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源凈化規模養殖安全措施
時間:2022-09-06 04:56:24
導語:種源凈化規模養殖安全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不同疫病的流行仍是我國家禽規模化養殖面對的最大問題。雖然我國養殖業者都知道在合理有效地使用多種疫苗的同時,還必須做好養殖場的生物安全,但對生物安全的內涵卻并沒有真正理解,更沒有切實的措施實現有效的生物安全。一些規模化雞場認為只要做好隔離消毒、全進全出就是做好生物安全,但這遠遠不夠。在過去多年里,許多雞場忽視了阻斷垂直傳播性疫病在生物安全中的關鍵作用,即忽視了雛雞來源的種雞場對垂直傳播性病原體的感染狀態的監控,而預防和阻斷種雞來源,這恰恰是生物安全的最基本核心措施。
現代不同類型的養雞業都分別有原祖代—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代的繁育生產鏈。上一代攜帶的可經種蛋垂直傳播的疫病很可能傳給下一代的雛雞。有多種疫病能夠通過種蛋垂直傳播,如禽網狀內皮組織增殖癥病毒(REV)、禽白血病病毒(ALV)、雞傳染性貧血病病毒(CAV)、雞呼腸孤病毒(ARV)、禽腦脊髓炎病毒(AEV)、雞產蛋下降綜合征病毒(EDS76)、沙門氏菌、支原體等,被這些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雛雞除了會發生各自特異的病癥如腫瘤、貧血病、關節炎、腦脊髓炎、雞白痢等外,很多還會誘發嚴重的免疫抑制,從而引起其他繼發性病毒或細菌性疾病或多重感染。重要的問題是,這些經種蛋垂直傳播的疫病的感染率往往會逐代放大。這是因為蛋傳病毒或細菌不僅在雛雞出殼后就可能排毒,而且在剛出殼的雛雞間特別容易發生橫向感染,這種橫向感染在孵化廳及運輸箱中很容易發生。有報道表明,在裝有80~100只初生雛雞的運輸箱中,如果有1只雛雞已經垂直感染ALV并排毒,在24~48h內可使同一運輸箱內30%的其它雛雞被感染。而且,一些病毒和細菌在雞的不同年齡都有很強的橫向傳播能力,如CAV、ARV和沙門氏菌等,導致這些病原微生物逐代放大的比例大大提高,從而加快了在雞群中的蔓延速度和程度。因此,如果只認真做好“全進全出”、徹底清洗和消毒雞舍、嚴禁外來人員和物品的進入、對進入雞場的人員和車輛物品嚴格消毒等物理性的可見生物安全,而忽視對污染某種垂直傳播性病原雛雞的監控和檢疫,這種生物安全是很不完整的。顯然,養殖業的生物安全應從源頭做起,要把種源凈化當做是養殖業生物安全中最基本核心措施。
在過去20年中,禽白血病特別是J亞群ALV(ALV-J)誘發的腫瘤/血管瘤給我國不同類型的養雞業都曾帶來了重大經濟損失。即使現在,在某些蛋用型雞群和黃羽肉用型雞群中禽白血病仍然不斷發生,并造成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特別是對商品代蛋雞。這是一種典型的主要由感染ALV的種雞場帶來的經種蛋-雛雞感染的垂直傳播性疫病。近兩年來,大多數雞場都認識到了白血病的傳染途徑,不論是各級政府主管部門還是雞場本身都開始高度重視種源的凈化,禽白血病的發病率顯著下降。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擁有全國最大的規模化、自動化養殖場,雞場對常規物理性的可見生物安全措施一直非常嚴格。但是在2009年前,連續多批商品代蛋雞發生腫瘤/血管瘤。從2009年下半年起,要求商品代雛雞供應商種雞公司允許該公司親自采集并檢測血清ALV抗體,堅持僅從ALV-J抗體陰性的父母代雞場引進商品代雛雞。
兩年多的生產實踐證明,只要從ALV-J凈化的種雞場引進商品代雛雞,再配合相應的雞舍清潔、消毒、隔離措施,就能有效預防商品代蛋雞的腫瘤/血管瘤發生。該公司的雞場養殖條件和其他管理措施都沒有改變,僅僅采取了嚴格的凈化種源這一項措施,就完全控制了該病的影響。不僅禽白血病得到控制了,由ALV感染誘發的雞群免疫功能下降帶來的其他疫病也大大減少。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經驗,也是一個典型的實例,充分證明了選擇和凈化種源是控制該病的最重要的措施。
- 上一篇:規模養殖環境問題整治
- 下一篇:做大規模化養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