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新發展觀視野中人的發展

時間:2022-05-10 10:42:00

導語:談論新發展觀視野中人的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新發展觀視野中人的發展

目前,可持續發展已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作為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它將發展理解為經濟——自然——社會——人的共同發展,并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而傳統發展觀則集中在單純的經濟增長上面,它以物為中心,在主體、客體兩極中指向客體一級,人的發展在它身上是看不到的。本文擬從可持續發展觀的形成、含義和實質,在新發展觀中如何重新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的發展的實現這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從而深化人的發展的認識。

早在19世紀,馬克思就曾指出,隨著人類文明成長的進程,“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將成為歷史的必然。然而,在20世紀,當高歌凱進的工業社會帶著滿目瘡痍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獲得空前發展的時候,卻遭遇到一系列難堪的“發展危機”,使得人們難以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甚至帶來人的本性的異化。與這種異化相伴隨,人類發出了“還我本性”的呼喚,強烈要求確立一種新的發展理念,這種新的發展理念就是可持續發展思想。

可持續發展思想,產生于上世紀70年代,形成于80年代,到90年代成為我國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發展戰略思想原則。70年代,在國際有關的發展會議上,人們曾提出過“合乎環境要求的發展”、“連續的或持續的發展”等概念,最終選定為“可持續發展”。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舉行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可持續發展”成為會議的主題。至此,“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被許多國家社會所認同的現代社會的發展戰略。近年來,我國政府對“可持續發展”也表現出極大的關切和高度重視。1994年制定的《中國21世紀進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白皮書》,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對策、措施等。1996年,在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報告》中,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重要任務。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江總書記特別強調指出:“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2001年3月,在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朱總理在《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中指出,“堅持把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什么樣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呢?目前,為世人所接受的可持續發展概念是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的經典定義。1991年,聯合國通過的《里約宣言》將“可持續發展”進一步闡釋為“人類以與自然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權利,并公平地滿足今世后代在發展與環境方面的需要”。因而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是指發展要有后勁,立足當前,著眼于未來,著眼于長遠;發展要能夠繼續下去,一直延續下去,并要為以后的發展創造條件和機會,不能“竭澤而漁”。可持續發展觀的內涵豐富,但從總體上理解有兩個最基本的要點:一是強調人類在追求自身生活權利時應當堅持與自然相和諧的關系,達到人與自然的共同繁榮,而不應當采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等方式追求發展權利的實現,二是當代人的追求今世發展與消費時,應當努力使自己的機會與后代人的機會相平等,既滿足當代需要,又不危及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表面上看,可持續發展重在解決資源與環境的再生性和可續性問題,追求人類與自然界的協同進化;但實質上,可持續發展卻是一種環繞人并為了人而使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環境協調互動的社會發展范式,追求人的完整性、凸現人的完整性,這是可持續發展觀的價值取向和終極目標。由此,我們不難看到出,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觀,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

與動物是在消極適應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自身生存不同,人是在利用工具積極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維持自身的存在和發展的,因而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在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反過來又制約和規定人的本質,使人成為“社會存在物”;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肉體組織發展出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能力,從而使人的生命活動成為有意識的活動,人成為“有意識的類存在物”;“社會存在物”、“有意識和類存在物”又使人的具有了自覺能動性,因而使人脫離了動物界,成為“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吧鐣嬖谖铩薄ⅰ坝幸庾R的類存在物”、“能動的自然存在物”統一于實踐活動中,這表明人通過實踐使自己成為一種自我創造的主體性存在。在實踐活動中,人把自身之外的存在變成自己活動的對象,變成自己的客體,與此同時,也就使自己成為主體性的存在。在這種主、客體關系中,自然界是作為主體的人的首要客體而存在,作為主體作用和改造的對象而存在。因而,自然界的發展是作為主體人的發展的基礎、根據和首要條件。但是,作為主體的人在與自然客體發展對象性關系時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主人翁姿態完成自然界所賦予的使命,即人可以認識和改造自然。在這里,人不斷進行創造性活動,把自身潛在的能量釋放出來,使世界有了新的特征,也即使世界人化,從而不斷創造著自己的生命本質,并以此體現人的主體地位,價值和尊嚴。

