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貿易逆差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5 10:47:00
導語:巨額貿易逆差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美貿易現狀
中美貿易逆差指的是從1993年以來,中美貿易中美國所處的逆差狀態。中美自1979年建交以來,特別是1997年和1998年兩國元首實現互訪,中美兩國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伙伴關系,以及1999年11月15日關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中美雙邊談判結束以來,雙邊貿易發展迅速。據中國海關統計,中美雙邊貿易額從1978年的9.9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116.3億美元,增長了213倍,美國已經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但是,隨著中美雙邊貿易的迅速發展,中美雙邊貿易的不平衡的問題也日益突出。據中方統計,由1993年開始美方出現逆差62億美元,到2007年上升到1633.2億美元,12年間增長了17.5倍。同時,隨著雙邊貿易量的不斷攀升,中美貿易逆差還在繼續擴大。
2004年4月,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專門針對人民幣問題的《舒默修正案》,威脅如果中國不把人民幣升值15%—25%,將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征收2715%的關稅。美方一些人士認為,美國對中國巨額貿易逆差的根源人民幣匯率的低估。只要人民幣升值了,中美貿易逆差狀況就可以得到改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實證分析結果顯示,1983-2004年的人民幣匯率與美中貿易逆差的擴大有內在聯系,但無法解釋1993-2004年人民幣匯率保持不變、中美進出口相對價格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中美貿易順差仍存在不斷擴大的現象,更無法解釋2005年7月21日匯改后,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情況下,中美貿易順差仍加速擴大的現象。這足以說明匯率的變化與貿易逆差的變化并不完全一致。為什么會這樣呢?
從表面上來看,一方面,由于受“J曲線效應”的影響,造成進出口商無法快速對人民幣升值做出反應。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幣的升值幅度過小,不足以造成貿易順差的速減。那是否意味著只要人民幣的升值幅度夠大,在不久的將來,就能看見我國“雙順差”格局的好轉呢?從歷史來看,過去一年多來,雖然人民幣累計升值,貿易順差卻仍然持續擴大。這說明,中國出現貿易、資本“雙順差”格局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并不能僅僅依靠匯率的變動來解決。
從出口方面來看,人民幣升值,出口減少,進口增加的傳導機制受到阻礙。中美貿易順差更多的是結構性的貿易順差,美國雖然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不斷上升,但對東亞地區的逆差卻未同步上升。這是全球特別是東亞地區內部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過去美國對韓、日等的逆差實際上由于產業轉移的緣故被轉移到了中國。事實上,中國對不少周邊國家地區一直保持著逆差。中國只是全球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一環。由于經濟全球化,中國通過進口原材料,在中國利用廉價勞動力的優勢進行加工,然后銷售到美國等成熟的市場。所以中美的貿易順差是全球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國轉移的結果,是其他國家利用我國廉價勞動力的結果,這是由國際分工決定的,而匯率的變動很難改變這一格局。人民幣的升值,只能稍微提高中國勞動力的價格,但相對于別的國家來說還是要廉價很多,其他國家不會因此而減少向中國進口勞動力,而且中國國內也存在大量的勞動力,因此不可能使貿易的順差減少。
所以,美國對中國巨額貿易逆差的根源不應是人民幣的低估。
三、美國對中國巨額貿易逆差的真正根源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對中國巨額貿易逆差的根源并不是人民幣的低估。美國對中國巨額貿易逆差的真正根源應該是供需的失衡問題。該供需失衡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中美兩國擁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在進出口方面的供需失衡
從貿易結構方面看,美對華逆差主要是貨物貿易逆差,服務貿易屬于順差。從產業結構來看,中美雙方具有很強的互補性體現在雙邊貿易上,表現為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與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與高附加值產品交換為特征的互補性貿易。中國由于勞動生產力低下等原因,使得在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美國則主要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和服務業上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根據比較利益的原則,美國通過大量進口,一方面加快本國本來就要淘汰的傳統產業的退出進程,另一方面節約本國資源,使之得以優先發展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最大限度獲取資源轉換效應和利益,這對美加速轉型,實現高科技產業下持續低通貨膨脹極為有利。然而,在美國具有比較優勢的一些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例如一些高技術產品,以及服務貿易,都對華進行了出口管制。如此一來,美國從中國進口了中國擁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把中國多余的供通過進口彌合了他們的需求,卻把他自己的比較優勢產品進行管制,使中國在高技術這方面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從而美對華的逆差加大。
2.中美兩國相互投資的供需失衡
美國把本應由在其本土制造的產品轉移到中國制造,充分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然后再把這些產品進口到國內,把本應該由美國自己提供的供轉為有中國提供,從而使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更大。從直接投資角度分析,我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數量逐年增加。1979—1999年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總額3060億美元,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10%。隨著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增長,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進出口貿易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大,目前已占到中國對外貿易的一半以上。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持續增長會產生貿易轉移效應,自1998年以來,外商在華投資企業對外貿易出口中,出口市場最大的是美國。而同期外商在華投資企業從美商品進口增長卻相對滯后。兩者相抵,外商在華直接投資造成的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有了持續增長,由1993年的33.2億美元大幅增加到2003年的408.6億美元。與此同時,美國是我國最主要的外資來源國之一,而美對華投資企業多屬進口替代型,在華投資的主要目的是占領中國市場。近年來美國和其他一些經濟體的大公司把中國大陸當作制造平臺,利用中國大陸的廉價勞動力降低產品成本,獲取高額利潤。在華直接投資建廠后,又將產品返銷到美國。這樣做是把本應該由美國自己提供的供轉為有中國提供,不僅使美國人的福利增加,可以用更低的價格獲得同樣的商品,還把這些都算在中國的出口上,使中國的出口更多了,從而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更大。
