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對外貿易的形勢與轉型闡述

時間:2022-04-02 04:27:00

導語:十二五對外貿易的形勢與轉型闡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二五對外貿易的形勢與轉型闡述

關鍵詞:對外貿易,貿易政策,產業布局,國際市場

摘要:我國政府適時調整了發展戰略,堅持擴大內需與穩定外需相結合,以轉變對外貿易發展方式、實現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為目標,最終確保了對外貿易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十二五”時期,鞏固和提高我國現有優勢,加快構建我國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新優勢,實現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將對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一、過去5年我國對外貿易回顧

“十一五”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目標及戰略部署是: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著力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產品出口,鼓勵進口先進技術設備和國內短缺資源;繼續發展加工貿易,著重提高產業層次和加工深度,增強國內配套能力,促進國內產業升級。總體看來,我國“十一五”期間的對外貿易主要表現為五大發展特征:

特征一:貿易規模持續擴大,貿易大國地位確立

2008年9月以來,受金融危機、世界經濟下滑等不利因素影響,我國進出口大幅下降,首次出現了14%的負增長。但從“十一五”整體情況看,我國進出口貿易規模仍保持了持續、快速擴張態勢。2005年,我國進出口總額為14221.2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的7.3%。2%年,我國進出口總額為29727.6億美元。依此計算,我國“十一五”末對外貿易總額為“十五”末的2倍以上,年均增長15%,高于同期世界貿易年均增幅10.8個百分點。

特征二: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2006年以來,為了治理環境、節能減排,我國加大了對“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限制,此類產品出口持續下降,機電產品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持續增長,截至2%年年底,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比重由“十五”末的93.6%提高到94.7%,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比重也分別達到59.3%和31.4%,比“十五”末分別提高了3.3和2.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為世界第一位,出口商品結構明顯優化。

特征三:進口快速增長,貿易順差有所回落

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內貿易的快速發展,我國制造業規模和水平持續提升,出口明顯大于進口,貿易不平衡較為明顯,致使貿易順差過大。“十一五”期間,為保持對外貿易的平衡發展,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擴大進口,包括降低進口關稅、促進進口便利化等,致使進口穩定增長,貿易順差略有回落,貿易均衡發展趨勢初步顯現。2005年,我國進口占世界進口比重為6.1%,2009年升至8%,成為世界第二大進口國,進口的年均增長率為11.3%,高于全球進口年均增長率7.4個百分點。

特征四:與新興經濟體貿易額上升,貿易伙伴趨向多元化

“十一五”期間,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往來不斷加強,目前,已成為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巴西、南非等經濟體的第一大,歐盟第二大,美國和印度第三大,東盟第四大出口市場。我國進口的擴大為不少國家和地區提供了重要市場,成為支持貿易伙伴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從貿易集中度來看,我國對亞洲、歐洲及北美洲的進出口貿易呈下降趨勢,而對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都處于上升態勢。

綜上所述,“十一五”期間,我國已發展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成為國際分工體系的重要一環,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日顯突出。然而,我國對外貿易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潛在問題,如貿易增長仍表現為粗放型、貿易條件未獲得根本改善、貿易發展不平衡現象嚴重、出口經營秩序有待改進、外貿企業抗風險能力偏低、發展質量和效益仍有待提高等,這些問題很可能會在“十二五”期間繼續影響和制約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只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使我國真正由貿易大國轉向貿易強國,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十二五”期間我國對外貿易面臨的形勢

金融危機使原有的世界經濟格局進一步向多元化轉變,世界經濟將步入調整發展的新周期,世界貿易將尋求新的突破,發達國家在國際經濟中的主導地位有所弱化,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實力有所上升。但應該承認,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總量和競爭實力仍遠遠大于新興經濟體,且大國競爭和戰略發展意識正在突顯,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需要我們認真把握,科學應對。

(一)全球經濟復蘇基礎不穩,內外部環境壓力較大

“十二五”期間,我國對外貿易仍將面臨國際國內經濟發展雙重調整的壓力。從外部環境來看,2%年以來,世界經濟雖已呈現緩慢復蘇態勢,但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寬松的貨幣財政刺激政策,缺乏內生的經濟增長動能,尤其是發達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美歐等地區金融系統問題頻出,刺激政策和通脹風險的兩難選擇,大國博弈的日益凸顯,使得復蘇基礎仍不穩固,復蘇進程仍將面臨多重矛盾。

(二)新興經濟體迅速崛起,世界經濟格局處于調整期

長期以來,以美、歐、日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居支配和主導地位,而數量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則居次要和附屬地位。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經濟受到重創,而發展中國家普遍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新興經濟體快速崛起,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日趨增強。“十二五”期間,中國同主要發達國家的矛盾和利益沖突將日益上升,歐美發達國家將憑借其經濟優勢持續對我國施壓,對于中國外貿來說,在擴大與新興經濟體的貿易合作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的發展仍難以擺脫對歐美市場的依賴,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在鞏固歐美市場的同時,加大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

(三)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市場競爭更趨激烈

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呈上升之勢,貿易爭端不斷增多。貿易保護主義是貿易摩擦激化的根本原因,而由于WTO某些規則的模糊性,當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時,這種保護傾向尤為嚴重。隨著我國貿易規模擴大和在國際經濟中影響力的增強,一些國家對中國的疑慮加重。可以預見,“十二五”期間,美歐等經濟體將進一步通過貿易救濟措施,強化對綠色、新能源產業和電子信息產品的貿易保護,貿易摩擦會不斷增加。

