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貿易失衡成因

時間:2022-08-22 10:26:29

導語:中國貿易失衡成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貿易失衡成因

1中國貿易平衡狀況的歷史演變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從貿易逆差向持續順差轉變的一個過程,從中國統計年鑒中收集到自1978—2012年進出口差額數據,利用Excel制作出條形圖和線形圖,橫坐標表示年份,縱坐標為進出口差額。如圖:大致可以把我國貿易狀況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1978年—1989年,此時的中國經濟剛處于起步階段,貿易逆差為主階段。

在這個階段的12年中有10年處于逆差狀態,累計逆差46840百萬美元,年均逆差3900百萬美元。

(二)1990年—1994年,貿易順差逐步發展階段。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對外貿易逐步增加,在這個階段,除1993年出現12220百萬美元的逆差外,均為貿易順差,累計順差14380百萬美元,年均順差2876百萬美元。

(三)1995年—2006年,貿易順差高速增長階段。

該階段,貿易順差持續增長,1995年—2006年的12年間累計順差高達495900百萬美元,年均順差41325百萬美元。顯然,自改革開放以來,巨額的出口貿易順差,大大的拉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四)2007年—2009年,貿易順差緩沖階段。

在這一階段里,我國處于貿易順差的環境中,但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進出口貿易差額在2011年相對有所下滑。在這三年里累計順差達到758145百萬美元,年均順差252718百萬美元。雖然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我國的累計順差以及年均順差仍在增長。

(五)2010年以來,貿易順差繼續高額增長。

走出了金融危機的影響后,我國貿易順差繼續快速整張。在2011年—2012年,貿易順差額達到了148.68%的增幅。縱觀我國自改革開放35年來貿易平衡狀況,我國貿易順差呈現出波動增長的情況,每年的貿易順差增幅大致為向上增長的趨勢,這也表明了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程度的加大。

2中國貿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逆差到順差。并且從1995年后,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情況。針對這一現象,并結合我國的國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了我國貿易失衡的原因。

2.1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

從我國的貿易產品上來看,我國主要出口鋼鐵﹑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進口主要以農產品﹑高科技產品等技術密集型產品,我國的這種貿易格局是由于各個國家的生產要素稟賦的差異導致的。生產要素是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或一個經濟活動組織從事生產活動時的各種投入。根據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一個國家或地區應該出口那些在生產中密集使用該國最豐富生產要素(資源)的產品(即使用廉價要素比例大的產品),而進口那些在生產中密集使用該國最稀缺資源的產品。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我國的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而且廉價,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而歐盟核心成員國和美國均屬發達國家,人口相對稀少,但是資本和技術相對豐裕。因此需要進口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據商務部統計,2006年我國對美國出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鍋爐零件﹑光盤驅動器等技術含量較低的機電產品和玩具鞋靴﹑服裝等生活消費品,而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商品主要為航空器﹑光學儀器﹑大規模集成電路﹑高級晶體管等高技術產品。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這樣一個例子來分析這樣一點,美國蘋果手機零部件的生產大都設置在發展中國家,例如中國和印度,因為相比較來說,我國的勞動力資源很豐富,而且付給工人的工資相對也較低,所以發達國家將工廠設在發展中國家以獲取利潤。顯然,中美﹑中歐貿易的商品結構符合國際分工及資源稟賦理論,各自在相對資源比較豐富的產業上形成順差。

2.2國際產業轉移

隨著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的調整,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升級,第三產業占到GDP70%以上,使其制造業加速向勞動力市場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因此在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產業結構中制造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而第三產業所占比例相對較少。世界經濟出現“美歐消費,亞洲加工”的格局。縱觀國際產業轉移的發展概況,國際產業轉移主要呈現出一下幾個特點:(1)把產業革命發展起來的以傳統機械技術為主的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產業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2)發達國家將一些技術密集型的重工業轉移到經濟基礎較好的發展中國家,例如:石油﹑化工等。這也造成發展中國家環境污染較重的現象;(3)當代最發達的國家,將一些高科技產品生產的下游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例如電子產品的組裝業,富士康就是這樣一個很典型的例子;(4)發達國家之間形成聯盟,為了提高高科技技術水平和擴大國際貿易的需要,將相對較弱的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形成比較優勢,促進專業化分工和技術合作。國際產業的轉移潮流下,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我國在國際分工占比較優勢的主要在于低附加值得勞動密集型產品,在我國投資建廠的多為出口導向型的中小跨國公司,主要投資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加工貿易的方式出口產品。結合我國的資源優勢和國外的資本和技術,使得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大大增加,FDI和加工貿易成為我國主要的貿易順差來源。第二,我國處于東亞加工制造基地的位置,我國的貿易順差大部分為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順差轉移。中國處于東亞國際生產網絡的最末端——加工組裝階段,很多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出口要經過中國的組裝得以實現。據專家估計,在我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貿易額中,至少有一半是由日本﹑韓國﹑東盟和臺灣地區的(繞路出口)而產生的。因此,我國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增加,涵蓋了我國從日本﹑韓國﹑東盟和臺灣地區的進口增加值,我國的貿易順差中包含了這些國家對美國和歐盟的貿易順差轉移。

