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貿易實現外貿出口增長論文
時間:2022-05-20 10:39:00
導語:加工貿易實現外貿出口增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現狀;我國加工貿易中的主要問題;我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策略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加工貿易是以加工為特征的再出口業務、我國加工貿易由1981年以來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外貿出口的一個主要方式、加工貿易方式的變化、我國比較優勢的變化、外商投資主體的變化、國內加工貿易配套產業的發展堪憂、我國加工貿易的優惠政策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加工貿易監管不嚴,打擊力度不大,走私現象普遍、抓住國際產業轉移機遇,提升加工貿易發展水平、突破傳統的監管理念,建立和完善加工貿易的有效監管體系、提高加工產品的增值含量,提升加工貿易企業的盈利水平、提高加工產品的增值含量,提升加工貿易企業的盈利水平等,具體請詳見。
加工貿易是一國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進口原料、材料和零件,利用本國的生產能力和技術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從而獲得外匯體現的附加值。加工貿易是以加工為特征的再出口業務,其方式主要有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加工貿易現已成為我國外貿出口和增長的主導力量。
一、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現狀
我國加工貿易由1981年以來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到2001年的20年間,加工貿易出口總額從10億美元擴展到1400億美元,從占我國出口總額的不足5%躍升到55%以上。2003年全國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突破4000億美元,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47.6%,其中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商品總出口額的55.17%。2004年第一季度,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貿易1111.2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9.3%,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46.3%,其中加工貿易出口651.9億美元,增長38.0%,占全國商品總出口的56.34%。加工貿易已經成為我國外貿出口的一個主要方式,它對擴大出口、促進就業和帶動地區經濟增長等方面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經過20多年的發展,加工貿易的方式和內容都有了許多新的變化:
第一,加工貿易方式的變化。加工貿易可分為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等。對我國來講,來料加工是一種盈利較小但風險也較小的加工貿易方式,而進料加工是一種盈利較大但風險也較大的加工貿易方式。按照加工貿易的主要方式,可以將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1)八十年代中期以來料加工為主,這一階段以對外的來料加工和裝配作為利用外資,擴大出口的啟動模式。
(2)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以進料加工為主,這一階段以亞洲“四小龍”向我國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直接動力。進料加工是比來料加工更為成熟的一種加工貿易方式。
(3)九十年代初期開始以外商投資為特征,以跨國公司為主的外商投資成為推動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主要動力,在產業特點和技術檔次以及分工的層次上都有較為明顯的提升。這意味著我國的加工貿易進入了一個更高的綜合發展階段,其綜合性特征表現在以外商投資為基礎帶動各種方式的加工貿易發展,因而是一種投資式的,而非單純契約式的加工貿易。
第二,我國比較優勢的變化。加工貿易的最初發展緣于發達國家在勞動力成本上升之后將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移植于交通便利的發展中國家,因而傳統產業的轉移主要著眼于東道國的勞動力優勢和區位優勢。隨著技術的進步,產業分工的深化和細化,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將走向國際化。在高新技術產業的轉移過程中,跨國公司更加注重東道國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研發能力和信息基礎設施、配套產業水平等因素,勞動力優勢和交通便利條件的重要性正逐步降低。經過多年的經濟發展,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正在上升,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
第三,外商投資主體的變化。我國加工貿易的投資主體隨加工貿易的發展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經歷了與港、澳、臺毗鄰的東南沿海地區的鄉鎮企業,然后到港、澳、臺商投資,再到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的變化過程。投資主體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我國加工貿易的投資規模、技術與管理水平,經營方式,銷售渠道以及行業結構的改變,反映出我國經濟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比較優勢的漸進過程。
二、我國加工貿易中的主要問題
