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知識產權交易的路徑解析
時間:2022-04-17 11:35:53
導語:企業知識產權交易的路徑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影響企業對知識產權有效需求的因素較多。企業從外界獲取知識的目的包括下列幾種:其一,商標類用來幫助企業更好地拓展市場,節約前期投入成本,快速擴大市場份額。通過購買知識產權獲得商標可以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降低市場開拓成本和時間,甚至于能夠利用既有的銷售網絡。此外通過購買特定的生產工藝技術,可以實現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的目的。其二,工藝類技術類可以幫助企業,改進產品研發過程中提高技術研發能力需求,其三,生產工藝改進的需求,如某些技術可以實現生產工藝的改進。可以實現降耗,節能。可以降低產品投入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企業通過購入相關行業的知識產權,獲取某些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能力,從而使企業能夠實現生產能力的橫向轉移。從而使企業產品多元化,規避市場風險。企業跨行業購買知識產權的行為,主要考慮行業與現存行業的關聯性,以及跨越的難度。以及行業未來發展的評判。在知識產權購入選擇上來看,基于這一目的的買方,一般會選擇特定產品專利,發明專利或專利許可,以及特定的生產線。安全性需求是指企業在知識產權開發與購買時,首先把投資和經營風險降到最小,也就是說企業至少不能虧本。以保證在復雜的市場竟爭環境中能夠生存下去。為此要求應用技術后的新產品有市場,購買的技術商品技術成熟可靠等等。安全性是現階段企業經營決策首要考慮的因素。企業在技術風險、工程風險、商業風險小的前提下,進而希望以盡量少的投資獲得盡可能多的收益,充分利用原有的生產條件,提高投資利潤率,縮短項目建設周期和盡快收回投資。企業發展往往希望獲得較大的自由度和發展空間,而不必受制于人,即在生產經營決策、生產技術管理、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等方面有獨立的控制權和支配權。因此,企業會要求技術供方提供完整配套的技術和盡可能全面的技術服務,提供原材料、設備的供應渠道和產品銷售渠道。任何企業和企業家都希望把事業做大,成為本行業中舉足輕重的企業或者大的產業集團,為達到這一目標必須通過某一種技術創新,實現主力產品和運作方式的超常規發展。企業通常會要求獨占技術和獨占市場,至少達到一定程度的分割和壟斷,要求技術賣方進行緊密合作,對技術進行后續開發,不斷提供更多更好的技術成果,并且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以研發特定技術為主要業務的企業或者部分科研院所,其研發活動面向市場,研發成果專門服務于特定從事特定技術或產品的開發活動。其主要目的在于從中獲取收益。部分企業出售知識產權目的是通過出售部分對企業自身價值較低的知識產權,實現產權置換,獲取資金,投入到更為需要的領域,推動企業自身的發展。或者基于現有研發趨勢的判斷,認為特定知識產權的對自身的重要性逐漸降低,其市場價值也逐漸走低,繼續持有對企業是一種潛在利益損失,因此需要盡快變現轉化為現金流或其他實物資產。知識產權的需求和供給,取決于各自的預期收益。知識產權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相互影響。知識產權的交易市場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場,作為要素市場。知識產權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知識產權之間不能完全相互替代,或者替代程度低。有效供給,指那些能夠滿足購買方需要的知識產權。有效供給的知識產權,能夠為購買方創造價值。知識產權交易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產品交易。一般產品交易價格是由供需水平決定的。而知識產權交易則是通過一對一談判,或者拍賣完成。
按照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觀點,交易成本越高,交易發生越困難,交易成本越低,交易發生越容易。科斯最早突破了新古典經濟學關于技術無摩擦轉移的假設,揭示了技術轉移的復雜性,給出了技術轉移成本模型,并且通過實際數據檢驗了該模型。知識產權交易使無形的知識產權轉化為貨幣并通過交易,實現知識產權的使用價值,使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繼而實現其價值。從風險合約的角度而言,知識產權交易是典型的不完全合約過程,知識產權交易成本表現在事前成本、事中成本,、轉讓成本,知識產權資產的專用性決定了知識產權交易的非流動性與高昂的轉讓成本。從上述對交易成本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三個結論:①交易成本從本質上來說相當于物理學中的“摩擦成本”,它不僅產生于價格機制運行之中,而且產生于更廣泛的經濟制度運行之中。②交易成本的外延。我們可以把交易成本分為廣義和狹義的交易成本.前者指的是由于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造成的交易成本,后者則還包括運輸成本和信息傳播成本。③在交易成本理論中,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是交易費用產生或加強的重要原因。
企業知識產權交易實現路徑的影響因素
影響知識產權交易機制實現的內部因素主要包括知識產權內在價值和前期開發成本。主要包括兩個方面:①開發成本。主要指該知識產權開發投入的資金、人員和時間等。一般來說,其開發成本越高,潛在風險就越高,企業從外部獲取的動機就強烈。②知識產權的內在價值。指知識產權本身的功能,包括其生命周期、重要程度。指知識產權的使用周期,存活周期越長,其潛在價值越高,如果周期很短,則其潛在價值也隨之降低。知識產權的重要性表現為,其被替代的可能性以及其對關聯領域的影響。知識產權的不可替代性越高其內在價值越大,如果替代性知識較多,其內在價值就較小。另外知識產權的與關聯領域越多其價值越大,領域較少其價值也較少。影響企業知識產權交易機制實現的外部環境,包括很多方面,具體來說包括政策、稅收以及有關法律制度等。這些制度安排從不同角度對知識產權交易實現發揮作用,或影響知識產權交易成本,或者影響知識產權開發的風險,或者影響知識產權交易利益與風險在雙方的分配。據此在借鑒其他學者基礎上,論文構建了知識產權交易決策模型。表述如下。借鑒阿爾柯拉克公司開發的帕西菲柯(Pacifico)模型:FR=PC×B-!"C×LKFR為收益指數,P為商業成功概率。B為年銷售收入,C為年成本費用,L為壽命期,K為投資總額。SR=Kα!,"βSR為供給方收益,K為出讓收益,!α,β"為前期投入與競爭戰略等參數。企業知識產權交易是否成功取決于購買方的收益指數是否能達到其預期目標,或者超出其他投入的獲益水平,如果大于等于其他投入獲益水平則交易成功,否則交易失敗。
本文作者:任鳳珍楊智杰孟亞明工作單位: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 上一篇:土地流轉交易關系中流出方續約傾向研究
- 下一篇:碳排放權法律問題思考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