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經濟衰退對我國外經貿的影響

時間:2022-05-10 10:43:00

導語:小議經濟衰退對我國外經貿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經濟衰退對我國外經貿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導致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又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這既是對世界經濟長期增長的一個大調整,也是對美國經濟增長模式敲的警鐘。全球經濟衰退影響到每個國家經濟領域的諸多方面,各國要化大力氣才能渡過這場危機,中國也不例外。IMF和世界銀行均預計,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8.5%,明顯低于2007年和2008年。其中,出口增長將呈弱勢,實際出口增長率僅為3.5%、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為負1個百分點,這將是多年來的第一次。2009年中國外貿發展無疑將繼續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局面。

一、全球經濟步入衰退期

世界經濟增長低于3%、單個國家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以及股市呈現熊市特征,僅憑這些指標足以表明,主要發達國家已在2008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將于2009年步入衰退。數據顯示,2008年第三季度,美國GDP增長率下降0.5%,歐元區第二、三季度GDP連續下降0.2%;日本第二、三季度經濟增長分別下降0.9%和0.1%。初步判斷,第四季度上述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仍將繼續呈現負增長,且態勢將延續到2009年。11月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為2.2%。其中,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經濟均為負增長,下降幅度分別為0.7%、0.5%和0.2%。11月25日,經合組織(OECD)預計,2009年經合組織成員30國(約占世界經濟總量的60%)GDP將下降0.4%。其中,美國下降0.9%,日本下降0.1%,歐元區下降0.6%。聯合國12月1日的預測報告顯示,2009年全球經濟將出現1%的微弱增長,而發達國家將出現0.5%的負增長。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這次危機中也不能幸免,IMF預計2008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6.6%,較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2009年進一步降至5.1%。

在中國前10大出口市場美國、香港、日本、韓國、德國、荷蘭、英國、新加破、俄羅斯和印度(合計占比61%)中,除個別國家外,2009年經濟均將呈現負增長。其中,印度經濟已從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大幅下滑,最近孟買遭遇的連環襲擊亦有可能“加重經濟的下滑態勢”。韓國將出現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低經濟增長紀錄。俄羅斯將要告別“黃金十年”;在主要發達國家中,經濟形勢最差的將是英國,2009年經濟將大降1.1%。

二、危機影響蔓延到實體經濟

金融危機起因于房地產業,首先受到沖擊的自然是房地產業,如今美國、歐洲、日本房地產均已大大萎縮。據IMF和OECD的統計分析,截止2007年底,英國、澳大利亞和挪威的房價與真實價格差距較大,意大利和美國的較小。從今年3月份的統計數據看,美國、丹麥和愛爾蘭的房價出現下跌;到6月底,經合組織成員半數成員的房價出現下跌;到10月底所有發達國家的住宅價格均已下跌。盡管如此,IMF認為,愛爾蘭的房價背離率仍然高達32%;英國和澳大利亞超出20%;早就開始下跌的美國房價高出正常價格7%。OECD的計算結果則顯示。西班牙的房價背離正常價格的比率高達98%,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英國則分別以90%、77%和72%緊隨其后;美國的背離率也達到28%。由此可見,發達國家房地產泡沫的擠壓尚不完全,房地產下跌尚未見底。據統計,14個發達國家中家庭住房資產總額按時價計算為60萬億美元,相當于這些國家GDP的2.2倍,全球GDP總額的1.1倍。據OECD估計,其中20萬億美元依然屬于被過高估計了。

據美國全國地產經紀商協會(NAR)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9月份全美成屋簽約銷售指數繼續下滑。該協會預計,2008年全美成屋銷量為502萬套,較上年下降11%。由于美國國內累積的可供出售房屋較多,需要一定時期釋放和消化才能恢復正常水平;與此同時,美國經濟處于衰退邊緣,居民預期購買力將減弱,多數機構預計,美國樓市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持續低迷,房價和成交量最早要到2009年-2010年才有復蘇的可能。

房地產業的持續低迷無疑會拖累與其相關的鋼鐵、建筑材料等制造業。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美國11月份制造業指數降幅創26年來新高;中國、歐元區與英國制造業指數均大幅下降。其中,中國與英國的制造業指標均降至歷史低點。歐元區制造業指數下跌至35.6,是自該機構1998年開始編纂該指數以來的最低水平。日本10月份工礦業生產指數下降3.1%,在統計的16個行業中,多數行業生產出現下降。其中,運輸機械、電子產品和一般機械等行業的生產降幅較大。企業信心下降導致投資設備不積極,拉低日本國內的生產總值;日本幾大經濟支柱產業——汽車業、電器業的大幅減產,進一步迅速加劇了日本經濟的衰退。