從整個社會發展的過程來看,人類漸漸改變了最初的完全從屬于自然、依附于自然的狀態,而且,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還以征服者的姿態讓自然不斷奉獻出大量物質財富。于是到了工業化時代,就有人認為人越是征服自然,人的發展程度就越高。不錯,作為主體存在的人,其生存和存在方式確是在于征服自然,在于擺脫自然對人的束縛,用自己的雙手從自然界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在這個意義上,這種看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不是對人的發展的完整理解,它只是人的發展的一個過程。恩格斯指出:“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取消了。”(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83頁。)對自然界規律的無視,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的盲目蠻干,必然會破壞自然界自身的調節機制。這樣一來,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便是自然界反過來又以各種暴虐的方式給人類以報復和懲罰。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和小亞西亞毀林墾殖,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昔日的良田沃土淪為不毛之地;西班牙的種植場主在古巴焚燒山坡上的森林,認為木灰作為肥料足夠最能贏利的咖啡樹施用一個世紀之久,結果后來的熱帶大雨卻沖掉了毫無掩護的沃土而只留赤裸裸的巖石……本世紀中葉在以來,雖然人類奇跡般地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但同時也帶來了生態失衡、環境污染以及全球性的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正在步步將人類推向深淵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人與自然的平衡狀態已逐漸走向全面失衡,使人與自然對立起來。

事實上,人不斷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并不是要制造人與自然之間的主、客體的對立,而是為了在更高層次上、更廣的范圍內與自然建立起統一的和諧的關系。這就需要作為主體的人在超越自然的同時擔負起對自然的責任,這也是人的主體性的體現。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已逐漸認識到世界是一個具有內在關聯的活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當中,一方面自然世界構成了人類世界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人的一切活動必須以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另一方面,自然世界是人改造和索取的對象,人在自然面前具有巨大的主動性。人類通過勞動實踐已將天然自然一步步改造為人化自然,并且人們越來越要求以這種自然創造性活動所產生的“人化自然”去替代現在固有的自然世界(即天然自然),從而使人與自然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因而,人在越是征服自然、其主體地位越是上升的時候,他的責任和使命也就顯得越沉重、巨大。如果人們只是囿于如何征服自然、超越自然,對自然缺乏責任,那么主體就必然表現出任性與盲目。相反,帶著責任去利用、開發自然,結果就大不相同了,這種開發是建設性的而決不是破壞性的。意識到人類對自然的責任,本質上就意味著人類自身的發展已走向成熟。

人的主體性一方面表現為征服自然、超越自然,另一方面表現為超越自然的同時擔負起對自然的責任。這種建立在超越與責任基礎上的人與自然一體化的發展,正是新發展觀所主張的人的發展的新觀念。說到底,新發展觀就是要求人們擺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恰當位置,合理調節自己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正如馬克思所言:“最無愧于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但是不管怎樣,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杂赏鯂挥薪⒃诒厝煌鯂幕A上,才能繁榮起來。”(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926-927頁。)也就是說,人只有自覺把握人與自然之間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自覺與自然融為一體,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充分注意保護自然、改善生態環境,才能確證和展現人的本質力量,才能最終達到人的自我發展。在這里,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關心,歸根到底是對人類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關心。由此,我們也得出:人的全面發展是人與自然的一體化發展,是人與自然的統一,但這種統一不是人回歸自然、受自然支配,也不是人對自然的無限開發和利用,而是要建立在人類自身對自然的超越與責任基礎上。

在對待社會發展的觀點上,與傳統發展觀單純把經濟增長視為發展目標不同,新發展觀認為人的發展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

