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國際貿易對進出口行業工資消極意義
時間:2022-12-25 10:19:00
導語:深究國際貿易對進出口行業工資消極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全球化已成為世界趨勢,國際貿易的討論早已成為熱點。其核心議題之一就是不同行業之間的工資波動。本文基于簡單而相關的Ricardian模型,并假定在進口和出口行業之間勞動力是流動的,來分析這兩類行業的工資波動情況。
根據MarcJ.Melitz的模型預測,生產力較低的企業最終會被趕出該行業,導致整個行業的生產力增加。在貿易期間,出口廠商擴大生產,而只針對國內市場的廠商減產,甚至退出該行業,更多的生產企業重新分配市場份額和利潤。因此,總的生產率提高(J.Melitz,2003,pp.1695-1725)。實證研究也支撐他的模型。在智利,貿易自由化后市場份額和利潤的再分配,促進了貿易部門生產力的提高(Pavcnik,2002,pp.245-276)。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在1990-2000年期間生產率增長最高的行業大多數是出口產業(Table4,Russell,Takac,&Usher,2004,pp.31-42)。在Ricardian模型中,一個國家的出口產業總是有比較優勢的(Krugman&Obstfeld,2009)。因此,自由貿易后產出價格持續增高。出口部門的工資取決于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和產出價格決定需求(Borjas,2010)。參與世界貿易之后,兩者都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因此工資增加。
然而,勞動力是流動的。高工資的行業,將吸引來自進口產業的勞動力。因此,勞動力供給將增加,工資開始下降。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世界貿易使進口行業的輸出價格下調,但一般生產力卻增加。此外,勞動力供給減少趨勢也能導致工資增長。
依照DanielA.Traca的結論,國內生產率影響勞動力的需求是顯著的,周期性的物質生產力和反周期的價格效應直接影響勞動力的需求,后者通過減緩前者供應進行調整。國內供應僅有很小的份額,因而世界貿易能抑制價格效應。隨著開放程度的提高,生產力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變得越來越重要。世界市場占有率較大的出口行業影響更明顯(Traca,2005,pp.336-347)。因此,開放性和市場份額共同決定出口行業的工資波動。
一個國家參與全球貿易是受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控制的:流通商品部門生產率的快速增長推動工資水平普遍提高(Learningtolikeinflation,2011)。例如,在美國鞋類制造業是一個典型的進口行業,計算機及其輔助設備制造業是最主要的出口產業。美國勞工統計局統計的年平均收入,前者從2002年至2009從$24,660攀升到$30,010,而后者在同一時期從$60,110升到$66,180(BureauofLaborStatistics)。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2001年底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成為美國主要鞋類進口國。這兩個行業工資增長的絕對量幾乎是相同的,而實行貿易保護的進口行業的工資水平卻是降低的。
但是,只有這兩個行業不能描繪在實行國際貿易之后工資分配的全貌。雖然很難獲得直接進口和出口行業分類的工資水平數據,基尼系數可以反映一定的影響。基尼系數是根據洛倫茨曲線所定義的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Borjas,2010)。由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公布的6號工作文件中,在過去二十多年來國家內部收入不平等增加的國家有幾個,并非所有發達國家(Weeks,2005)。如圖1,美國的基尼系數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36增加到約43。在同一時期,英國從26增至33。日本也有類似的趨勢,如圖2。
根據目前獲得所有的理論和證據,可以得出結論,國際貿易導致一個國家的進口和出口兩個行業的工資增長,但出口行業上升更快,主要是由于其生產力的提高;進口行業的勞動力供給萎縮促使其工資增長,因而增長率滯后。
小結
統計數字顯示工資變動的絕對量:參與國際貿易的出口和進口行業的工資明顯增長。而且,基尼系數間接揭示這兩類的工資增長是不同的。
- 上一篇:工行營業廳見習報告
- 下一篇:企業貨幣資金控制監管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