1、國內加工貿易配套產業的發展堪憂。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的本地采購比例不僅低于新興工業國家,而且低于東盟國家。國際經驗表明,隨著加工貿易的發展,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能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能力和產業的配套能力,加工貿易逐漸與本地經濟相融合。然而,我國加工貿易發展20多年,配套產業仍不理想。這是由于加工貿易關聯程度較差和技術含量不高的特點造成的。傳統加工貿易的最突出特點就是兩頭在外和大進大出,因此傳統加工貿易的大規模發展,必然要大量進口原料,這給我國國內相關原料工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使原材料工業的發展的提升受到阻礙。加工貿易本是貿易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一個臺階。發展加工貿易的主要目標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其波及效應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但在我國,加工貿易是典型的大進大出模式,原材料與零部件從國際市場上來,產成品到國際市場上去,而在國內只進行簡單的加工裝配,產業鏈條短,使得加工貿易對國內其它產業缺乏前向和后向的帶動作用。因此加工貿易出口的快速增長沒能大規模地,有效地帶動基礎產業的改造和進步,產業結構也沒得到應有的優化和升級。一旦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喪失,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都將受到惡劣影響。因此,鼓勵和培植加工貿易的配套產業的發展,是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發展中既有緊迫性又具有長遠意義的問題。
2、我國加工貿易的優惠政策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加工貿易的優惠政策一直是我國加工貿易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在目前我國較高的貿易壁壘和不同程度的貿易管制下,加工貿易相對于一般貿易的稅負優惠對加工貿易本身發展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優惠政策使得大量出口企業紛紛爭取將其出口業務列入加工貿易中以享受增值方面的優惠,這其中包括一些進口料件及其關稅在產品成本中不占重要地位的企業和原本使用國產料件從事一般貿易的出口企業,從而出現中國加工貿易出口過度膨脹的態勢。
第二,優惠政策使得多數出口企業棄國產中間品不用而采用進口料件,從而嚴重壓制了國內中間投入品的生產,加工貿易始終停留在“飛地”狀態,不僅難以帶動國產原材料的進口替代,而且自身發展也因缺乏國內產業力量的支持而難以擺脫勞動密集型加工組裝的階段。
3、加工貿易監管不嚴,打擊力度不大,走私現象普遍。由于加工貿易的基本政策是對進口料件采取保稅政策,在我國相應原材料進口關稅水平較高的制度背景下,走私者利用加工貿易的名義,偷漏稅款,導致國家稅收大量流失,同時對國內相關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造成了極度不平等的市場競爭格局。
三、我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策略
隨著加工貿易不斷發展,其地位在未來貿易中越來越重要,如何引導我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已關系到我國外貿未來的發展前景。
1、抓住國際產業轉移機遇,提升加工貿易發展水平。目前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呈現新的特點,跨國公司開始將內部服務業和研發中心向外轉移,中國要鼓勵國內企業加強國際間的科研合作,不僅把加工貿易作為承接新一輪產業轉移的載體,更要采取措施進一步提升加工貿易發展水平。參與國際分工的模式也要從引用外資為主轉為引用外資與對外投資齊頭并進的新策略。
2、突破傳統的監管理念,建立和完善加工貿易的有效監管體系。傳統監管理念認為,經營加工貿易的企業應當具備生產能力,否則不得開展加工貿易;加工貿易應以有形物質為監管對象,無形知識產權的生產不能成為加工貿易監管對象。在這種理論基礎上制定的加工貿易產業政策,已嚴重不適應當前產業垂直分工引起的產業鏈環節外包化的加工貿易發展趨勢,如不加以調整必將嚴重制約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無論是高端產業還是傳統產業,對于跨國公司而言,產業鏈上研發設計、營銷、服務等環節蘊涵的附加值最大,因此在國際分工中也是各國爭奪的焦點。我國在國際分工中要擺脫單純制造業基地的不利境地,就必須調整加工貿易監管制度,創造一切條件使產業鏈“上伸下延”,提高加工貿易的質量和效應。當企業的產業鏈條有效延長,產業層級向高端推進的時候,政府部門管理職能必須及時以平面監管向立體監管躍升。此外,政府部門加強監管力度,也有助于打擊加工貿易偷稅走私的活動。
3、提高加工產品的增值含量,提升加工貿易企業的盈利水平。近年來,國際、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相應削薄,有的企業甚至已處在虧損邊緣,加工貿易制造環節中的增值含量有不斷降低的趨勢。這對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是一個危險的信號。要提高加工貿易制造環節中的增值含量,必須控制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數量,提高加工貿易的制造水平,通過制定加工貿易準入規則,將不符合條件的加工貿易企業淘汰出局。同時要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對企業出現加工增值含量降低的情況及時做出反應。
4、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加強配套產業能力。提高加工貿易中的原材料采購率是實現加工貿易帶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可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和完善以出頂進政策,對于加工貿易出口產品中所使用的國產料件,在出口退稅政策方面視同進口料件予以保稅;改變我國價格、投資、稅收以及貸款等政策向下游最終產品傾斜的狀況,為中上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引導資金投入中上游產業,以便為加工貿易提供優質低價的國產原材料和中間投入品,促進加工貿易中間投入品的國產化。要通過鼓勵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貿易產品的加工程度,延長加工貿易的產業鏈條,增強國內其它產業的配套能力,釋放加工貿易的輻射能力和聚集效應,打造一批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和配套協作型企業。
- 上一篇:人大理論研究暨宣傳工作會議講話
- 下一篇:國資企業在黨建半年總結會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