三、“十二五”時期我國對外貿易轉型重點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系統地提出了“十二五”經濟發展的主題、主線、目標和戰略任務。因此,科學制定對外貿易發展戰略,準確把握對外貿易發展方向,對穩步提升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構建我國在國際市場中新的競爭優勢至關重要。“十二五”時期,我國對外貿易應重點把握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科學的對外貿易管理體制和機制

努力提高對外貿易管理水平,運用科學的對外貿易管理模式和方法,形成符合開放型經濟特點的中國對外貿易管理體制和機制。

第一,要進一步明確外貿發展的戰略定位,從強調比較優勢轉向追求競爭優勢,制定系統科學的有利于企業轉型的經濟考核指標,兼顧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改變貿易條件,追求貿易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要正確認識進口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通過擴大進口來緩解外貿順差過大的壓力。要繼續做好資源性產品的進口工作,給企業一定的進口自主權;要制定有效政策,鼓勵企業加大對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加快企業機器設備的折舊,鼓勵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產品進口;要高度重視我國鼓勵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設備進口,通過引進高端技術裝備等,逐步提高我國自主研發制造能力;配合擴大消費的政策,適當降低國內稀缺的高檔消費產品的進口關稅。

第三,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兼顧好出口和進口的關系,逐步實現貿易平衡。出口是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競爭優勢,出口對于緩解就業壓力、支撐經濟增長有積極作用,在我國面臨巨額貿易順差和高額外匯儲備的壓力下,積極擴大進口、平衡貿易是必然選擇,但要采取積極的平衡辦法,切不可以打壓出口實現平衡。要以加快外貿轉型升級和提高出口的質量與效益為主要目標,實現積極的平衡。

(二)加快對外貿易轉型升級,努力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

首先,貿易結構是國內產業結構的外在反映,調整貿易結構的關鍵是優化國內的產業投資結構,要努力加快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重點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為促進貿易結構升級和企業競爭優勢的形成提供堅實基礎;要鼓勵機電產品向深加工和中高端產品過渡,加強海外營銷網點的建立,提高售后服務水平。

其次,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自有品牌的產品,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體系,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對出口名牌商品在質檢、海關通關等方面給予便利,鼓勵銀行和保險公司對名牌出口企業提供融資和保險便利;以形成企業的國際競爭新優勢。

再次,要以加工貿易為突破口,推動對外貿易轉型升級。鼓勵發展配套產業,提高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發揮加工貿易的技術溢出效應,促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控制低層次加工貿易的規模,完善加工貿易管理模式;通過完善出口退稅、金融服務、品牌認證等措施,提高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出口產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充分利用信息平臺,擴大采用國產原材料和零部件,促進加工貿易水平提高;促進加工企業增大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的進口;提高國際市場經營開拓能力,變中國的加工地位為生產經營地位。

(三)加快推進國內產業布局調整

“十二五”時期,外貿能否走出困境,繼續維持作為制造業大國現有的競爭優勢,關鍵在于產業布局的調整。面對當前國外貿易保護升級及國內制造業成本上升的壓力,外貿出口格局必須進行大的結構性調整,即加快推進貿易布局的梯度轉移,創造條件讓東部沿海地區迅速向中高端制造業、附加值較高的領域發展,促使中西部地區積極主動地承接來自東部沿海的產業轉移。要想實現這一目標,東西兩地都應同時出臺支持中高端產業發展的投資發展政策及支持西部產業轉移承接地發展的鼓勵政策。

(四)鼓勵多種形式的海外投資,加快構建海外競爭優勢

隨著我國在國際上影響力的提高,我國有必要加強跨國公司的發展并通過他們開展援外和工程承包,構建海外主要市場的商業存在,包括銀行、保險、倉儲、運輸、批發零售等產業價值鏈的延伸部分,逐步形成海外經營效益的盈利模式。特別是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擴大海外多種形式的投資迎來了最佳時機,要想推動和促進海外投資的發展,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政府投資支持貿易促進機構在海外主要市場的布點,提供必要的投資咨詢和服務。

二是加快海外經營人才隊伍的培訓,由政府出資委托有經驗的科研院所開展大規模的培訓,普遍提高海外經營能力和水平。這些培訓可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開展經濟貿易知識、市場營銷策略、文化歷史背景、社會交際能力等方面的培訓。形成一批成熟的有海外經營能力的營銷隊伍,這支不僅可以創造經營效益,還可在海外通過各種社會關系擴大中國的影響,樹立中國的良好形象。

三是要繼續推行海外投資的便利化,海關、稅務、銀行、外匯管理方面要有便捷措施,積極鼓勵企業加快海外營銷網絡的建設。

上述措施建議一方面可擺脫單純依靠出口的被動局面,同時可鞏固和發展與當地市場的合作關系,逐步形成海外跨國公司的盈利模式。

(五)采取多種措施,妥善應對貿易保護主義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繼續面臨國外貿易保護主義的限制,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應對工作不僅是確保對外貿易穩定發展的前提,同時也是創造穩定外部環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