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貿易問題應對策略
時間:2022-03-26 04:15:00
導語:我國貿易問題應對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貿易大國的確立
2004年,我國外貿邁上了一個新臺階,進出口總額達11547億美元,超過日本,由1978年的第32位躍升世界第三位,我國出口貿易額在世界出口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已經由1978年的0.75%上升到6%左右,貿易大國的地位得到鞏固。2005年,外貿繼續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全年實現了進出口貿易總額14221.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3.2%,其中出口7620億美元,進口6601.2億美元,貿易順差是1018.8億美元。在1980年~2005年期間貿易總額年均增長,進出口額年均增長都在15%左右,遠遠高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和世界貿易的增長速度。
二、外貿現狀分析
1.快速發展動因分析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人們把對外貿易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最初推動力。世界自由化政策的效果,世界經濟保持較高增長速度為我國外貿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外貿體制改革,以及9%左右的實際增長率為外貿發展創造了良好內部環境,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加快了貿易和投資政策的改革。我國在勞動力資源、市場規模和經濟發展潛力上又具有比較優勢。外資對我國增加出口,改善國際貿易地位起了積極作用,外商企業出口額占我國出口總值的57%,進口占58%。
2.外貿產品構成不斷優化
利用世界產業轉移的契機我國外貿從初級產品出口轉換為輕工紡織品的出口,再到機電制品的出口,目前利用世界高科技產業轉移的機遇正向高科技制品為支撐點轉變。2004年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總額的27.4%,增幅高于總出口增幅17個百分點。進口商品中生產資料一直在進口總額中占80%左右,其中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國家重點建設所需物資,以及工農業生產所需原材料進口穩定增長
3.外貿方式的轉變
改革開放以前一般貿易一直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改革開放后加工貿易異軍突起,超過一般貿易的增長,目前已經占到出口總額的55%,進口總額的39%,尤其是進料加工貿易發展尤為迅速。
4.外貿依存度扶搖直上
隨著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的大幅度攀升對外貿易依存度迅速上升:2002年外貿依存度為51%,2003年60.2%,2004年70%。我國一些產品過于依賴國外市場,如服裝和鞋類的出口依存度為71%,DVD機84%,摩托車為63%,照相機56%,電冰箱47%,彩電46%,空調42%。我國重要戰略資源的進口依存度同樣很高,尤其是石油、鐵礦石。
5.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
在我國出口數量、品種急劇擴大積累巨額貿易順差的同時,我國遭遇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貿易摩擦強度加大,花樣翻新,領域不斷延伸。主要有“兩反兩保”如:2005年共有18個國家、地區對我國發起“兩反兩保”調查63起,涉案金額21億美元。其中,反傾銷51起,涉案金額17.9億美元;特保案件7起,涉案金額2.2億美元;保障措施5起,涉案金額0.9億美元。美國還對我國7種產品發起“337”調查,涉案金額12億美元;歐盟、美國、土耳其等國對我國紡織品啟動“242”調查或實施限制措施。近兩年我國企業遭遇反傾銷和保障措施調查居世界第一。三、貿易大國不等于貿易強國
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似乎映射出中國的繁榮,表面上中國從貿易中獲得了更大的回報,實際上“中國制造”的真正利潤不僅被外國公司所得,而且還遭遇高貿易摩擦,追根求源這與我國貿易的增長方式有密切的關系。
1.從事的加工貿易,大多是附加價值較低、技術含量較低的生產環節。隨著跨國公司的全球一體化戰略深入展開,各個零部件由不同國家生產,由于中國廉價的勞動力比較優勢,最后運到中國進行組裝,在加工貿易這種體系的運營中“中國制造”造就了中國巨大的貿易順差的統計數字,但是控制權,以及這些生產帶來的利潤都牢牢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跨國公司掌握品牌研發經營和營銷網絡等高附加值、高規模經濟環節而把料重工輕環節轉移到中國。一個笆比娃娃的售價是20美元,但中國從中僅獲得35美分。不僅利潤低下,而且在整個生產鏈中受制于人,依附于外國公司,出現二元結構現象。
