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魚類病害綜合防治措施
時間:2022-02-22 03:16:32
導語:常見魚類病害綜合防治措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于水產養殖來說,魚類疾病的防治是決定水產養殖成敗的重要因素。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水產品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如果是經常患病的魚類,就會嚴重影響水產品的品質。因此,在水產養殖的整個環節中,都必須做好魚類常見病害的綜合防治措施。
1.病毒病。病原體能夠在細胞當中進行復制,無法利用藥物對其進行有效地控制,魚類疾病發生與個體品種、水溫等有著直接的關系,例如春季鯉魚發病時候的溫度在15℃左右,發病溫度不高于23℃。鯉皰疹病毒病僅見于錦鯉和鯉魚,發病溫度約為25℃,低于17℃或高于32℃。草魚出血病主要發生在草魚和鯡魚中,發病高峰在水溫26℃左右。魚類病毒病潛伏期不同,在發病機制、癥狀表現上都有著復制性,并且具有較強的傳染性,能夠快速的傳播,這些因素都加大了控制難度,在治療上只能夠加強日常的預防。2.細菌性敗血癥。細菌性敗血癥的名稱因地區而異,其發病機制是由嗜水氣單胞菌、丹參氣單胞菌、弧菌等多種革蘭氏陰性桿菌引起的。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溶血性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淡水喂養魚類暴發性流行病等,都是較為常見的養殖疾病。3.寄生蟲病。寄生蟲會導致患病魚類出現身體損傷等狀況,嚴重的會導致其直接死亡,發生嚴重的病變,寄生蟲在魚類體內寄生會對其身體組織和器官等產生壓迫,導致魚類生理功能出現完全性喪失,直接掠奪魚類體內營養,這對于今后魚類的穩定生長發育有著直接的影響,寄生蟲的排泄物在魚類宿主體內會產生毒素,造成魚類身體危害。
二、魚類病害流行特點
1.類型多樣,發病快。新產品、新技術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得到快速的推廣,養殖戶也在這個過程當中過度的重視飼料量的投入,抗生素的濫用更是導致水質受到破壞,水體載體承受過重,水營養成分過高,水質已經不適合養殖,水污染更加嚴重。寄生蟲、病毒疾病等是水產養殖周期當中較為常見的癥狀,特別是隨著魚苗在全國范圍當中的快速運輸,不同魚病也出現了全面流行,單一病害已經發展成為多元病害,養殖戶預防觀念的淡薄,在魚類疾病發生之后會使用大量藥劑,或者頻繁更換藥物,進一步導致養殖水體承載能力下降。2.耐藥性強,根治難。增加藥物的數量并不能夠使魚類疾病癥狀得到改善,反而為病原體等提供了更加適合繁殖的環境。藥物的使用并不能夠完全消滅病原體等,寄生蟲會通過進一步繁殖將抗病基因進行遺傳,病原體、寄生蟲等體內的耐藥性增強。這就是盲目使用藥物導致的基因突變,最終形成全新病原體。多種病原體會加重魚類疾病,形成的惡性循環,使環境污染加重。3.病原較廣,時間長。養殖水體既是水產品生長場所,同時也是寄生蟲等繁殖載體,病原體會在水循環影響下加重養殖病害侵入。以前的某種特定時期疾病發展到現在會出現在任何季節當中,并且發病時間、疾病種類等出現疊加狀況。
1.徹底進行池塘消毒。池塘是繁殖物種的載體,但底部的淤泥也是一些病原體的良好棲息地。因此,在池塘養殖一段時間后,管理者應將池塘底部的淤泥進行清理,即保持淤泥厚度在10厘米左右并在陽光充足的情況下,適當暴露,改變病原菌的生存環境,以減少病原菌的基數,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發生的效果。在疾病高發季節前,管理人員還對水體中的病原體進行了預防性治療,與一般農藥相比,中草藥對寄生蟲也有極好的效果,而且其繁殖無任何副作用,不會使繁殖受毒害,用中草藥代替農藥消毒是一種新興的消毒方式。2.強化水質管理。水源水質應符合《淡水養殖水質要求》,養殖池塘水質應符合《漁業水質標準》。夏季氣溫較高時,池塘水環境容易惡化,會導致大量魚類病害。為了妥善處理這一問題,應利用在線水質檢測設備對水質進行及時監測。正常情況下,養殖池塘用水每周例行檢測一次,主要是測定pH值等,夏季暴雨過后,要及時掌握池水變化情況。池水透明度應保持在32cm左右,pH值應保持在7.5~8.5之間,氨氮含量應小于0.4mg/L,溶解氧晝夜不低于5mg/L。3.完善投飼管理。養殖戶需要將每天的投喂時間固定在每天4個特定時段,這樣容易形成投喂反射,要實現投喂的時間、位置等的固定化,投喂模式以分散飼料為主,避免出現由于投喂而爭食而導致聚集,進而出現局部缺氧狀況的發生。為保證飼料質量滿足魚類生長需要,可適當添加維生素以增強機體自身免疫力;每次投入飼料量應保持在正常量的75%左右。不得使用潮濕、有害的飼料,在飼料的選擇和使用上要符合《漁業混合飼料安全限量》規定。4.應用綠色生物藥物技術。積極開展我國漁業生物制劑的綠色化研究和開發。漁業用藥體系要符合水產品生長等需求,同時推廣低危害、少殘留等藥物,根據漁場等實際情況改善安全用藥技術,加大對微生物制劑的研究,適當對水生態環境進行調節,這樣才能夠實現漁場的可持續發展。5.建立質量追溯監管體系。水產品質量追溯監管體系能夠為提升水產品質量提供保障,對于無公害水產品要實施嚴格的檢驗檢疫證明,開展水產品風險管理,排除水產品生產隱患,嚴格執行水產養殖場安全生產管理制度,掌握漁場等水產品的養殖詳細信息,及時組織執法檢驗和整治活動,對于生產養殖安全事故隱患限定其整改,公開舉報電話等,監督漁場等的環境維護情況,能夠協調各方相互配合,提升檢驗力度,這樣才能夠保護好水環境。
產養殖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都會導致病害流行,其中水質問題、預防措施不當等因素較為突出,防治難度不斷地提升需要水產養殖要加強日常科學管理,積極開展疾病預防工作,針對發病快等特點突出對癥用藥效果,以保障經濟效益作為水產養殖的關鍵。科學養殖更應該注重持續學習,創新養殖技術的同時加強預防措施的研究,降低養殖對于周邊環境破壞,這樣能夠保證不必要經濟損失的投入,實現水產養殖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唐黎標 單位:杭州市農業局杭州市東新路
- 上一篇:綜合養殖模式構建與經濟效益探析
- 下一篇:農業經濟信息化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