由于經濟衰退,經合組織預計,2008-2009年發達國家的失業人口將增加800萬。2010年其成員國失業人口將從今年的3400萬增至4200萬。明年其成員國的總體失業率將由今年的5.9%升至6.9%,到2010年則將飆升至7.2%。其中,歐元區的失業率將大幅升至9%,美國和日本的失業率則將分別升至7.5%和4.4%。

三、期待救市措施早日見效

為了救市,減輕或避免經濟衰退的沖擊,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財政政策方面的力度、規模和實施期都是以往所少見的。在危機發生的初期,美國政府就曾直接注資給金融機構,而后又采取了買入金融機構股權或直接接管金融機構等手段來穩定市場,可見其決心。美國現任總統布什在年初還曾簽署了總額約為1680億美元的一攬子經濟刺激法案。主要目的美國居民個人和小企業的稅負。當選總統奧巴馬除支持布什政府救市計劃外,還推出自己的金融救援計劃,包括承諾未來兩年內向創造就業機會的美國公司提供臨時稅收優惠,公司每提供一個新的崗位就能獲得3000美元的稅收減免;允許美國家庭提前從養老金賬戶提取總額不超過1萬美元的資金;對陷入困境但仍努力還貸的購房者,將其喪失住房抵押贖回權的期限寬限90天;呼吁美聯儲和財政部向各州和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經濟援助。在稅收政策方面,為年收入在25萬美元以下的家庭保持布什政府提供的減稅政策,但將增加年收入超過25萬美元富裕家庭的稅收。另外,奧巴馬最先提出挽救美國汽車業的計劃;還提出在未來10年內,計劃投資1500億美元用于清潔能源開發,并計劃提高燃料經濟標準,爭取到2025年美國25%的電力消耗都來自于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國會有望在明年1月20日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前通過奧巴馬的經濟刺激計劃,該計劃規模可能高達5000億-7000億美元。

歐盟方面的救市措施不僅著眼于當下,還關注長遠。自從金融危機深化、將歐盟區經濟推入衰退之后,歐盟已經多次表示,要利用經濟危機的機會加大經濟的結構性改革,轉危為機。因此,歐盟的刺激計劃就不僅僅要解決眼前的問題,還想借經濟恢復計劃大規模支出的機會,增強歐盟長期競爭力。特別是在未來技術和科技上。10月份歐元區15國通過了協調救市措施行動計劃,各國政府將通過為銀行發行債券提供擔保或直接購買銀行股權的形式,幫助銀行拓寬融資渠道。11月,歐盟委員會批準了一項涵蓋歐盟27個成員國的經濟激勵計劃,總額達2000億歐元(約合2600億美元),相當于歐盟GDP的1.5%。

這份經濟恢復計劃由兩大支柱構成,一是向市場注入購買力,解決當下的需求和信心危機;二是引導目前的短期行動朝著增強歐盟長期競爭力的方向發展。而長期的競爭力主要就集中在低碳經濟和環保技術方面。如①通過投資于能源效率領域,既可以創造就業,也可以節省能源;②投資于清潔技術,振興建筑和汽車行業;③投資在基礎設施及其相互聯系上,以促進效率和創新。經濟恢復計劃中還提出了10項具體的措施,其中有3項與節能環保直接有關:改善建筑的能源效率;推動綠色產品的快速發展;發展汽車和建筑的清潔技術。此計劃中對建筑能源效率的投資被認為不僅有利于提攜房地產市場,還可增強歐盟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另外,該經濟恢復計劃還發起了一項名為“歐洲綠色汽車”的行動。在這項行動中,歐洲投資銀行將為汽車生產商和零配件提供商提供貸款,資助研發所用,特別是在安全和環保方面的研發;在增加需求方面,歐盟委員會建議成員國削減低排放車輛的登記稅和流通稅,同時加大淘汰老舊車輛的努力。

