周轉庫存以外的剩余庫存,就此角度來說,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石油商業儲備尚未建立起來。而美國主要是通過商業儲備來進行市場調節,一般情況下不動用政府戰略儲備,此外,激烈的國際石油爭奪和劇烈的價格波動,迫使我國盡快建立起健全的石油商業儲備體系。
2中國與中亞石油貿易合作
2.1共同勘探開發石油資源
中石油與哈薩克斯坦早有多項能源合作。2005年中石油集團就收購了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的67%資產,后注入上市公司。2009年4月,中石油集團通過“貸款換石油”策略,與哈薩克斯坦國家油氣股份公司簽署了關于擴大石油天然氣領域合作及50億美元融資支持的框架協議。隨后,雙方與中亞石油公司簽署了聯合收購曼格什套油氣公司的協議。只此一項,哈薩克斯坦可獲得中石油100億美元貸款,同時,中國進出口銀行還向哈薩克斯坦開發銀行提供50億美元的貸款。我國利用相對充足的資本和技術優勢,與中亞國家共同勘探開發其豐富的石油資源。
2.2石油管道建設
我國在與中亞能源合作的過程中,重點體現在中哈石油管道工程項目上。中哈原油管道于2004年9月開工,設計年輸油能力1,000萬噸。中哈管線一期工程“阿塔蘇——阿拉山口”段已于2005年12月正式竣工投產,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哈原油管道已累計進口原油653.74萬噸,2008年通過中哈原油管道向獨山子石化輸送的原油超過500萬噸。中哈原油管道已經運行3年,二期一階段工程將在2009年7月30日前完工。屆時將實現原油管道由哈薩克斯坦西部到我國新疆全線貫通,來自中亞的石油將源源不斷的奔向中國。
3促進中國與中亞石油貿易的思考
3.1加強上海合作組織的合作舞臺作用
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國和中亞鄰國加強政治,經濟,能源合作的重要舞臺。目前,發展資源經濟是中亞各國走出經濟低谷的基本戰略,而中國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需求恰恰為中亞各國實現這一經濟戰略提供了廣闊市場和可靠通道。在上海組織框架下,建立起有效的經濟合作機制,對地區性經濟問題進行協商與合作,通過包括能源合作在內的經濟合作,提高本地區各國的經濟實力與政治互信,增強上海合作組織的凝聚力和發展潛力。
3.2建立我國石油期貨市場,培養期貨人才
如前所述,之所以我國基本沒有國際石油定價權與話語權,正是因為我國沒有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中國的石油進口幾乎完全依賴于國際現貨市場,而國際石油價格主要以期貨價格表現。國外的期貨市場規則使我國在石油貿易中只能被動接受別人提出的價格,討價還價的余地非常有限。一個價格不斷波動的國際石油市場不符合中國的經濟利益,中國應承擔起一個經濟大國對國際經濟穩定發展所應肩負的責任。我國應盡快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并培養相應的期貨交易人才。
3.3鼓勵中國大型石油企業”走出去”
盡管目前我國對外石油貿易中,以“貿易油”為主,“份額油”只是利用國外石油資源的輔助渠道,但是海外份額油掌握得越多,利用國外石油資源的主動權就越大。中國應積極向外投資,獲得海外油田開采權。我國一些大型石油企業已經具備這樣的實力,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通過與中亞國家建立合資公司,利用中國的資金與煉油技術,共同開發中亞地區的石油資源。同時國家應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如制定海外石油投資的總體方針政策,對企業在海外的石油項目予以稅收政策優惠等。
3.4建立完善石油商業儲備
改革開放30年,我國民營經濟快速發展,一些有實力的企業積累的殷實的資本和豐富的工商業管理經驗,我國應科學借鑒國外“藏油于民”的石油儲備策略,允許具有資質的民營企業以股份制的形式介入石油儲備體系,增加市場競爭性,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國家石油商業儲備體系建設,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最終形成以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為主體,以民間商業儲備為重要補充的整體國家石油儲備體系。
4結論
綜上所述,石油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血液”,凝聚了大國經濟、政治等全方位的博弈內涵。隨著世界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在石油尚無可替代能源的今天,對能源的競爭日趨激烈,中亞作為國際能源界新的石油供應地,引起各能源消費大國的關注是必然的。我國與中亞國家基本沒有領土爭端問題,政治上互信,經濟上存在很多互補領域,邊境貿易額逐年遞增。我國應加強與中亞地區多方面、多層次的合作,在科技、能源、安全、反恐等國際事務中廣泛溝通,為更好的開展石油貿易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蘇麗華.中國石油安全及其國際保障戰略分析[N].2007-08-07.
[2]余洋.2007年中國油氣管道發展綜述[J].國際石油經濟,2008,(3):45-46.
[3]博•黑恩貝克.石油與安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36-43.
[4]安尼瓦爾•阿木提.石油與國家安全[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35-46.
- 上一篇:貿易支付方式
- 下一篇:工業局治安治理活動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