2.3國內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是指生產能力的過剩,是指人們通過投資建設所形成的生產能力所能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超過了人們正常的使用能力和購買能力的的狀態。隨著技術的進步,機械化生產代替了手工業生產,企業的單位生產能力增加,使得產品的生產周期大大縮短。而且隨著外資企業的大量進入,以及多方投資的崛起。形成過度投資,給我國的鋼鐵﹑電解鋁﹑焦炭﹑黑色金屬等行業帶來大量的生產資金,形成了過大的生產力,眾多的企業堆積大量的庫存,在我國對這些商品的內需不足的情況下,為了給商品找出路,只能不斷對外出口產品,這也就造成了近幾年來,我國出口資源性﹑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大量增加。出口的大量增加也就帶來了貿易的順差。

3加快我國貿易平衡的幾點思考

3.1協調內部結構性

根據支出法核算國民收入,包括投資﹑消費﹑政府支出和凈出口,我國在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下,投資和凈出口的大量增加,雖然帶動了國民內生產總值的增長,但是也使得國內經濟結構的不協調,要做到協調內部經濟結構,首先就得擴大內需,刺激國內消費,提高消費率,增加政府對于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公共事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人們敢于消費,提高居民消費傾向和消費能力,改善我國的儲蓄投資結構失衡問題。再次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優化我國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服務業,擴大第三產業的比重,同時逐步優化第二產業,特別是降低高耗能,高資源性以及高污染行業的比重,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水平,改善發達國家將重工業向我國轉移的情況。最后就是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打破行業壟斷,發展民營企業,并給與政策上的鼓勵與支持,以弱化我國出口加工型的角色,加強自身發展,以平衡國際收支。

3.2優化出口產品結構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資料顯示,我國出口商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而且在重工業產品的出口比重也較大,要想改善我國的貿易收支順差,就要優化出口產品的結構,轉變貿易增長的方式。近幾十年來,我國出口產品主要依靠數量優勢和價格優勢,這使得其他國家認為我國是以傾銷的方式掠奪市場,加大了國際貿易間的摩擦,并且高能源產品的出口,也進一步加重了我國能源緊張的局面,不利于我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國應該從政策上給予高技術﹑高附加值的企業更多的出口優惠政策,相反地,增加高能源產品出口壓力。大力發展我國科學技術,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水平,向高科技﹑高性能產品的出口邁進。以促進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從而實現國際收支平衡。

3.3調整外資政策

長期的貿易順差積累,造就了中國高額的外匯儲備。為了穩定匯率,我國不得不加大基礎貨幣的投放,使得人民幣的壓力持續增大,同時也蘊藏了對中國宏觀經濟穩定性的威脅。長期外向型的經濟政策,也使得國內的資源配置向對外經濟集中,尤其是在我國的能源﹑礦產資源﹑環境﹑土地﹑廉價的勞動力和政策資源上。雖然我國在這類產品的生產上占有比較優勢,而且資源豐富,但這并不利于我國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后,外國加大了對我國各個行業的投資,形成了一定的壟斷和控制力,加重了對我國資源開采利用的局勢。所以我國應該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加大對外投資,開拓海外市場,發展跨國公司,鼓勵我國有競爭優勢的企業走出去,也可以并購外國的一些企業,把國內過剩的生產能力以及零部件等的生產轉移到國外,有效地降低我國的出口,改善我國貿易失衡的現狀。

4結束語

我國國際貿易的失衡不僅給我國帶來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而且也使得我國資源的不斷外流,加大了環境的污染,使得我國的宏觀經濟調控帶來了很多的困難。國際收支的改善對于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通過對我國貿易失衡原因的分析,以及對加快我國貿易平衡的思考,使我們能更加正確的看待我國的貿易發展。

作者:魏媛單位:長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