日本方面,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日本首相10月底公布了總額26.9萬億日元的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這是日本政府今年公布的第二個經濟刺激方案。根據該方案,日本政府將在明年3月底之前向日本所以家庭發放現金補助,總額為2萬億日元。日本政府還將為陷入困境的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擔保,并降低失業保險費用繳納標準和削減高速公路通行費。此外,該方案還包括為日本農民提供補貼、減稅和鼓勵企業增加雇員等內容。

對于上述政策措施的正面效果,到目前為止,官方或民間基本給予了肯定。但人們也擔心,美國國會10月初通過7000億美元救助計劃的實施對象并不涵蓋實體經濟,這說明美國政府仍然將維護金融體系穩定作為目前的首要任務,與歐盟相比有些短視;而美聯儲新出臺的8000億美元信貸市場解凍方案中的一部分將用于幫助房貸者、消費者及小企業的計劃,能否及時顯效具有不確定性。另外,規模巨大的財政支出無疑增加美國財政預算赤字,其后果有可能再次轉嫁給購買美國國債的。歐盟一些國家對歐盟計劃的資金來源也表示懷疑。2000億歐元的資金估計大部分還將來自于各國自己的計劃。而各國采取的一些政策對短期內避免衰退不會起到什么作用。同時,歐盟委員會不得不相應地允許增加各成員國政府的財政赤字空間。即各國政府背負的公共債務將被允許超過該國GDP數值3個百分點。日本政府雖然已擬定一份以定額補貼為核心的追加救市措施,但不少人仍認為,“補貼未必會流向消費,提振經濟基本無望。”

四、危機對中國外經貿的影響

(一)出口增幅將降至兩位數以下

剔除價格因素后,2008年前三季度中國實際出口增速分別為11.2%、11%、13.2%,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0個百分點左右;第四季度的出口訂單已經下降,預計2008年中國進出口實際增速可能低于10%,大大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在出口市場方面,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受金融危機影響,經濟低迷、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減少、消費水平下降,導致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出口增速回落。前三季度,中國對美出口增長11.2%,同比下降4.6個百分點;對歐盟出口增長25.6%,同比下降5.3個百分點。隨著金融危機在全球范圍蔓延,新興經濟體發展也受到拖累。前三季度,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增長14.7%,同比下降69.8個百分點;對印度出口增長43.1%,同比下降24.4個百分點;對東盟出口增長28.4%,同比下降3.3個百分點。中國對新興經濟體主要國家出口放緩,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今年中國出口下滑趨勢。

人民銀行的調查顯示,第四季度外貿出口訂單繼續下降,已跌至2005年7月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的最低值。從第104屆廣交會訂單看,出口成交額上年秋季下降18.7%,比春季下降15.8%。其中,機電產品成交比上屆下滑13%,紡織品服裝訂單數繼續大幅減少,玩具行業訂單僅為上年同期的13。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對外貿易交易會,廣交會五年來首次出現成交額下降,預示中國未來出口形勢將更為嚴峻,出口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更趨惡化。2009年中國實際出口將降至兩位數以下。

外部需求減少,出口增速放緩,貿易順差下降,使中國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降低。根據國家統計局測算,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2.5%,比去年同期下降8.9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1.2個百分點,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2009年凈出口對GDP的貢獻或將出現負值。

(二)利用外資增速放緩

受到金融危機的拖累,2008年以來,全球FDI流量明顯減少。據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的統計,上半年跨國并購交易額較2007年下半年下降29%。預計200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將下降10%。中國的利用外資方面也面臨考驗,一方面,由于發達經濟體經濟放緩,包括中國出口增長乏力,加工貿易受到較大影響,外資從加工貿易型企業撤出。另一方面,受信貸緊縮影響,在華投資的外商企業可能將資金轉回國內。據商務部統計,今年前10個月,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81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5%。同期,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22736家,同比下降26%。10月當月,實際利用外資金額67億美元,同比下降2%,為今年以來首次出現單月負增長。同期,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1935家,同比下降26%。其中,來自發達國家的投資放緩。前三季度,美國在華新設企業數和合同外資額分別下降30.6%和22.8%;英國分別下降22.1%和43.5%,德國分別下降32.6%和55.4%。另外,制造業吸收外資降幅明顯,前三季度,全國外商投資制造業新設企業同比下降43.2%,實際利用外資增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17個百分點。

