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偏好和出口偏好

時間:2022-03-26 03:58:00

導語:經濟增長偏好和出口偏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增長偏好和出口偏好

一、經濟增長偏好

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許多學者用潛在的經濟增長率來衡量實際經濟增長速度的快慢。當實際的經濟增長率接近潛在的經濟增長率時,表明社會的生產潛力已被充分利用,社會已達到了充分就業狀態,經濟處于良好的發展狀態;當實際的經濟增長率與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出現較大缺口,閑置的社會資源增多時,則表明經濟運行不佳,政府宜干預經濟,促使社會資源得到有效配置。就政府干預經濟的方式而言,主要有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政策、產業政策等。在經濟不景氣時期,通常認為政府應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實行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通過收入政策調節需求結構,增大弱勢群體的收入,增加其消費需求;通過產業政策調節供給結構,壓縮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提高中高等收入階層的消費需求。盡管經濟自由主義的主張在20世紀80年代一度影響有所擴大,但縱觀二戰后世界各國的發展情況,國家干預經濟的主張明顯占據上風,在各國的經濟實踐中居于統治地位。要求實際的經濟增長率盡可能地提高,實際經濟增長率與潛在經濟增長率差距盡可能縮小的經濟主張是否很正確呢?筆者認為,上述主張具有一定的合理之處,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未充分考慮需求的科學性。就人類的需要而言,可以說其需求具有無限性,然而,可供人類利用的自然資源卻是有限的,它決定了人類的需求不可能無限擴張,而只能是有限擴張。就人類的生產能力而言,其能力呈現出由低向高轉化的趨勢,但受資源有限性的約束,人類的生產能力也不可能無限性的擴張,而只能是有限性的發展。從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而言,人口的擴張受資源和環境的約束,人類的需要受資源、環境的制約,只有將人口數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將人類的需要盡可能地定位于科學化的目標,才會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因此,分析經濟增長,不能僅看社會的生產潛力,不能僅看社會的生產能力,也要看人類的需要是否科學。當人們的社會需要普遍處于科學合理的范圍,而人類也有大量閑置的生產能力,而且從可持續發展視角看,資源也能支撐經濟更快地發展,環境對更高經濟增長速度的承載能力也較高,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運用宏觀經濟杠桿,促進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增長。其二,未充分考慮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對不可再生資源,當代人宜充分考慮后代人的利益。如果當代人不充分考慮后代人的利益,對自己的需要不進行科學化定位,滿足自己的需求耗用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資源,這種發展模式屬于非理性發展模式,建立在這種發展模式基礎上的發展速度就不是越快越好。在實際的經濟增長速度與潛在的經濟增長速度存在較大缺口的情況下,如果可再生資源閑置率較高,這時,政府應采取刺激經濟增長的宏觀經濟措施,促進實際的經濟增長率盡可能接近潛在的經濟增長率;在可再生資源已被充分利用,而不可再生的資源已耗用較多,社會生產設施、能力又大量剩余的情況下,我認為此時政府盡可能不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刺激實際經濟的增長,而應從可持續發展視角理性看待潛在經濟增長率與實際經濟增長率缺口,使實際的經濟增長率建立在社會需求科學化和社會資源利用科學化的水平之上。其三、未充分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評價人類的生活質量不能僅看人類擁有多少物質產品和服務,還必須考察環境的質量和生態環境發展的可持續性。如果社會的實際經濟增長率與潛在經濟增長率存在較大缺口,社會的生產設施、能力存在一定數量的閑置,而空氣、水的質量嚴重降低,況且耕地沙化嚴重,沙漠不斷擴張,在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政府就不宜再大量運用宏觀經濟杠桿縮小實際經濟增長率與潛在經濟增長率的缺口,此時就不是實際的經濟增長速度越快越好,而應著眼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著眼于全面、合理地評價生活質量,使實際的經濟增長速度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潛在的經濟增長率與實際的經濟增長率出現較大缺口的情況下,不宜簡單強調啟動宏觀調節措施提高實際經濟增長率,而應在社會需求科學化、資源利用科學化、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和諧化的基礎上啟動宏觀調節杠桿,使實際的經濟增長率建立在理性化、科學化和可持續化的基礎之上。

二、出口增長偏好

理論界和決策者普遍認為,商品和服務的出口增長速度快,本國貿易順差多,對本國的經濟發展有利,否則,對本國的經濟發展不利。為促進本國商品和服務的出口,很多國家采取了多項措施。筆者認為,出口增長和貿易順差對一國的經濟發展有一系列正效應,但并非全是正效應,評價出口增長與貿易順差增多的效果應視國際金融環境和各國的國內環境決定,籠統地講出口增長快、貿易順差多有利于一國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偏頗之處。

從國際貿易看,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之所以會發生,一是互通有無,二是各國發揮本國的生產和資源優勢。人們常堅持的看法是,出口增長有利于增加本國的產出,有利于促進本國的就業,等等。筆者認為,在出口問題上,也應充分考慮本國的資源特點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如果一國的出口增長建立在充分利用本國的可再生資源的基礎之上,并且出口的增長并未危及本國的生態環境,那么,在用于貿易結算的國際貨幣幣值堅挺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得出該國出口增長越快,貿易順差越多越好的看法。但當一國的出口增長更多地是建立在大量耗用本國的不可再生資源、本國的生態環境越來越糟的基礎之上時,我們卻很難得出該國出口增長越快、貿易順差越多對該國經濟發展越有利的看法。不可再生資源愈用愈少,在替代性能源的開發技術尚未取得重大進展的情況下,隨著不可再生資源稀缺程度的上升,其價格在總體上呈逐步上升趨勢。在不可再生性資源價格偏低時大量出口,而在其以后價格高漲時可供出口的數量卻不斷減少,這種出口戰略從長遠看很不經濟,對這個國家的后代人來說,也很不公平。

出口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國內人民的生活境況,但當隨著出口的增長速度加快而國內的生態環境質量越來越糟時,我們認為出口導向就沒有建立在可持續性發展戰略之上,這種出口導向必然難以持久,建立在這種出口導向基礎之上的出口增長并非越快越好。筆者認為,發展對外貿易的根本目的并不僅僅是多向別人出售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最關鍵的是為了改善國內人的福利水平。當一國的出口增長越來越快,該國所獲得的外匯儲備越來越多,該國人民的物質條件明顯改善,城鄉的空氣越來越混濁,飲用水質量越來越差,沙漠不斷擴張,沙塵暴肆虐的范圍不斷擴大,肆虐的次數不斷增多時,我們認為這種情況下的出口增長速度就不是越快越好,因為空氣、水、土地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根本的基礎,當一個國家的人們賴以生存的最根本的基礎面臨的危脅不斷增多時,這個國家的人民從出口中獲得的福利價值就會不斷貶值。因此,筆者認為,不能籠統地講出口越多越好,不應籠統地講貿易順差越多越好,只有將出口和貿易順差建立在充分兼顧生產環境的承載能力,兼顧合理利用資源的基礎之上,這樣的出口和順差導向才具有可持續性,這樣的出口和順差增長才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