把人的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目的,這是只有在正確認識人與社會的關系之后才能得出的結論。就人與社會的關系看,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是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的辯證運動不過是人的歷史活動而已。然而人與社會之間并不總是保持這樣一種原初關系。社會一經形成,它更獲得相對獨立的性質,并被看作是超越于個人之上存在的獨立實體,城邦、國家都成為其表現形式,而人僅被看成屬于它的活動工具。于是我們談發展時,講社會發展、講國家發展,而很少講人的發展。而在社會發展史上,人類發展追求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正是由于人類的客觀性需要,才產生了為滿足需要而進行的各種社會生產。人類需要的多樣性、豐富性,促使社會綜合全面的發展。人類需要的無限遞增和不斷再生產,導致了人類對社會發展的永恒追求。因而,要促進社會全面綜合發展,必須以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為出發點,也即發展要以人為本。

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主題和目標,這也是人類在付出一系列沉重代價后所獲得的理性認識。二戰后的一段時期內,無論新獨立的發展中國家,還是工業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都認為只要把經濟餡餅做大,其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但事實表明,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能自然而然地給人們帶來普遍的福祉,相反它還同時引發了生態環境惡化、貧富差距拉大、政治腐化動蕩和價值信仰危機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國際社會稱這種現象為“有增長無發展”或“惡的增長”。(注:周志山:《人是社會發展的本質》,《浙江社會科學》1996年第6期,第74頁。)因此,到70年代末這種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理論和戰略招致眾多批評,批評者們認為它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忽視對人的真正幸福的關注。在這種發展框架中,人生的全部意義被淹沒于對物的片面追求中,人對自我的認識和關懷服從于逐物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這種物本傾向,導致人的異化,甚至“人的不在場”。這向人們昭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即傳統的發展觀越來越“離人而去”;也向人們揭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即當代社會發展必須“繞人而行”。

從以物為本的發展觀向以人為本的新發展觀轉換,其意義不在于用人的尺度完全取代經濟尺度;而在于把社會發展的必然性與人的發展的合理性統一起來,使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受到人的發展的合理性的檢驗和制約。這是因為新發展觀強調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目標,反過來也堅持社會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是人的發展的手段。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社會發展內在的運行著人的發展,人的發展外在的表現為社會的發展。在現階段,只有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人的發展才有可能: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為人的發展開辟了道路;第二,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主要指經濟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前提;第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建設為人的發展創造了思想文化前提;第四,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高度建設為人的發展提供政治前提;第五,豐富和諧的社會關系的建立為人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新發展觀把社會發展看成是人的發展的手段,但不是以社會發展的名義去剝奪人的發展權利,而是從人的發展的視角去衡量社會的發展。社會發展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現,其必然歸宿都是人類的幸福、解放和全面發展。人類社會的歷史是自己創造的,離開以人為中心的活動,就不可能有社會發展史,離開人的發展就不可能談社會的發展,因為不可能有離開人的、與人相對立的、外在于人的社會。因此,社會發展必須以人的發展為中心。邁爾斯在《人的發展與社會指標》一書中曾指出,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是有利于社會各成員的人的發展。因此社會的發展就應該是從人的發展及為人的發展創造條件這兩個方面來制定自身的發展計劃,設定發展目標。正是基于這種觀念,可持續發展觀強調社會發展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平等:其一、社會平等,指每個社會成員都同樣具有發展自身的機會,有權利獲得生存基本需求的滿足及接受教育、得到培訓和從事工作的機會;其二、區域和國家平等,指在社會發展中,不應以犧牲別國利益、其他地區的利益作為自己發展的條件;其三、代際平等,指既要關心當代人的發展問題,又要關心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不應以損害下代人和下幾代人的發展作為當代人發展的前提??梢姡掳l展觀強調和重視人的發展,把社會的發展看作是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把人的全面發展看作人類社會的理想目標。

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是社會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承擔者、推動者,但是人要想始終是社會的主體,并且實現全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就必須首先實現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人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人的能力的發展抑或人的素質的提高。