3.中美兩國儲蓄與投資的供需失衡
中美兩國貿易失衡是由兩國的宏觀經濟狀況決定的,兩國的宏觀經濟結構中儲蓄與投資之間的不平衡是造成中美貿易不平衡的關鍵性因素。銀行將儲戶們的儲蓄集中在一起,再貸給有投資需求的個人或企業,這樣就形成了一種供需關系。中美兩國貿易失衡是由兩國的宏觀經濟狀況決定的。美國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國民個人儲蓄率很低,如1998年僅達0.15%;而美國人擁有提前消費的觀念,消費需求特別旺盛,據歐盟資料顯示,1999年美國人消費掉GDP的69%。結果造成求過于供,寅吃卯糧。由于美國在供應上存在著巨大缺口,就決定了美國必須大量從國外進口。由于中國價廉物美的消費品深受美國消費者的認同和青睞,進口商和零售商自然也愿意經營。中國消費品在使美國消費者獲得巨大實惠、美國公司賺得盆盈缽滿的同時,也通過消費稅的形式為美國地方財政作出了貢獻。而在中國,由于人口結構的變化,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融資渠道不暢通,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導致中國的國內儲蓄率較高。中國的高儲蓄率導致中國的生產往往大于中國消費者的需求,而美國人的提前消費觀念則導致他們的需求永遠大于供給,中國價廉物美的消費品則成為他們的首選,使得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加大。
四、造成美中巨額貿易逆差的其他原因
巨額貿易逆差是美元維持其地位的前提條件,美國要維持美元作為主導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獲得鑄幣稅,必須使其他國家擁有大量的美元,這要求美國存在巨額貿易逆差。造成美中巨額貿易逆差的其他原因還有:
1.美方高估對華貿易逆差
美國商務部每年公布的對華貿易逆差數據與中方公布的數據存在很大的差異。造成差異的原因包括多方面,其中包括美方主觀的高估逆差的意向。美國商務部統計的對華出口額不包括對香港的出口額,而在統計來自中國的進口貿易額時,卻包括了來自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進口貿易額。這樣一來,美對華的出口貿易逆差當然就更大了。
2.統計口徑的不一樣
美方與中方統計口徑的不同也是造成美中巨額貿易逆差的一個原因。統計口徑差異的主要來源,一是關于中國對美出口數額,美國統計數字約是中國相應年份統計數字的2倍;二是關于中國自美進口數額,美國統計數字始終比中國數據少1/3左右。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對原產地標準使用上的不一致。一方面,從主觀上說美國希望通過隨意使用或濫用原產地標準來夸大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規模,以便限制來自中國的進口;另一方面,從客觀上看,美方的統計沒有計入以香港為主的第三方的轉口貿易,按原產地規則把香港的增值也計入了自華進口。
第二,美方進行貿易統計時遺漏了其他部分。一是美國企業海外收入并沒有計算進美國的進口里,相反,美國海外公司賣回本國的商品卻成為了美國的進口,因而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背后隱藏了美國企業的巨額隱性收益;二是美國沒有將源自中國的服務貿易收入計算在內;三是美商在中國進行來料加工商品出口到美國等時,統計上是按照產品的出口值計算的,這就夸大了中國實際的出口額。
3.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轉移
正如前文所提,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的轉移也是造成美中巨額貿易逆差的一個重要因素。亞洲(尤其是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產業轉移導致美國對亞太國家的貿易逆差轉向中國。中美貿易逆差的加劇也是全球產業結構轉移的結果。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亞洲新興國家和地區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把其在國內已經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由此形成了中國從這些國家和地區進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國內進行加工組裝然后出口到美國的加工貿易格局。新興國家和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使得美國減少了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增加了從中國的進口,所以日、韓、新等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呈下降態勢,中美順差連年攀升。從整個亞太地區來看,對美國的順差變化不大。實際上美國自華進口只是替代了來自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大部分是低科技含量的電子玩具、皮鞋和服裝,根本不會與美國的產品形成競爭。
參考文獻:
[1]王啟云:中美貿易逆差產生的根本原因.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2]金萍:人民幣升值并不能改變“雙順差”格局.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7年第5期.
[3]張燕:中美貿易逆差問題分析及對策.北方經貿,2007年第5期.
[4]苗長青:中美貿易逆差原因的新審視.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1期.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8》.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摘要: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指出,當一國對另一國的貿易順差超過該國貿易額的25%—30%時,不僅會引發兩國間的經濟摩擦,更會引致政治危機和沖突。所以,本文力圖探尋美國對中國巨額貿易逆差的根源,以此來解決美對華的巨額貿易逆差問題。為此,本文通過對中美兩國各具比較優勢的商品進出口、相互投資及儲蓄等方面的研究,認為美國對中國巨額貿易逆差的根源并不是人民幣匯率的低估,而是供需方面的失衡。同時,本文對其他造成美國對中國巨額貿易逆差的原因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關鍵詞:貿易逆差根源;匯率低估;供需失衡
- 上一篇:二年級班主任個人述職報告
- 下一篇:學校主任個人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