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技術貿易發展

時間:2022-03-09 09:21:00

導語:國際技術貿易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技術貿易發展

一、我國大中型企業的現狀分析

我國大多數企業屬于加工型企業,生產加工的絕大多數產品都是銷往國外,這就決定我國是一個出口依賴程度較高的國家。而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是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這就說明我國的企業生產線有能力生產出符合發達國家需求的產品,甚至是在一些高科技產業,比如電子、信息及汽車制造業等。這說明我國企業生產上并沒有太多的障礙,主要是缺少高端核心技術而已,所以只要能夠進口到需要的核心技術,那么我國的企業很有可能躋身于國際先進行列。

并且,我國的大中型企業現在本身的技術水平雖然落后于主要發達國家,但在世界上總體來說也是比較先進,而非落后技術,且我國又是消費大國,這為引進技術提供了平臺。同時,我國大中型企業的資金相對來說也是比較雄厚的,即使和引進技術所需要的資金還有一定差距,那么企業也可以通過向更不發達國家出售現有的比較先進技術來籌措資金。

二、企業在金融危機下如何引進技術

1.這次金融危機導致很多技術先進的跨國公司出現財政危機,不少大的跨國公司都在出售旗下的各個較先進的生產線或品牌,如通用汽車。這正是我國企業引進的機遇,來發展自己的企業。

2.專門盯緊發達國家瀕臨倒閉的公司,尤其是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美國。鮑爾森最近的中美峰會訪華承諾:“歡迎中國公司去美國收購,享受美國國內公司同等待遇。”這就為中國公司在金融風暴中低價獲取美國某些擁有核心技術的公司的控股權而成為可能!而這些核心技術在經濟繁華時期,是要花巨資才能買到的;甚至買不到的。

3.技術是人掌握的,金融危機下各大跨國公司紛紛裁員,甚至破產,如果能通過外國的獵頭公司,找到自己想要的高技術人才,就等于引進了先進的技術,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而且就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由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待遇的提高,很多國外高層技術和管理人才都很愿意來華工作,這就為企業引進人才提供了平臺。

4.全球性經濟衰退使得發達國家失業率上升,留學生就業困難,而中國經濟發展對海外留學人員則吸引力增強。據統計,2008年留學生回國人數增幅已超過出國留學人數。不少人才特別是金融和高科技人士就業心態轉變尤為明顯。他們紛紛選擇回國尋找機會。在一定意義上,金融危機催生了“海歸潮”,為企業廉價留住高素質的科技人才提供了條件。

5.盡管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了很多跨國公司,但是跨國公司是不會輕易轉讓其核心技術。而此時,我們可以通過實施戰略合作,來引進先進技術,為企業今后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創造條件。

三、我國企業發展技術貿易的相應對策

1.提高引進質量和效益。技術引進是難點,引進后才是重點。企業應該積極建立技術引進和創新促進體系,實現“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創新開發——提高國際競爭力”的良性循環。在技術引進后,就要必須注意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和創新工作,要把引進的技術與自身的科學研究結合起來,通過在模仿制造中融合具有地區、產業特色的組織和文化氛圍,真正的把外來技術本土化,實現產品國產化代替進口。然后在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后,進行改良創新、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最終實現“走出去”戰略。

2.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的實效,促進技術貿易的健康發展。積極推進企業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工作。首先鼓勵和支持企業為吸收和創新的技術申請國內外專利;積極為企業提供專利信息和知識產權法律服務,引導企業運用專利檢索分析和專利申請等手段,自覺保護知識產權,提升運用知識產權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鼓勵和引導企業與跨國公司或發達國家技術先進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關系,參與跨國公司主導的技術研發活動,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引進和消化創新的主體作用。最后鼓勵企業自主引進先進適用技術,并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開展吸收與創新的聯合研究開發,或聯合建立技術開發機構;支持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利用現有資源,開展關鍵和共性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3.政府在高新技術引進中仍然作用重大。高新技術發展需要龐大資金保證和完整的技術系統支持,有時企業是很難通過自身來完成。若政府參與或通過政府進行高技術貿易,將使高新技術的國際貿易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這就要求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可根據國家有關法規和政策要求,積極開展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貸款業務。為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提供必要的金融和外匯政策支持,適當調整外國企業向境內轉讓技術的特許權使用費、免征所得稅的范圍。研究完善引進技術的稅收政策,鼓勵企業引進符合國家產業技術政策的專利技術、專有技術和先進管理技術,進一步優化技術引進的質量和結構。

4.建立技術引進工作交流與培訓制度。加強企業技術引進工作的信息交流,加強對技術貿易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培訓,培養一支既有專業技術知識又懂國際貿易的技術貿易骨干隊伍。可以通過培育、扶持一批高素質中介服務組織,為企業提供技術信息、市場調研、技術評估、專利檢索、法律咨詢等服務,彌補企業信息和專業人才的不足,防范風險,促進企業間的溝通與協調。

建立和完善國際技術貿易公眾信息服務系統。通過信息收集、政策咨詢、技術資源和技術需求,幫助企業獲取國際技術市場信息。例如依托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智力、信息、資金和政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