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功能構建及環境污染風險防控研究

時間:2022-12-28 11:05:40

導語:防疫功能構建及環境污染風險防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防疫功能構建及環境污染風險防控研究

1防疫型應急避難場所的實現途徑

對于突發性的傳染病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來說,有效的隔離措施是控制疫情蔓延的關鍵所在。最嚴峻時期,國家對所有確診患者實行集中收治和分級隔離,“一級隔離定點醫院治療重癥患者、二級隔離方艙醫院集中收治輕癥患者、三級隔離密切接觸人群”,實現疫情防控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分層分級防護體系。火神山及雷神山應急醫院的快速模塊化建設,對于控制疫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武漢體育中心、國際會展中心、武漢客廳等大型公共建筑臨時改建的方艙醫院,為疫情高峰期提供關鍵的床位資源,被稱為高效率的“生命之艙”。對類似“兩山”醫院這樣的應急場所預留預控,必要時進行場所型避難功能轉化,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可充分發揮場地優勢,快速響應應急醫療和方艙模式,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空間保障[2]。一方面,應急防治型用地的選址應提前在國土空間規劃中預控,可與城市近郊避難場所、防災疏散用地協同考慮,規劃為“非常態”避難救治場地,提前考慮防疫要求,有疫情發生時可快速補位“常態”公共衛生設施;另一方面,體育場館、會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可實現快速、低成本的醫療功能應急轉換,滿足“平疫轉換”多功能需求,作為防疫型避難場所的應急預備空間。

2應急避難場所防疫功能體系構建及設施保障

防疫型應急避難場所具備疫情防控和醫療救助功能,能適應疫情下集中隔離、集中收治和定點治療的分級防護體系,又可稱為應急防疫場所。對于預控類應急防疫場所,其選址和空間布局的合理性是在規劃中需要解決的最主要問題之一。選址上應遠離水源地,遠離人群密集區,有效避免疫情擴散。場地、空間應充足、平坦,滿足應急醫療設施標準化、模塊化和功能分區的建設模式。預留完備的水電氣訊等市政基礎設施接入通道,做好污水垃圾等無害化處理工程的規劃設計,保持隨時可以冷啟動的狀態。對于場所型避難場所,優先選擇體育場館、會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進行防疫功能轉換。此類建筑在設計時應遵循“平災結合、平時為主”的原則,在功能上應充分考慮平災轉化的兼容性。其室外空間開敞充足,可為大型運輸車輛的停留和醫療器械的搬運提供充足的外部空間保障。室內空間開闊靈活,可為方艙醫院的運作提供內部空間劃分條件。總之,體育場館、會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安全性高、配套設施全面,稍加改造置換,在疫情發生時即可快速投入使用。鑒于雨水徑流擴散傳播的風險影響,公園型和公共綠地型應急避難場所不建議作為應急防疫場所。根據國家標準《城鎮應急避難場所技術通用技術要求》(GB/T35624—2017),按照安置時限和功能等級,應急避難場所分為Ⅰ級、Ⅱ級、Ⅲ級三個不同等級,并配備相應的設施。鑒于該標準對于應急避難場所在防疾防疫功能方面的技術要求未作指導和界定,筆者結合既有國家標準,對防疫型避難場所的功能等級及設施配備進行深化和拓展。預控類應急防疫場所為Ⅰ級戰略性場所,承擔著特別重大和重大疫情時定點治療防控任務。功能轉化型應急防疫場所根據原有場所規模及物理環境,進行相應等級的功能轉換,分別為Ⅱ級、Ⅲ級,主要承擔重大疫情時集中收治救助和集中隔離的防控任務。預控類和功能轉化類應急防疫場所,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應急避難場所疫情防控體系(圖1)。應急防疫場所必須有完整的基礎設施保障、可靠的生命支持系統,才能在最快的時效內啟動響應。應急防疫場所按照不同等級配備相應的設施(表1),以確保能源物資供應不斷,信息通道暢通無阻。鑒于傳染病疫情的特殊性,相比其他配套設施,應急防疫場所需重點關注排水系統(雨水和污水)、環衛系統和通風系統。

