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轉型政策出臺發展我國經濟論文
時間:2022-04-20 11:09:00
導語:加工貿易轉型政策出臺發展我國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經濟的影響;當前加工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生產國際化趨勢日益加劇、我國是一個資源相對稀缺、加工貿易的比重不斷上升提高總體科技水平、創匯作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加工貿易增加就業、加工貿易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和局限性、加工貿易政策的出臺、鼓勵和培育本國企業自主創新、延伸產業鏈條、積極開展境外加工貿易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加工貿易的發展對我國經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長期以來低端加工貿易的發展使我國加工貿易呈現出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局面,對經濟社會環境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由于加工貿易出口量的急劇上升,引發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對我國外貿經濟安全造成威脅。因此,從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及存在的問題看,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從廣義講,加工貿易是外國的企業以投資的方式把某些生產能力轉移到東道國或利用東道國已有的生產能力為自己加工裝配產品,然后運出東道國境外銷售的一種貿易形式;從狹義上講,它是指部分國家對來料或進料加工采用海關保稅監管的貿易。從本質上講,加工貿易是指一國進口料件,加工組裝后再出口的生產與貿易活動。我國《加工貿易審批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加工貿易是指從境外保稅進口全部或部分原輔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裝物料,經境內企業加工或裝配后,制成品又出口的經營活動,包括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
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生產國際化趨勢日益加劇,加工貿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加工貿易形勢對于當前世界經濟總體形勢產生很大影響。我國是一個資源相對稀缺、勞動力相對富足的國家,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從而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正是我國參與全球化的意義所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則是實現這種資源轉換的重要途徑。因此,目前加工貿易是我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方式,我國的加工貿易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并且多數只需勞工成本低廉的半熟練勞動力,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東南沿海加工貿易企業吸收了大量剩余勞動力,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自改革開放以來,加工貿易在我國引進外資、增加就業、擴大出口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
一、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地區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交通條件和政府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帶動了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就珠三角來說,利用加工貿易與香港形成“前店后廠”的垂直分工,實現了本地區資源的有效利用,推動了經濟的快速起飛和發展。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開始發展加工貿易,加工貿易的比重不斷上升。據海關統計,1980年我國加工貿易總額為1666億美元,僅占外貿進出口總額的44%,而到2006年,加工貿易總額達到8319億美元,占外貿進出口總額的486%(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海關統計》)。隨著近年來加工貿易在對外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進入21世紀以來,加工貿易快速地促進了我國GDP總量的增加,極大地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為我國一躍成為經濟大國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此外加工貿易對我國經濟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提高總體科技水平。通過進口加工貿易,我國有計劃、有重點、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一些新技術和先進設備,填補我國工業技術方面的某些空白,提高我國主要工業方面的科技水平;通過出口加工貿易,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推動我國企業的技術改造。
2.創匯作用。貿易順差是外匯的最主要來源。統計數據顯示,1991年,我國加工貿易順差額為729億美元,而到2006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上升到為8319億美元,實現進出口順差高達1750億美元。而加工貿易進出口占全國外貿進出口近50%,很顯然,加工貿易成為我國外貿出口創匯的主力軍。
3.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加工貿易充分利用了我國勞動力資源相對充裕的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加工制成品出口快速增長,提高了生產資源的配置效率,加快了生產資源向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的轉移,推動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此外,對外國資本、技術、管理方法的引進加快了我國潛在比較優勢向現實市場競爭優勢的轉變,從而進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提高產品出口能力,加快資源在產業間的轉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產出口商品的產業發展速度,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同時也推動了保險、運輸、倉儲等第三產業部門中與其相關部門和行業的發展,改善了三大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
4.加工貿易增加就業。加工貿易為大量農村閑置勞動力創造了就業崗位,也為我國培養大批熟練技術工人和適應國際化競爭的技術、管理人才,緩解了國內就業壓力。目前還沒有對于加工貿易從業人數的專門統計,但是加工貿易企業大部分屬于第二產業,因此我們近似地認為第二產業從業人數對加工貿易從業人數有一定的代表性。20世紀90年代以前,由于貿易還不發達,加工貿易對于第二產業就業的影響也不是很大,20世紀90年代后,加工貿易進出口迅速發展,尤其是2002年以來我國加工貿易總額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增長。第二產業從業人數從1985年的10384萬人上升到2006年的19225萬人,同樣在2002年以來第二產業從業人數呈現出快速上升的趨勢(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從2002年到至今,第二產業從業人數與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的變動趨勢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認為,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的增加與就業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關系。
二、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經濟的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加工貿易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和局限性也就逐漸暴露出來。例如,加工貿易企業主要從事的是勞動密集型的簡單加工,產品附加值很低、利潤薄,企業技術水平低,缺乏自主研發能力,甚至有一些國外企業把一些有毒有害產品的生產環節轉移到中國等等。另外,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增加了巨額貿易順差,頻繁引發與他國的貿易摩擦。2006年年底,商務部會同海關總署、環保總局了《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2006年第82號公告),將取消出口退稅的商品、以及部分加工層次低、污染高、資源能源消耗大的商品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2007年初,又有804種商品被列入其中。禁止目錄的出臺將促使我國的加工貿易企業從生存和發展的角度出發加快轉型升級。
目前加工貿易政策的出臺,促使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在短期內對就業和經濟總量造成一定的影響。許多現有加工貿易行業將會受限,尤其是低層次、高能耗的加工貿易,已有部分廠商退出我國市場,由此造成一定的就業缺口和GDP的增加量的下降。如青島,在《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頒布后,就有300多家韓國企業撤走,不僅造成了一部分人口的失業,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島的經濟發展。就長遠來說,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有著正面影響的。一方面,它可以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企業效益,改善我國貿易環境和自然環境。所以可以預測,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長期來看是有利于增加就業崗位、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將創造新的崗位,改善人口知識結構,提升企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我國加工貿易區域發展很不平衡,目前東部沿海地區占了我國加工貿易的975%,而中西部21個省區市只占加工貿易的25%。當前,加工貿易新政策的實施,起到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效應,從而促進中西部地區勞動力資源開發和就業增加。中西部地區具有生產要素成本相對較低的比較優勢,在相關政策綜合作用下,中西部地區建設承接東部地區加工貿易轉移的集中區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將在長期內有利于就業增加。因此政策調整對就業總量影響不大。
三、當前加工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目前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建議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注重以下幾點:
1.鼓勵和培育本國企業自主創新。我國加工貿易的投資主體是外商,政府要穩定未來加工貿易發展,就要大力培育國內企業,使投資主體多元化,并鼓勵國內企業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和產業競爭力,實現本國為主導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2.延伸產業鏈條。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中的一大障礙在于其與國內產業關聯度較低,因此,促進配套產業發展,提高中間投入品的國內采購率,延長加工貿易的國內價值鏈對其轉型升級起著重要的作用。
3.積極開展境外加工貿易。政府不僅要重視一般加工貿易的發展,還要積極開拓境外加工貿易。這樣不僅可以為我國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有利于將成熟生產線轉移到國外,促進國內產業結構調整。
參考文獻:
[1]韓可衛.對我國加工貿易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工業技術經濟,2006(1).
[2]張華初,李永杰.論我國加工貿易的就業效應[J].財貿經濟,2004(6).
[3]廖涵,曹仕龍,楊愷.我國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2(5).
[4]何斯斐.關于推動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宏觀思考[J].金融經濟,2006(3).
[5]袁欣.加工貿易與比較優勢陷阱——來自廣東的實證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05(9).
- 上一篇:農村金融體制構建政府重視探討論文
- 下一篇:妥善處理雙邊貿易摩擦策略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