2.自主品牌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很低。2003年我國出口企業中擁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占總出口百分比低于10%,即使部分企業出口自主品牌商品,但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特別是核心技術,品牌附加值偏低。沒有品牌企業就沒有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上只能給別人做“嫁衣”,許多企業進行貼牌(OEM)生產,尤其是服裝、家電行業。“貼牌生產”企業付出的是實物成本,而品牌持有者付出的是無形資產,相比之下,生產企業承擔更多的市場風險,品牌持有者卻占有更大的利潤。DVD出口大省——廣東省,每出口一臺DVD僅售39美元,卻要向外國公司支付19.7美元的專利使用費,占成本70%的機芯等部件均依賴進口。
3.物美價廉之痛
我國經濟結構比較落后,出口增長方式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產品檔次低,資源消耗大但利潤低。進口一架飛機要2100萬美元,出口一雙鞋平均才2.5美元,換一架飛機得用840萬雙鞋。從一定程度上講,我們出口增長越快,資源消耗就越多,環境壓力就越大。再有我國企業組織規模偏小,在出口市場上過度競爭,出口秩序混亂,缺乏出口整體規劃,竟價銷售。襪子最初6美元一打出口,現在跌至0.99美元一打。可以說在輸出大量資源、輸入污染、微薄利潤情況下還招致貿易摩擦。
4.過高的外貿依存度成為中國經濟的軟肋
拉美經濟、亞洲金融危機告訴我們對國際市場的過度依賴會增加我國防范對外貿易風險的難度。而且市場集中,我國出口產品的輸出國主要是美國、歐洲,以及亞洲一些新興工業國家,一旦遇到發達國家經濟低谷,則出口受到嚴重影響。還會有客大欺店現象,“中國制造”似乎等同于廉價。
貿易強國至少應具有:外貿增長方式從數量增長型轉為質量、效益增長型;本國企業掌握、控制出口產品的關鍵技術、知識產權、品牌及國際銷售渠道;出口產品結構以高附加值產品為主、出口企業具有較高的國際市場競爭能力、較高的企業管理水平、較高的參與國際合作的能力、較強的抗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出口企業或出口企業具有對抗國外反傾銷的能力。從以上分析與強國標準相比,我國在數字上是個貿易大國,但絕不是貿易強國,而且隨著這種貿易方式的增長我國會出現更嚴重的貧困惡性增長。根源在于我國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缺乏核心競爭力,以及由產生的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
四、應對策略
我國提出要在2020年成為世界貿易強國,要實現目標我國必須要改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我國應對策略上應該有長遠規劃與應急之分,針對貿易強國目標我僅對長線策略提幾點建議,希望能夠促進我國“軟力量”的增長,與“硬力量”增長有機結合,走向貿易強國。
1.更新思想意識
經過28年改革開放,我國從量上得到來之不易的積累為我國質的飛躍打下良好的基礎,從政府到企業、個人,要放眼長觀,樹立宏觀意識。時刻權衡我們的微觀行為是否能夠增強總體實力,千萬不要再為一己權益之際而不顧國家的長遠發展。也許我們會失去眼前的暴利,但是減小資源、環境代價,減少貿易摩擦,逐步成為貿易強國,個人、企業也會相應的更加殷實。這不僅僅是經濟行為,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意識,從娃娃抓起,培養其長遠眼光,創新意識。
2.政策體制
改變量的增長為質的增長,政府要制定相應制度政策加以扶植引導,從根本上去逐步改變,而不是只應對具體事件。從幼兒到成人系統非系統教育中都貫穿能力的培養,提高全民的創新素質,完善教育體制,培養創新型人才;創新產品能帶來高收益,但需要高投入和高風險,建立良好的政策激發企業的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建立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使經濟體制與科技體制在創業創新協調統一起來。
3.國家營銷
任何一個企業、任何一個產品都歸屬一個國家,國家在市場中的地位形象直接決定著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形象。改變“中國制造”與“價格低廉”的內在聯系,這需要改變中國的市場形象,進行國家營銷。反過來中國出口的每一件商品又都是國家營銷過程中的名片,這就需要政府在樹立方向目標的同時,要加以強制性管理引導,改善出口業績評價體系,企業要提高產品質量、性能、包裝,增加科研經費,緊把時代方向,研制新產品。如果出口產品隱含上世界發展潮流,那中國離貿易強國也就不遠了。
- 上一篇:職務犯罪防范措施
- 下一篇:縣委全體擴大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