3應急防疫場所環境污染風險防控對策

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空氣傳播、糞口傳播、不潔水體等。不潔水體的傳播主要依托市政排水管道系統;飛沫、氣溶膠等空氣傳播主要依托人群密集的公共空間。此次疫情相關研究表明,空氣傳播、水體污染傳播等途徑存在助力疫情傳播擴散的風險。疫情防控效果與排水系統、環境衛生系統、通風系統息息相關,疫情防控中環境污染風險防控必須引起足夠重視。應急防疫場所的污廢水、垃圾等無害化處理對于在源頭殺滅病毒、阻隔病毒二次傳播擴散至關重要。良好的通風系統和科學合理的氣流組織,可有效避免室內場所的病毒傳播和傳染性接觸。(1)雨水系統應急防疫場所內實行雨水、污水分流,嚴格執行雨水系統三不原則,即不積水、不污染、不隨意外排。應急防疫場所場地及周邊雨水應進行合理化分區、分級處理,不刻意“海綿化”,并預留雨水收集池、調蓄池、消毒池等處理單元的空間位置。隔離區地面設置雨水防滲設施,患病通道不露天,加設遮雨棚等,確保疫情期間隔離重點區域雨水不外排、不下滲、零污染。隔離重點區域通過管道系統有組織收集進入雨水收集池后,進行物化和消毒處理,達標后再排放至外圍市政污水管道,避免對周邊環境產生二次污染。非重點區域結合場地實際,采取初期雨水棄流、沉淀、截污等預處理措施,在徑流雨水外排前進行截流凈化。(2)污水系統鑒于疫情時期污廢水成分復雜,傳播風險極大,應急防疫場所應嚴格按照國家醫療廢水處理規范、標準和環保部門指導要求,重視廢水的源頭消毒,通過構建源頭控制(消毒)、傳染病醫院達標排放(應急醫療廢水處理設施)、城市污水處理廠(集中深度處理)三級防控體系[3],確保病毒不擴散。預控類防疫場所應設置獨立的排污管道系統和符合傳染病醫院污水處理規定的污水處理設施,滿足污水分類收集、因質處理的要求。提高污水管道設計標準,考慮特殊疫情下雨水排入的管道容量。功能轉換型防疫場所污水系統應兼顧平時和疫時的排污需求,配備短路轉換的技術支撐條件。在方艙醫院投入使用后,首先利用公共建筑污水收集系統,在化糞池節點投加消毒劑,同步配備符合傳染病醫院污水處理規定的移動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3)環衛系統結合防疫場所的收治人員容量,設置消毒式應急廁所,并附設專用生化池。防疫場所內醫療廢物和普通垃圾嚴格分類、收集、處理。醫療廢物嚴格按照國家醫療廢物處理規范、標準和衛生部門指導要求,從收集、貯存、轉運和處置的全過程嚴格管控和防護,實現日產日清。普通垃圾單獨收集后密閉運送至城市垃圾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預控類防疫場所應預留“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方艙”場地空間,用于及時處理應急醫療廢物,減少醫療廢物長距離轉運的風險。功能轉換型防疫場所設置醫療廢物集中存放點,及時清運,做好隔離防護措施,規劃好相應的運輸通道,由專業醫療廢物處置單位進行無害化處理。(4)通風系統通風不良的空氣環境會增加傳染性接觸,成為傳播的媒介,針對傳染性疫情,通風和隔離是最為有效的應對措施。通風不良、大進深的內部空間不利于疫情的防控。功能轉換型防疫場所在改建為方艙后,尤其應該強化通風系統的設計改造,保證場館內氣流組織的有效隔離。

4結語

大規模傳染病疫情是一場大考,也是促進城市發展和公共安全應急提升的重要動力。城市避難場所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能充分發揮其應急救災及快速響應隔離、收治的功能優勢。通過平戰結合的預留預控及特定避難場所的功能轉換,實現應急防疫場所的有效布置。配套設施保障方面,需重點加強水環境和空氣污染的風險防控,做到有效阻隔病毒傳播。本文通過對城市應急避難場所防疫功能進行研究和思考,以期為完善我國城市公共安全應急救治體系、構建韌性城市和健康城市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程林,修春亮.城市避難場所相關研究進展與展望[J].災害學,2019(4):165-171.

[2]萬漢斌,黃勇超.從“小湯山”到“火神山”———應急醫療設施建設的啟示[EB/OL].[2020-02-01].

[3]王凱軍,常麗春,楊美娟,等.從非典到肺炎疫情我國醫療污水疫情三級防護體系建設與思考[J].給水排水,2020(3):41-48.

作者:劉婷 單位: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