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是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那里,關于人的發展的論述中,能力的發展一直處于核心地位?!叭魏稳说穆氊煛⑹姑⑷蝿站褪侨娴陌l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330頁。)人類活動的目的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特征、表現和內容最終都應歸結為人的能力全面發展,“能力的發展就是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08頁。)。因而,發展就是人的素質的提高或能力成長的過程。從根本上講,人的發展包括三個層次:一是人的基本需要的滿足;二是人的素質的提高;三是人的潛力的發揮。在這三個層次中,基本需要的滿足是人的發展的基礎,素質的提高是人發展的關鍵,潛力的發揮是人的發展的目的。只有人的素質提高了,才能真正發揮出人的潛力,也才能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

對人而言,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是實現自身發展的根本條件。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創造著他自己的歷史與存在。在某種意義上,人造成怎樣的存在取決于他的活動方式和行為準則,取決于人的主體性發揮的程度。而人的主體性的發揮程度和人的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人的素質,既包括勞動者體力的增強,也包括智力的提高:既要重視人的科學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忽視思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只有使人在德、智、體、美諸方面素質得到全面提高,人才能增強自身在社會實踐中把握世界的能力,也才能從根本上確立自己真正的主體地位,從而為社會活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體力支持??梢?,人的綜合素質高低,成為當今社會人能否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條件。

人是現代社會生產力的首要因素,所以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實現人的現代化。所謂人的現代化是指人的發展的未來方向,是指作為社會生產和生活中最活躍因素的人類自身的現代化建設。人的現代化的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的再生產類型的現代化;二是人的素質的現代化,即現代條件下人的素質的提高。在現代科技革命影響下的社會經濟活動中,智力支出日趨成為人類勞動的主導。科學技術引起的產業結構日趨向知識密集、技術密集、信息化方面的發展進一步引起了職業構成的變化,日益要求人的素質的不斷提高,并成為現代化的中心。正如美國社會學家英格爾斯在其所著《人的現代化》一書中精辟指出的那樣:“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現代化結束后的副產品,而是現代化制度與經濟賴以長期發展并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注:[美]阿歷克斯·英克爾斯:《人的現代化》,第3、7、8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發展最終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質方面的改變”(注:[美]阿歷克斯·英克爾斯:《人的現代化》,第3、7、8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一個國家只有當他的人民是現代人,他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為現代的人格,他的現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管理結構中的工作人員都獲得了某種與現代化發展相應的現代性,這樣的國家才可以真正稱為現代化的國家。否則,高速穩定的經濟發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會實現。即使經濟已經開始起飛,也不會持續長久”(注:[美]阿歷克斯·英克爾斯:《人的現代化》,第3、7、8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這里我們不難看出,人的素質的提高在現代化建設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然而就目前狀況而言,人的素質的現代化或人的素質的整體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一種目標理論。傳統發展觀當中的“經濟人設定”依然束縛著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勞動力的人也只是被看作一般工具性的存在,只注重其數量而不注重其質量。而且,今天科技已經飛速發展了,可偏偏還有人相信非科學的東西,最惡劣的表現各種邪教組織的存在,他們泯滅人性,極大地妨礙了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從國際范圍來看,雖然現在世界大戰沒有打起來,但也存在著許多不穩定的因素,如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局部戰爭不斷發生,嚴懲踐踏著人類的生存權利和生存空間。就我國現實來看,社會上也存在著“拋棄信仰”、“拒斥傳統”、“躲避崇高”等灰色論調。而且,勞動力的總體質量較低,國民素質亟待提高,地區發展也不平衡,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極不相適應。那么,怎樣全面正確把握人的素質的提高,人的素質怎樣提高才能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在這里想強調幾點:一、人的素質的提高不只是作為個體的人的素質的提高,而應是包括作為個體的人的素質提高在內的全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二、在這個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的價值觀,肅清“科技決定論”的影響,人的素質提高在注重確證人的價值的同時,更應注重對社會的責任意識;三、在當代,人的素質的提高,我們強調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文化智力素質的提高,自然人的資源境意識也應隨之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