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順差現狀
時間:2022-03-09 09:20:00
導語:中國貿易順差現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助器”據海關統計自2002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對外貿易增長速度連續6年保持在20%以上,進出口規模翻了兩翻,特別是近四年貿易順差急劇增長2004年貿易順差321億美兒,2005年貿易順差達到1020億美元。出口額762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4%;進出口額6601.2億美兒,比上年增長17.6%。2006年貿易順差進一步增加到l775億美元,外貿出口9690.8億美。增長27.2%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進口7916.1億美元,增長19.9%,比上年上升2.3個百分點。2007年我國外貿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同比增長47.7%,后8個月單月順差規模均保持在200億美元以上同時2007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達217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凈增加4134億美元。其中出口12180億美元,增長25.7%,比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進口9558億美元,增長20.8%,比上年上升0.9個百分點。2008年1至8月,我國累計貿易順差1519.9億美元,同比下降6.2%,凈減少100.8億美元;出口額9376.9億美元,增長22.4%,比上年下降3,3個百分點;進口7856.9億美元,增長30%,比上年上升9.2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總額17233.8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從繞計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對外貿易順差有以下特點:增長速度連續保持20%以上,2005年至2007年增長迅猛,2008年上升勢頭回落。
2我國貿易順差形成原因
2.1國際間產業轉移是我國高額貿順差產生根本原因。
首先,在這種國際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外資把中國作為制造基地進行加工貿易,使加工貿易占據了我國貿易的50%以上,從而推動了貿易順差的急劇擴大。其次,這種產業轉移的另個結果是,使得企業大規模進口生產所需的中間產品,導致我國對周邊經濟體形成巨額的貿易逆差。而這些產品在大陸組裝后輸往這些企業原有的傳統市場,主要是歐美市場,導致我國對歐美市場出現較大貿易順差。再次,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第一次國際產業,促進了我國貿加工產業的升級。相應地,出口產品仍然以加工類型產品為主,并在一定程上推動我國部分產品層次和附加值的提高。促成了部分資本、技術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品尤其是機電產品出口比重增加。
2.2發達國家對中國技術出口的限制擴入了貿易順差。
按照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自由貿易原則,中國主要對海外原材料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需求較大。但一些發達國家以國家安全等為借口,對本國企業向中國出口高新技術設備施加種種限制。巴黎統籌委員會解散后,某些國家對華出的管制政策不但沒有放松,反而加強,這自然會加大雙邊貿易不平衡。以美國為例,美國對中國實行歧視性出口管制已是導致中美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美國的出口許可證從遞交申請到批準的平均時間一般為3個到12個月,而日本、德國對向中國高科技出口發放許可證的時間最多為1個月。所以。如果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要等半年才能獲得許可證,出口機會就會轉向德國或日本公司。正由于此,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比例持續下降。由于美國歧視性的出口管制,近幾年美國每年都要喪失對中國出口幾十億美元的貿易機會。
3如何對待貿易順差
普遍下調產品出口退稅率。雖然國家自2006年以來加大了出口退稅調整力度,但是稅制的調整相對于我國當前的外貿出口增長規模與速度而言還是稍微平緩。在我國出口產品國際競爭優勢大幅提高的情況下,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顯得偏高。而近年來出口退稅逐漸加重了我國財政的負擔,因此政府可以適當考慮將大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普遍下調2%左右少,并全部取消列入“兩高一資”產品目錄中商品的出口退稅,提高這此產品的出口關稅,同時降低資源類、能源類、環保類以及高技術產品的進口關稅,以抑制快速擴大的貿易順差。
我國如此巨大的貿易順差、如此之高的外貿依存度不可能持久,有秩序削減勢在必行。在長期內,我們有秩序削減貿易順差、降低外貿像存度的出路在于擴大內需,尤其是提高國內消費需求;在短期內,可供選擇的策略通常有擴大進口,特別是戰略資源和資本設備進口和對外投資兩條途徑。很明顯,解決貿易順差,不但要在外貿領域做工作,也要在其他領域動腦筋。首先,要大力發展國內消費市場,可以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刺激內需,改善國內消費不振的局面。其次,要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通過擴大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的產品目錄,對“兩高一資”等產品的加工貿易進行政策調整。第二,對利用外資政策進必要的調整,由“招商引資”轉為“選商引資”、“養商育資”等。第四,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合理引導升值預期。此外,在調整出口結構和擴大進口方面作一些具體的工作,特別是要促使少數發達國家或地區放松高精技術及其產品對我國的出口限制,使進出口結構更趨優化,緩解順差上升過快的壓力。
- 上一篇:副市長在紀念消費日晚會致詞
- 下一篇:國際技術貿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