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貿易條件與戰略完善論文

時間:2022-10-14 02:33:00

導語:中國經濟貿易條件與戰略完善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經濟貿易條件與戰略完善論文

[摘要]當前,我國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大國,但隨著貿易地位不斷上升,我國的貿易條件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由于我國出口商品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在國際市場上多屬于成熟產品,供大于求,且我們一般采取傳統的價格競爭手段,出現了增量不增價的現象,導致我國貿易效益難以提高、貿易條件呈現出不利的勢頭。因此,應該努力探尋我國對外貿易持續、穩定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貿易條件;“貧困化”增長;貿易效益;出口商品結構;進出口價格指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規模不斷擴大,對外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2006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為1.76萬億美元,進出口順差0.18萬億美元,增長74%,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大國。

但我國外貿依存度保持了較高的水平,2005年高達60%,導致我國國內經濟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和沖擊越來越大,且隨著國外貿易壁壘不斷加強,出現了貿易效益低下和貿易條件呈現不利趨勢等問題,已成為各方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何保持我國對外貿易競爭力是亟待認真研究的課題。

一、出口商品結構對我國貿易條件的影響

出口商品結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國出口的各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在對外貿易中的構成,即各大類商品或某種商品出口額與整個貿易額的比,是反映一國對外貿易結構狀況的重要指標,對該產品的出口將拉動國內的生產,形成規模經濟。雖然我國工業制成品1981年首次超過初級產品的出口,但是直到1986年,出口商品結構才真正實現了從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制成品為主的轉變,轉變完成后,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則主要表現為工業制成品中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與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產品分別所占出口總額的比重變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調整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1年以前。主要是出口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促進了工業制成品出口的增長。在這一階段,由過去出口初級產品為主向輕紡類半制成品、中間品轉變,特點是較低技術含量,粗加工、簡單加工。

第二階段:1992年-2003年。1991年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所占出口總額的比例達到了62.2%的頂峰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速強勁,所占出口總額的比例從1990年的15%上升到2000年的47.4%。因此,這一時期是以出口輕紡產品為主向出口機電化工、高新技術產品等重化工產品轉變,其特點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口產品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精加工、深加工程度提升。

第三階段:2004年及其以后。2004年,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所占出口份額首次超過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44%的份額,達到49.4%,使其成為促進工業制成品持續穩定增長的最主要動力,順利完成了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結構(輕紡產品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重化工、電子產品等)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結構的轉變。根據海關歷年公布的數據,從我國出口商品構成情況來看(按SITC分類),2004-2006年初級產品分別為405.5億美元、490.4億美元和475.5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6.5%、20.9%和7.8%;工業制成品分別為5528.2億美元、7129.6億美元、8274.9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為37%、29%和28.8%。

但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位置依然是低附加值、低工資、低技術密集度、高競爭強度的產業和加工環節,基本上處于世界產業鏈的末端。我國現階段的出口產品相對集中在紡織品、服裝、鞋類、玩具和食品等,多屬價格敏感性商品,這類產品一般技術含量不高或產品開發、生產技術已經成熟,大多出口企業已具有相當規模,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主要表現為價格競爭。在貿易快速增長的前提下,表現為出口萎縮,進口增長而導致的貿易收支逆差。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潛在危險在于:在貿易條件下降的情況下,極有可能出現經濟增長與國家凈福利增加的背離,陷入貧困化增長的困境。因為初級產品或勞動密集型產品是需求彈性小的產品,在國際價格下降的情況下,需要大量的出口來彌補損失,因而有可能出現出口規模越大,國家凈福利損失越多的現象。

二、近年來我國價格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的動態

商務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1993-2000年,以1995年為基期的中國整體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3%,其制成品貿易條件指數下降了14%,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指數則下降了2%。

(一)價格貿易條件。從1998年到2003年,我國出口與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下降了14.2%。造成的負面收入效應在2000-2003年相當于當年GDP的1%-1.2%,這表明我國近年來貿易條件不斷下降,必須出口更多的商品以換取同樣數量的進口商品,對我國的經濟產生負面的收入效應。

2000-2002年,我國價格貿易條件連續三年有不利的態勢,雖然總體下降程度不大,但有些商品情況已經比較嚴重,如2002年,棉花的價格貿易條件=(92.4/100.7)×100=91.76,蔬菜的價格貿易條件=(93.4/104.1)×100=89.72,蠶絲的價格貿易條件=(79.3/108.1)×100=73.36,且嚴重地影響到這些行業的貿易效益。其中,價格貿易條件不利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具有傳統比較優勢的出口農產品、礦產品及傳統大宗出口商品價格普遍下降,而進口原油(主要局部沖突和戰爭威脅導致)和進口農產品(主要是自然災害導致)價格上揚。通過表1可知,在2004-2006年期間,海關統計的18種主要進口商品中,天然橡膠等12種進口商品的價格處于上升,占到66.7%,且基本上是數量和價格同步上升,價格增幅大部分超過了2位數,特別是未鍛造的銅及銅鋁材同比價格增幅高達63.1個百分點,谷物及谷物粉等3種進口商品的價格基本穩定,只有大豆等3種進口商品的價格有所下降。公務員之家