(三)對外投資面臨機遇

近年來,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企業對外投資規模不斷增加,但也時常面對投資國的種種壁壘和戒心,他們從意識形態或戰略考慮,經常對中國企業投資并購活動加以阻撓。這次金融危機導致美國等國金融市場流動性緊張,部分企業陷入了暫時的困境,增強了原股東出售的意愿,降低了美國企業的估值,更削弱了美國國民和政府對外資并購可能存在的排斥心態,從而降低了收購的政治性風險,一些歐洲企業也存在相似的情況。這給我國企業提供了很好的并購機會,同時,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也為我國企業海外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一些國外知名企業擁有知名品牌和成熟強大的國際營銷網絡,具備較強的研發能力,而這恰恰是中國企業所缺乏的,如果我國出口企業能夠選擇美國歐洲同行成功地并購,整合優質資源為我們所用,會極大地促進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五、應對金融危機應注意的問題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防止經濟增速過快下滑,國務院近期已出臺一系列旨在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對保證增長、穩定預期將發揮重要作用。在外貿政策方面,應繼續運用出口退稅、外貿發展基金、財政貼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擁有自主品牌、核心技術的產品和大型機械設備以及農輕紡等有競爭力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支持企業開展營銷、研發和并購,加快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與此同時,積極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進一步完善促進境外投資的政策措施和協調機制。在實施或完善上述措施的條件下,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應繼續重點關注美國市場

由于最初對形勢估計不足,從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直到2007年下半年,不少人樂觀地認為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影響不大。受這種觀點的影響,一些出口企業未能未雨綢繆,及早采取措施應對。以至于在進入2008年以后,面臨日趨惡化的出口環境和不利的經濟形勢,束手無策,損失慘重;有些出口企業就此破產倒閉。但是,對未來的世界經濟形勢,尤其是美國經濟的發展也不應過度悲觀。新興市場固然應成為我國具有出口增長潛力的未來大市場,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依然是我國的最大出口市場,對美出口仍然是我們的主攻市場。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增長產生重大沖擊,但美國的霸權地位尚不會產生根本性的動搖,以美國的實力和新總統上臺的機遇,或許會最先走出衰退,且美國經濟恢復的速度將超出我們想象。即使美國經濟兩年后才得以恢復,也不至于使其實力急劇下滑。我們可以從美歐發達國家的救市措施中,對于新能源產業、環保產業的支持的機會,尋找機會。

(二)產品質量和知識產權等問題依然不可忽視

在關注擴大出口的同時,中國出口產品質量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依然不可忽視。美國方面的調查顯示,近年來,中國產品質量暴露出來的問題,慢慢損耗著中國產品的魅力。據分析,美國制造商在縮減源自中國的貨物,質量問題是最主要的原因。美國企業正在努力開拓墨西哥等周邊區域的市場以替代中國產品。另外,美歐市場對知識產權侵權問題也表現出極大的擔憂。在遵守法規、商品價格波動、供應鏈的安全漏洞,信息技術等問題上,中國政府也應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三)穩定人民幣匯率幣值

人民幣實際匯率保持升值趨勢也對外貿出口產生不利影響。一方面,美國經濟低迷,金融形勢嚴峻,巨額救市計劃使財政赤字快速上升,可能導致美元幣值走軟。另一方面,盡管中國經濟增長也在快速下滑,但是金融體系相對穩健、政策調整空間較大、經濟運行情況好于其他主要經濟體。因此,預計未來一段時間,人民幣兌美元、歐元等主要貨幣仍存在升值壓力。匯率上升,將使許多處于微利狀態的中國外貿企業出口更加困難,抑制中國出口增長。建議穩定人民幣匯率,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次貸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匯率傳導機制,避免匯率成為美國轉嫁危機的政策工具。

(四)繼續警惕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金融危機使美歐經濟陷入衰退,進而將影響全球貿易的穩定發展。世界銀行預計,2008年全球進口貿易增長將從2007年的7.4%降至2008年的5.2%,2009年將出現自1982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下降幅度為2.5%。國際貿易萎縮,必將加劇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許多國家和地區經濟步入衰退、企業銷售下降、利潤下降、開工不足、失業率上升,可能將采取更為保守的貿易政策和措施,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風險加大。預計未來一段時間美國對華反傾銷、技術性、標準性、綠色的貿易保護手段會更加頻繁出現。如有必要,可聯合其他相關國家,在WTO框架下聯合抵制發達國家可能出現的通過貿易保護向國際社會轉嫁危機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