首先,隨著我國出口產品中制造業產品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初級產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級產品的國際價格近年來漲幅大大高于制造業產品價格,部分因為我國經勞動力成本調整后的勞動生產率較高,某些產品的大量出口壓低了國際價格。從進口的構成看,近兩年經濟的高速增長,特別是重化工業的生產和投資增長導致初級產品占進口的比重大幅上升。其次,最近原油價格的飆升和我國對原油進口依存度的提高,目前我國原油進口占消費的38%,使貿易條件進一步不利。第三,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投資的迅速擴張,導致我國進口需求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際原材料價格。中國新增的鐵礦石進口量占2003年全球新增產量的51%,新增原油消費占全球新增量的35.3%。原油需求在過去的2年中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大大超過發達國家平均3%的增長速度。

(二)收入貿易條件。近年來,我國的收入貿易條件逐步改善,表2所示,在1995年-2004年,我國的收入貿易條件呈現良好的優化態勢,貿易條件指數出現了加速上升的趨勢。通過對近年來價格貿易條件和收入貿易條件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貿易條件總體形勢不容樂觀,貿易增長主要是依賴大規模的數量擴張來實現的,我國外貿已進入結構調整階段,進一步的經濟增長不能靠單純的數量擴張,只能靠結構的轉變。只有進行外貿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逐步由非熟練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向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乃至向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產品為主轉化,才能進一步加大外貿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確保我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

三、調整貿易戰略、改善貿易條件的思路

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最優關稅理論指出,當一國的進口需求足以影響國際價格時,關稅的提高將有利于改善貿易條件。但是,中國需要履行對世貿組織的承諾,提高關稅顯然是不可行的。改善貿易條件最終將依靠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即提高高附加值商品和服務的出口比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制定長期能源戰略,等等。

(一)近期的工作重點是抑制投資的過度增長。具體政策包括全面加息和能源產品的合理定價。第一,由于原材料國際價格的上升受我國投資需求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將有利于抑制貿易條件的進一步下降。從這個意義上說,目前針對經濟過熱進行宏觀調控是極為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調控經濟過熱應從根本上抑制投資需求。第二,國內能源價格受政府管制或干預,油、電、煤、運價格的變化沒有充分反映供求關系的變化,加上近來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這種價格扭曲人為地降低了重化工業的投資和生產成本,在某種程度上鼓勵了這些部門的投資擴張。盡管經濟過熱,可電價調幅極小。而某些產品(尤其是耗電量大的產品)由于需求的上升其價格的漲幅遠遠高于電價,給這些行業帶來了暴利,加劇了投資的大幅增長。與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或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相比,電價遠落后于這兩者的上漲。這意味著剔除物價上漲因素后,電的實際價格近期一直在下降。政府早就應該大幅提高電價,依靠市場和經濟的手段來篩選真正有效益的企業和調控行業間的平衡發展。對電價的控制,可以說是造成電力瓶頸的原因之一。

中國國際金融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指出,廉價的生產要素(包括能源)價格、勞動力價格和極低的科技含量,使中國始終背負著沉重的成本負擔,為他國提供經濟“補貼”。但中國外貿的高速增長卻帶來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因此,他提出兩個建議:一是取消高耗能、低附加值產品的稅收優惠政策,逐漸減少這類產品的加工生產出口,將重心移向高端產品;二是提高匯率靈活度,采取真正以市場為基礎的匯率體制,不排除進一步升值人民幣的可能。

(二)從長期來看,應加快國家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新興部門和行業不斷涌現,各個領域和行業的競爭水平都在不斷提高,擁有和保持競爭優勢不能單純依賴于低成本和大規模,要逐漸過渡到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國家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提高其國際分工地位,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要改變這一局面,“科技興貿”是當前的重要工作。我國明確提出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興工業化路子。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必須建立一套技術引進、消化吸收、開發創新機制,引進先進的符合我國產業結構發展方向的技術,提高自主開發、設計和研制能力,打破原來重引進、輕開發的格局。在引進開發、推廣的基礎上,逐步加大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為提高我國產業的競爭力,必須從全球產業發展的高度部署我國的產業發展戰略:一是要制定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財政金融政策。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限制低水平建設,解決落后企業退出市場的障礙問題,把資源集中配置在對中國產業有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上,加快這些產業的發展,促進其競爭力的提高。二是要立足于自身條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發揮高新技術產業擴大出口的效益。三是要制定產業技術政策,通過保護知識產權、技術和專利,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的開發,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整體產業素質。四是要研究制定組織政策,促進企業組織優化,提高企業的集中度,形成必要的產業群效應,形成優勢產業與相關產業、主導產業與非主導產業的良性互動關系,樹立名牌產品和支柱產品。通過一系列的創新改革,使中國的出口企業貿易條件得以改善,維護國內的傳統市場。

參考文獻:

[1][英]沙加亞·勞爾.中國對亞洲制成品出口競爭力的影響[J].國際經濟合作,2002,(1).

[2]胡乃武,等.我國對外貿易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2).

[3]馬凱.部分行業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EB/OL].http://,2003-08-11.

[4]陳飛翔,鄭靜,聶釗.我國收入貿易條件變動分析:1995-1994[J].外貿經濟、國際貿易,2006,(3).

[5]張宏建.新時期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思考[J].湖南經濟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